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文化系列丛书座谈会昨在海口举行三亚市委宣传部与南国都市报共同策划的“天涯文化”系列丛书全面定稿
天涯文化系列丛书座谈会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汪承贤摄
本报海口9月20日讯(记者林莹 史晓晖 王成诚)历时两年的创作酝酿、记述跨越万年历史的“天涯文化”,由三亚市委宣传部与南国都市报共同策划的鸿篇巨制“天涯文化”系列丛书全面定稿,不久将出炉面世。今天上午,“天涯文化”系列丛书座谈会在海口隆重举行,专家学者以及丛书创作人员欢聚一堂畅谈体会。
原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著名作家梁衡,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萍,省文体厅副厅长柳松华,三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苏,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总经理廉振孝,海南电视台副台长李公羽,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南国都市报总编辑尹婕妤,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优秀专家、省社科联副主席曹锡仁等出席了今天的座谈会。
三亚可考的人类历史达到一万年。一万年的沧海桑田,塑造了三亚独特的“天涯文化”。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天涯文化”也得以涅槃重生。尤其是建省办特区以来,三亚人以“极力争取”的精神,屹立于南海之滨,以博大的胸怀,迎接时代的每一个浪潮,赋予“天涯文化”更新的内涵。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今天,三亚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天涯文化”还将得到更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对三亚“天涯文化”悠久历史与发展脉络,做一个系统梳理,已成为必要。这不仅仅是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经济建设的需要。
2009年,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南国都市报总编辑尹婕妤与时任三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张萍女士在一次交流中说到了天涯文化,产生强烈共鸣。为此,她们经常碰头、沟通、研究。经过紧张而细致的前期策划和筹备,2009年9月,《南国都市报》从100多名员工当中,抽调了34名最优秀的采编人员,投入到“天涯文化系列丛书”的创作之中。为策划这套书,张萍查阅了大量资料,拜访了许多文史专家,亲自组织完成策划方案;作者们在策划案的基础上,完成各书的体例设计后,张萍又一一亲自审阅,提出科学合理的修改意见;在采访过程中,三亚当地文史专家对这项工作鼎力支持,他们甚至为创作团队提供了自己多年采访、收集的宝贵资料;经过两年多的紧张采访、撰写,和多次修改,这套书才得以顺利完成。丛书分为远古天涯、沧桑天涯、天涯人家天涯涅槃、浪漫天涯五卷,共31本,时间跨越近万年。
座谈会上,梁衡表示,“天涯文化”系列丛书就是一部总结、创新和普及历史文化的丛书,对梳理天涯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
张萍表示,“天涯文化”系列丛书的策划与编写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上的一件大事,是一件值得大家关心和关注的文化大事。这套书的完成,实现了对三亚天涯文化第一次系统全面的梳理,填补了三亚文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今天,这项空白的填补,意义显得尤为重大。独特的、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本身是软实力的象征。“天涯文化”无疑就是三亚地方特色,对它的挖掘与研究的成果,将极大提升三亚软实力的影响,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美丽三亚、浪漫天涯”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据了解,这套书从采访开始就得到了相关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在创作过程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常修泽、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主席刘波、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常辅棠,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王绥雄,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钟业昌,省委党校党委书记、副校长彭京宜,三亚警备区政委张纯力,省民宗委主任、党组书记黄明荣,黎族文化代表、三亚市政府副市长王诚安等人都给予了关注并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建议。
[page]现场直击:
总结梳理天涯文化系列丛书意义重大
梁衡(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著名作家)
