首页 > 三亚市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纪实:涛声激越天涯路
三亚市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纪实:涛声激越天涯路
来源:吴清雄 吴斌 华晓东 吴钟斌     作者:李文婷    2009-08-03

  涛声激越天涯路

  ——三亚市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纪实

  本报记者吴清雄 吴斌 华晓东 吴钟斌

  

  三亚市全貌鸟瞰。本报记者张杰摄

  知道天涯海角吗?一去一千里,千之千不还,那是历史。

  到过天涯海角吗?浪漫之处所,度假的胜地,这是现实。

  斗转星移间,我们看到了一个小渔港的蜕变,一个边陲小镇的崛起。时光流逝中,它告诉你的绝不仅仅是浪漫,而是一种探索求实精神的昭示。

  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为了一个发展的愿景一走就是23年,这在国内城市经济发展史上恐怕也不多见。

  这条富有三亚特色的发展道路,虽是风雨相伴,注定写满神奇!

  发展定力看三亚

  23年坚守一个城市定位

  能不能谋划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是检验一个地方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标尺。

  在三亚的发展历程中,这样的考验的确严峻。

  是坚持旅游立市,还是寄望“无工不富”?是当大而全的中心城市,还是做专业化旅游城市?是立足于做“创业型城市”,还是一心一意做精“旅游城”?其间,有“权威人士”的舆论声浪,有“短、平、快”项目的层层诱惑,还有出政绩、树形象的极大压力。这一切,都考验着三亚市决策者们的“定力”。

  将时光拉回到23年前,我们不能不为三亚的发展远见击节叹赏;回溯23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更为三亚坚守一个城市定位的发展定力而顿生敬意。

  1986年,还是县级市的三亚,就提出了“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1993年,已升格为地级市的三亚市委第一届班子,在市委一届六次全会上提出: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和中心产业,建设国际性滨海旅游城市。

  要知道,那时的三亚农业开发正值风生水起,而热带旅游资源的价值却远没有得到国人的充分认识。现在看来,三亚当初的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委实不同凡响。

  此后,三亚历届班子坚守“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定位,励精图治,埋头苦干。23年潮落潮涨,三亚的发展目标和产业主线却一如既往。

  规划是发展思路的空间实现形式。三亚自1988年制定出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以来,21年城市性质与定位如一,始终立足高标准,始终突出热带特色和滨海特色,并瞄准国际化,使三亚区别于其他城市,在国际化分工中占据独有位置。从“旅游城市”到“国际旅游城市”再到“专业化旅游城市”,发展目标的不断升华,反映出三亚人对旅游城市特色认识在不断深入,旅游业的主导地位在不断强化。

  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江泽林说:“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需要我们付出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这期间我们必须减少折腾,少走弯路。既然实践已经证明23年前提出的目标思路是正确的,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只有做到了坚持,才算是真正对发展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历史负责。”

  这就是三亚发展的定力,一种超越了心浮气躁的冷静心态,一种超越了急功近利的发展眼光。这非同寻常的坚持,印证的是三亚一届又一届的决策者,对正确政绩观的毫不动摇。

  坚持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找准三亚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立足点和突破口,积极主动调整和完善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目标和思路,并围绕这个目标制定和修编城市发展规划。眼下正在重修的三亚新版城市总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依然是城市总体定位。

  去年3月,《海南三亚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在北京通过专家组评审。在坚持“旅游城”这条主线的同时,三亚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实施高端战略,提升城市价值,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把三亚建设成为旅游度假胜地、创新创意高地、天涯文化源地”。

  高端战略的提出,依托了三亚在海南、在中国、在世界不可复制的滨海旅游资源,突出了“国际性”这一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诉求,不仅解决了三亚如何突破常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问题,又在战略上确保了三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在发展布局中地位的凸显,显示出城区人口与农村人口相当的三亚,对缩小城乡差别、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些创新思路,是对建设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总体战略的进一步丰富、提升和发展。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三亚的目标始终不变,三亚的面貌却日新月异。

  1987年,三亚只是一个城区面积仅2.5平方公里的小渔港,全市只有两家宾馆。现在的城区面积已经扩大到28.3平方公里,旅游星级酒店及待评星级酒店180家,堪称中国酒店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常住居民人均拥有酒店客房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2008年,三亚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604万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51万余人,分别是1987年的43倍和17倍;旅游收入91亿多元,是1997年的7.6倍。

