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亭县城的某个小区
位于海南省中部山区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定贫困县,贫穷落后和环境脏乱一直困扰着它的发展。2002年,保亭开始整治环境卫生,7年来,保亭不仅获得了“国家卫生县城”的光荣称号,经济社会发展也有了质的飞跃。
原动力:穷则思变 “穷则变,变则通。保亭太穷了,不变不行!变,首要变环境卫生。”这是保亭新、老两任县委书记的共识。原县委书记李永喜说:“家里穷,还有穷朋友;可是家里太脏,就没客人来,勉强来了,也留不久。”县委书记郑作生说:“干净能来财,干净促发展。”
“保亭的优势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既要发展又要保护好环境,我想还是要以抓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环境促发展。”7月28日下午,在省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李永喜办公室里,她感慨地对海南日报记者说了这番话。
李永喜,2002年7月从陵水县委副书记、县长任上调任保亭县委书记,2008年5月调离保亭,在任期间,完成了保亭“国家卫生县城”等创建工作。
“2002年6月,我从陵水到保亭办事,看到保亭非常贫穷落后,县城又脏又乱。当时心想,谁要来这个地方工作就倒霉了。没想到,一个月后我就接到调令,调任保亭县委书记。”
初到保亭,李永喜看到通往县城的道路上遍布牛粪,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地板上、楼道上都是烟头和红红的槟榔水,市民养的猪在城里乱窜。“上任后,我第一次在县政府礼堂开大会,我在台上举着大喇叭喊,台下干部嘴里却不停地嚼着槟榔。这对我触动很大!干部队伍这种精神状态,怎么能发展经济?这样下去,保亭老百姓还有什么希望?”
“出去招商根本没人理,零地价都招不来客商。招商时,我们介绍保亭山好水好,可人家一来看到县城满地垃圾,就不愿意投资了。”县招商办主任黄诚生说,2003年,他去参加厦交会,准备了20个项目,扛了200本项目书过去,结果人家连项目书都不翻一下。正是招商求发展遭遇的尴尬,迫使保亭下决心“创卫”,以环境促改变促发展。
突破口:抓干部作风 郑作生说:“一个城市保持一天干净卫生易,天天保持干净卫生难。没有一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不行。”保亭就是把抓干部作风作为创卫工作突破口的。
李永喜说,准备创卫时,她天天坐在县办公大楼保安室里,观察机关人员上班的作风。有一天,李永喜看见一名干部趿着拖鞋,穿条短裤,腆着大肚子,上衣也不扣,口里嚼着槟榔,手里还夹着一根烟就来上班。李永喜上前叫他站住,那名干部见是县委书记,扭头就跑。过了会儿,他回来了,拖鞋换成了皮鞋,短裤换成了长裤,上衣扣好了,口里的槟榔、手上的烟也不见了。李永喜苦笑着说:“不过,脚上还是没穿袜子!”在一次大会上,李永喜毫不留情地将这名干部曝光。
就这样,女县委书记抓干部着装的事一下子传开了,保亭的干部们从此都着装整齐地去上班,也不在上班时间嚼槟榔了。“干部作风与创卫密切相关。比如嚼槟榔一事,我要求县委县政府干部带头不嚼槟榔,县检察院、县法院干部不嚼槟榔,很快,公共场所乱吐槟榔水的行为就大大减少了。”
还有一件事,也让保亭的干部们看到了李永喜整顿干部作风的决心,那就是毛拉洞水库大坝下6个村庄的搬迁。“如果来场台风,大坝危及村民性命,不能拖延。我不和干部讲条件,把6个村庄的搬迁任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要求他们10日之内必须完成搬迁。完不成搬迁的,严厉问责,免掉部门负责人职务!”
李永喜祭起的这把问责之剑,让保亭干部看到了新一届县委班子雷厉风行、言出必践的果敢作风。创卫工作一开展后,各职能部门根据县政府定任务、定责任、定时间的“三定”列表,拼了命地抓创建,不敢有丝毫懈怠。
新思路:产业方向服从环保 “保亭人有句自我解嘲的话:一穷二白三保亭!”郑作生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尽管保亭急于富起来,但在调整产业结构时,仍然没有走急功近利的道路,而是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卫生创建工作,制定产业发展思路。
那么,如何发展保亭经济?国家贫困县应该发展哪些产业?保亭的资源优势应该怎么去开发?保亭县委县政府将这一系列话题,交给全县人民群众去讨论,县委县政府再将讨论结果加以厘清,最后决定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旅游业。
做自己的优势做自己的特色,保亭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群众一起理清了发展战略:热带高效特色农业富民和旅游强县。“不能靠卖地发展经济,尤其保亭地处山区,农民可耕地少,一定要让农民有地可种。否则,大量失地农民涌进城里,不仅制造脏乱差,还给社会带来不安定。”李永喜认为,产业定位与创卫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为了发展经济,上一些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项目,又怎么完成创卫工作呢?”
保亭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产业发展必须服从环境保护这个大前提。黄诚生说:“2004年,保亭全年的财政收入仅有2800万元,招商不易,好不容易与某水泥厂签订了一份协议,投资10个亿将年产量4-8万吨的县水泥厂扩建成年产量200万吨的水泥厂,一年可增加财政收入上千万元。但县委县政府反复权衡利弊,最后为了保护环境,还是放弃了这笔投资。”黄诚生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保亭县水泥厂也将于今年底前关闭,届时,保亭再无一家工业企业。
事实证明,保亭的产业发展思路是正确的,城市环境卫生的改变吸引了客商,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反过来,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卫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量游客进入保亭,促进了农民增收。在保亭七仙岭,当地栽种红毛丹的果农一大早就赶到景区卖水果,“景区游客多,卖价好,平均4-5元/斤,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好几百斤呐。”果农符大姐一边麻利地收下记者的钱,一边给记者称出20斤红毛丹。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保亭县旅游业逆势上扬,全县接待过境游客59.8万人次,同比增长114.7%,实现旅游收入8053万元,同比增长53.2%。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其它产业发展,1-6月份,保亭地方财政收入3918万元,同比增收1739万元,增长79.8%,增速位居全省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