老新闻人、出版人梁衡先生作为嘉宾出席了天涯文化系列丛书座谈会并就丛书进行了简要点评。他说,朱熹在庐山脚下当县令时,地方官员欢迎他,他一下轿子,就问带县志了没有。梁衡用朱熹下轿问志的历史说明每个地方都需要梳理其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如何总结历史说明历史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梁衡介绍,文化可以分为六个层次:信息文化、知识文化、思想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以及政治文化。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怎么发展文化,如何发展文化首先是文化的积累,其次是批判,在积累和批判的基础上创新及普及。一部文化著作本身就在总结、积累、批判。在对天涯文化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应“纵找源头,横找个性”,三亚是我国大陆的尽头,也是海洋的开始,正所谓天之涯海之角,天涯文化极富个性,且历史深远。天涯文化系列丛书就是一部总结、创新和普及历史文化的丛书,对梳理天涯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此外,在创作天涯文化系列丛书的过程中,这对南国都市报的采编团队也是一个锻炼提升的过程,对报社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贬官文化”是误区天涯文化核心是美丽
张萍(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我爱那里的山、爱那里的水,爱那里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更爱三亚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今天的座谈会上,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萍坦言,她1991年来到海南,1996年在文体局工作,在三亚工作生活了19年。正是因为对三亚存有一份浓厚的感情,从那时起,她以文化工作者的身份思考,她能为三亚的文化传承做点什么?如何让三亚文化、天涯文化鲜活地立起来,让三亚的人文能够生动起来?打造一本既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又有可读性,雅俗共赏的书。2009年,她的想法与本报总编辑尹婕妤女士不谋而合。张萍说,为此,他们决定把撰写“天涯文化”系列丛书的任务交给南国都市报的团队。
张萍说,这套书另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带领读者走出对“天涯文化”就是“贬官文化”的理解误区。这套书通过大量翔实历史资料,生动多彩的现实,证明“天涯文化”的核心其实是“美丽”——美丽的自然风光、美丽的历史文化、美丽的人文风情。“贬官文化”只是“天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的内核也不是“一去几万里,千之千不还”的穷途末路,而是“远客仗藜来住熟,却疑身世在桃源”,是“恃正气,尚刚直,观遗札,有劲骨”的人格力量。
这套书对三亚的文史研究成果还包括:挖掘了岭海巨儒——钟芳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轶事;对落笔洞的远古文化与今天的黎族文化的传承关系作了梳理;崖州在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的探究;三亚疍家文化的搜集整理;三亚海纳百川、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等等。
[page]柳松华(省文体厅副厅长)
可作为全省重点图书申报国家重点图书
省文体厅副厅长柳松华表示,天涯文化系列丛书的出版让人感到振奋,他读完这套书后有许多感触,一方面海南省能够出版这套丛书,对省新闻出版事业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再者,系列丛书创意很好,具有多重效应,影响深远。
他表示,天涯文化系列丛书首先对天涯文化有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此前,天涯文化也有相关记载,但比较零碎。其次,丛书对天涯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彰显了三亚的魅力。不了解三亚历史的人经常把三亚比作文化沙漠,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通过这套丛书的推广能让人们对三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第三,这套丛书是对三亚乃至海南的推介,过去人们对三亚的认识往往集中在自然环境方面,人文方面的东西认知较少,通过这套丛书,人们更能深层次地了解三亚天涯文化的核心内涵。
总体而言,这套书立意好,丛书的出版能极大地促进海南出版事业的发展,这套丛书可以作为全省重点图书,并申报国家重点图书,省文体厅全力支持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
廉振孝(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总经理)
丛书最独特是“角度”撰写经验磨练采编队伍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总经理廉振孝表示,这套“天涯文化”系列丛书最大独特地方是“角度”,记者的角度与专家、学者的角度势必是不一样的,表述方法也不一样,正是这个特点使得这套书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同时为大多数人喜闻乐见,不仅为三亚整理文化,同时也不让其仅仅是束之高阁。此次实践给集团的采编队伍建设立了大功。南国都市报采编参与丛书创作撰写,也是南国都市报采编队伍以实际行动实践“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具体体现,有了撰写这套丛书的经验,南国都市报的编辑记者会更加成熟,整个作风文风会更加扎实,南国都市报的做法要推广到全集团,要全集团都有这样的精神和做法。