  如今,三亚成功地实现了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的转型,跻身于国内一流旅游城市的行列。旅游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又使三亚再度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各国游客最向往的世界前50个地区之一。

  发展能力看三亚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在城市发展中,历史可以选择一种发展道路,历史也将最终检验这种发展道路。

  在“苏南模式”的诞生地江苏无锡,在东莞模式的诞生地广东东莞,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但不可否认,土地紧张、环境污染、原生态消失等一系列始料未及的“后遗症”,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当地谋求“突围”的困扰。

  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选择与实践的历史考察中,人们发现,位于祖国最南端的城市三亚,竟是如此别致。

  她有一种特别的发展速度。从升格为地级市以来,GDP年均增长15.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1%。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8%和12.4%。在海南省2005年至2007年连续3年的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考核中,实现了“三连冠”。

  她有一种特别的经济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1987年的44.3:23:32.7调整为2008年的21:25.3:53.7。旅游业收入已占全市GDP的70%以上,近10年旅游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基本形成了以旅游业、商贸业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设施农业、海洋产业、房地产业等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她有一种特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气质量、海洋水质等环境指标始终保持国际一流水平,每年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达到320多天,是中国首批生态示范区,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也为可持续发展备足后劲。2008年,出让的土地仅占全省的25%,产生的土地收益金却占全省的51%。

  这就是三亚区别于国内多数城市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模式之处。

  三亚不以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为目标,响亮地提出旅游立市,走专业化旅游城市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都围绕着有利环境、改善环境而进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以现代旅游业为龙头,以创新创意产业为先导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其实质是一种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效益的绿色小康、生态小康之路。

  那是响彻三亚历史天空的一声“轰隆”巨响。

  2007年8月29日,冒烟31年的三亚华盛天涯水泥厂被爆破拆除。三亚因此每年减少了近2000万元的税收,但市区的粉尘排放量也减少了80%。

  “保住了青山绿水,就是保住了三亚的生命线。”在三亚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江泽林指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定要坚持环境优先的原则,坚决不做损害环境的事情,坚决不上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项目,坚决不搞低水平的无序开发。”

  近年,三亚一项项生态保护工程相继展开:建设海防护林体系,再造三亚海疆“绿色屏障”、改造升级红沙污水处理厂、新建数座市区污水处理厂、新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强化三亚海湾管理、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

  借助三亚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三亚旅游房地产积极健康发展。近年来,文华东方、万豪、丽思卡尔顿、悦榕桩、希尔顿、喜来登、皇冠假日等世界著名酒店品牌纷纷进军三亚。在进驻中国的世界百强酒店品牌中,已有近半数落户三亚。俄罗斯、韩国、美国、瑞典、香港等各地的游客纷纷在三亚购房置业。生态旅游、生态观光农业、绿色海洋产业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在三亚逐渐兴旺,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的快速增长让三亚人豁然开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非水火不容。两者的协调发展,不仅能对生产要素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而且能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

  统筹发展才能凝聚发展合力,在谋求经济与生态“双赢”中是如此,在城市与乡村的矛盾统一体中也是如此。

  这是沉甸甸的历史责任:省委五届四次全会把三亚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要求三亚在全省领先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海南三亚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被三亚人称为城乡统筹的“蓝图”。根据这一发展战略报告,三亚将从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就业、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旅游和文化等七个方面统筹城乡发展,力争到201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省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到2013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各项民生指标接近或达到国内沿海发达地区水平。

  以城带乡,以旅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是三亚城乡统筹的一大特色。去年6月,三亚槟榔河5A级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拉开帷幕。这一度假区将指导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并提供教育和技能的培训,保证项目辖区内70%的居民就业。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和热带农业观光的示范地区,成为面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新农村风貌的重要窗口。

  在三亚,农村的面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田独镇上廖村开通了公交车,村民符亚文经常坐公交车到市区采购农家乐所需的材料,来回只要几元钱,经济又方便;不久前,三亚最偏远的村庄东方红村,修通了最后一公里硬板化公路。从三亚市区出发,前往全市6个镇任何一个行政村,都实现了公路硬板化……

  如今,三亚农民们喜称“城里人有的保障咱也有”;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除上学不交学杂费、教科书费以外,农村中小学生还可以获得寄宿生活费补助……