[page]尹婕妤(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南国都市报总编辑)
用当代人的视角寻找梳理天涯文化的脉络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南国都市报总编辑尹婕妤表示,这套天涯文化系列丛书能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三亚的过去,认识三亚的今天,关注三亚的未来。用当代人的视角来寻找并梳理“天涯文化”的悠久历史与发展脉络。这是一套具有史料性质的书,因此,我们坚决杜绝演义、戏说;这是一套让人愿意看下去的书,因此,我们杜绝艰深枯燥的资料堆砌,从普通读者的阅读兴奋点切入,在行文上做到可读性高,通俗易懂。全书采用记者擅长且读者习惯的方式,采访当事人、见证人,做到图文并茂。为了保证这套丛书的可读性,与其他史料、民俗文化类的书籍区别开来,丛书由非专业的采编人员撰写,而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则担任各书的顾问,负责全面审核每本书的完整性、准确性。用鲜活的人和事讲历史文化、讲民俗风情,将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起来。
鹿玲(省作协专职副主席)
丛书令人耳目一新是弘扬传统文化很好的示范
省作协专职副主席鹿玲表示,这套丛书全面的展示天涯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又囊括了现代文化,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整体令人耳目一新。走到海南各地都能见到当地的传统文化,其实海南的传统文化让人震撼,这种人文资源是非常宝贵的,系列丛书将三亚地区的文化进行梳理和提升这对三亚未来的文化发展建设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同时这部丛书能增强当地文化的传承能力。
天涯文化系列丛书为海南如何总结梳理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也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全省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而又全面的梳理和提升,这对弘扬海南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page]江青武(回族文化代表)
蒋明安(苗族文化代表)
填补三亚回族史空白见证苗族发展景象
三亚系列丛书中有几本书详尽介绍了三亚的少数民族,这让少数民族代表非常感慨:“以后终于有一本详尽的资料,让我更好,更方便介绍我们自己了!”回族文化代表江青武激动地说。江青武说,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凤凰背上的回族》,从经济发展,文化等各个方面叙述三亚回族上千年的历史,写得淋漓尽致,比较全面,填补了三亚回族史上的空白。“这是三亚市委市政府送给我们回族人的大礼物呀!”
苗族文化代表蒋明安表示,看过该书后百感交集,感慨万分,丛书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三亚,字词句简洁朴实,内容丰富生动。见证了苗族的欣欣向荣景象,标志着三亚文化走向新的台阶。
孙苏(三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丛书记述三亚重大事件挖掘保护传承天涯文化
“编写出版天涯文化系列丛书,是三亚推出的又一项重大文化工程。”三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苏表示,一提到天涯海角,人们就自然而然想到了三亚。天涯文化属于地域文化,属于专属三亚的文化。用天涯文化来命名丛书,十分贴切。
孙苏说,首先天涯文化是多元的包容的文化,三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下形成了丰富的、多元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三亚的历史变化、发展变迁、美丽辉煌、每个重大的时期、重要的事件和关键人物,在丛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记述。
其次,文化是城市的根基,挖掘保护三亚文化是为了传承,也是为了创新发展,通过创新发展,赋予天涯文化新的内涵、元素和生命。当前三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天涯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要不断扩大和延伸。要推出的系列丛书是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天涯文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下一步将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让三亚的旅游文化品位不断得到提升。
[page]李公羽(海南电视台副台长)
这是一套精品典藏鲜活且史料性可读性强
海南电视台副台长李公羽表示,看完丛书书稿后,感觉这部丛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丛书内容让人震撼,是一部典藏精品,丛书的出版发行对于总结和梳理天涯文化具有标杆作用,这是三亚乃至海南文化界的一件大事。
他表示,天涯系列丛书的形成之路很不容易,这么系统而又全面的梳理总结天涯文化令人振奋,特别是丛书运用史料的真实性,很多记者朋友在浩瀚的书海中,去翻阅史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采访工作才形成了丛书的基础。这些丛书中有的以知识性和学术性见长,也有的以可读性和趣味性见长,有的以史料性见长,看了以后觉得资料浩瀚,又很扼要简明生动,而且书稿可读性趣味性很强。总体而言,这些作品不仅史料性强,更难得的是鲜活,不是给专家学者做枯燥的研究,而是给大众们看的,能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令人耳目一新。