  发展动力看三亚

  “极力争取”凝聚城市精神

  1万年前的“三亚人”活动遗址落笔洞、唐宋年间的海外伊斯兰古墓碑、清代崖州龙被……一件件历史遗存诉说着三亚当年的沧桑;鉴真和尚、黄道婆、赵鼎、胡铨……一位位历史名人在三亚留下数不尽的珍贵印记。

  三亚的文化丰富而多元。融落笔洞文化、黎苗文化、凤凰文化、情爱文化、福寿文化、海洋文化、时尚文化于一体,并与“天涯海角”这一中国陆地最南端的极地景观和意向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唯一、别具一格的“天涯文化”。

  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动因是文化。对一个旅游城市来说,文化是财富,是战略资源,是发展的后续动力,更是城市的灵魂。

  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就是为美丽三亚插上文化的翅膀。三亚从2007年开始,实施了“六个一工程”,全面推广一张城市名片,向社会征集一首赞美三亚的歌、一本了解三亚的书、一部反映三亚的电影、一部描述三亚的风光片、一台展示三亚的大型演艺。

  文化因素正越来越多地在城市营销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2007年的元旦之夜,三亚中英文城市名片揭晓,“美丽三亚,浪漫天涯”和“Forever tropical paradise-sanya(永远的热带天堂——三亚)”从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万张选票中脱颖而出。历时7个月征集评选的过程创造了三亚历史上档次最高、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宣传营销浪潮。

  文化像风又像雨。一个城市的风气,一个城市的风格,一个城市的风骨,都是因为有了文化的熏染。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三亚,正将城市的文化之魂熔铸为城市的动力之源,从而为她完成城市精神的“加冕”。

  2008年10月,历时数月的三亚城市精神表述用语评选活动圆满落幕。“极力争取”在市民投票与专家评审中以70%的总得票率胜出,成为三亚的城市精神。

  三亚将“极力争取”解读为:抓住机遇、排除万难——把机遇变为现实;自信果敢、彰显个性——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只争朝夕、追求卓越——美丽、浪漫的精神动力,等等诸多三亚所特有的精神本质。

  “极力争取”的精神源远流长,流淌在三亚人民的血脉里,构成了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今天,它又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推动三亚发展的内在动力。

  正是靠着“极力争取”,1994年7月1日,凤凰国际机场正式通航,为三亚这只美丽的凤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正是靠着“极力争取”,1996年1月1日,三亚以巨大的魄力成功举办了中国度假休闲游开幕式活动,标志着三亚旅游业进入快速起步阶段,一个发展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新序幕也由此展开;

  正是靠着“极力争取”,从2000年开始,三亚以巨大的勇气“炸楼”,处置停缓建工程的魄力轰动全国,大部分烂尾楼由此重建;

  正是靠着“极力争取”,从2003年起,三亚以巨大的胆魄和智慧突破“禁区”,成功举办第53、54、55、57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创造了“以美丽环境吸引美丽赛事,以美丽赛事提升美丽文化,以美丽文化带来美丽经济”的城市营销新模式;

  正是靠着“极力争取”,2008年5月4日,三亚从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赢得北京奥运火炬中国内地城市首传,成功实现美丽传递,让三亚大步融进国际舞台;

  ……

  促进发展的一个个大手笔,让人感受到“极力争取”的魄力;化危为机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行动力,则让人感受到“极力争取”的丰富内涵。

  2007年2月,四川遂宁游客徐翀一家在天涯海角游览时,被流动商贩纠缠,发生冲突,身心受到较大的伤害,徐翀以“愤怒的老驴”为名网上披露此事,产生强烈反响。经过多方努力,三亚在较短时间内妥善处理了相关事宜,获得了游客的谅解。“愤怒的老驴”变成了三亚的“友好使者”,三亚还因此与四川遂宁结为友好城市。

  今年6月7日,经过65个小时全力营救,三亚绕城高速公路迎宾隧道塌方事故中被困的8名施工人员,全部被成功救出。紧急救援行动反应之迅速、决策之果断、指挥之靠前、保障之有力、效果之良好,被称为海南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一次成功范例。

  发展思路有定力,发展能力善统筹,发展动力见精神——三亚人又一次解缆登船,扬帆击浪。他们的眼光放得更远,瞄准了新的发展目标,瞄准了一条更加务实、更加科学的天涯腾飞之路。

  亚龙湾畔沙似雪,南海之滨浪如花。极目海角舒心事,最是天涯浪飞舟。

  (本报三亚8月2日电)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