曹锡仁(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优秀专家、省社科联副主席)
天涯文化的标杆著作丛书有突破和创新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优秀专家、省社科联副主席曹锡仁表示,组织策划编写这套天涯文化系列丛书非常有远见。他此前专门在房间里呆了一个星期,非常认真地阅读了28本书稿,感受颇多。
首先,这部丛书堪称了不起的工程,对三亚市的城市发展,文明进程,提升文化品位起到了久远的作用,丛书编排出版将形成一套非常重要的文化标志,成为一个重要的标杆。其次,书籍非常有特色,这套书不是由纯学者来写,或者作家来写,而是一线记者来写,以新闻一线记者的视角来写文化变迁,总结一个城市的文明成长。这是学术研究和表达方式双向创新。
曹锡仁表示,对于传统的史学、民族学、文化学,这套丛书构成了突破和挑战。“这套书的出版不仅是三亚文化史上一件大事,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工程。”
[page]孙令辉(三亚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
编辑记者不断求证写作热情让我感动
三亚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孙令辉一直参与丛书的编写联络工作,在期间也有了非常深刻的感受。
孙令辉表示,张萍部长在三亚时,曾经说过:我们要为三亚留下些什么,特别是在任期内对三亚做些什么。而她在三亚做的一系列好事和实事,为这套丛书费了很大的心血,让我们看到领导干部对一个地方倾出和热爱,这是让他感动之一。另一个感动是参与这套丛书的编写的编辑记者所付出的劳动和对写作的态度和热情打动了孙令辉。他说,为什么请记者来写,就是为了摆脱史料性的写法,以记者的身份和视角,增加可读性。记者充分利用新闻写作技巧,让书的可读性更强。而且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编辑们为了求证一个事件的真伪及结构,多次主动与他沟通,作者写作的态度和热情让他感动。
霍红星(三亚警备区代表)
大量翔实具体的报道对三亚军人最好的宣传
三亚警备区代表霍红星表示,三亚警备区接待的客人,首先提到的都是自然风景,而深层次的文化则涉及比较少。这套系列丛书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一个文化大餐。
系列丛书中的《南海长城》中叙述了三亚的陆军,武警部队等,做了大量翔实、具体的报道。这要感谢丛书将三亚部队列入其中,因为对部队的宣传书籍比较少,人们对军人的奉献也了解的较少。通过这个平台宣传部队的奉献精神,是对和平时期的军人的最好宣传。(本版文/记者王成诚 史晓晖 林莹)
[page]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主席刘波盛赞丛书:
“记者视角”让人耳目一新
“由一家报社独自承担这么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至少在我国新闻史上是第一次,而且质量这么高,实在是令人惊叹。”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主席、新闻出版总暑原报刊司司长刘波对本报采编人员参与撰写的“天涯文化系列丛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刘波介绍,他从1965年就开始从事新闻工作,算是个老新闻人了。在他这个老新闻人的眼里,南国都市报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媒体,它不仅关注着新闻事件,还深情地关注着赖以生存的这方热土上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关注着这方热土的根。因为有了这份感情、这份责任,他们就一定能把这张报纸做好,所以南国都市报成为海南最大的都市类报纸也就成了必然。
作为韬奋出版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委,刘波接触到的全国各地这类出版物非常多,他表示这套书却给他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天涯文化”的挖掘与整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特有的文化符号,使三亚有别于其他旅游城市的就是“天涯文化”,其内核就是“美丽”。的确如此,三亚如果不是因为“美丽”,游客还会一年四季成群结队地往这里跑?然而,很多人包括他在内,只看到了三亚美丽的风光,而没有注意到美丽风光后面博大而美丽的人文历史、民俗文化,其实这才是三亚的根。其次是轻松、通俗的文风。这类书大多资料、史料比较多,少有这种体验式的写法。这套书以记者、游客的视角,来写三亚的“天涯文化”,把久远的历史与文化,从生动的生活中寻找整理出来,这样就容易写出细节,显得鲜活、真实。这种手法也正是记者擅长的。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前常务副所长常修泽:
丛书完整而系统比较罕见
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前常务副所长常修泽认为,“天涯文化系列丛书”31本书完整而系统,气势恢宏比较罕见。通过这套书,他也看到了《南国都市报》的记者、编辑厚重的文化积累,以及对海南、对三亚的热爱。
常修泽用三组词汇来概括“天涯文化系列丛书”所具备的特色:“纵横交错,视野广阔”、“突破传统,视点独特”、“挖掘内涵,引人入胜”。他说,“天涯文化系列丛书”纵横交错,视野广阔,是一部全方位挖掘三亚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的出版物。这套书借鉴编年体史书的手法,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用“远古天涯”、“沧桑天涯”、“天涯人家”、“天涯涅槃”、“浪漫天涯”五卷,从几百万年地质运动使得三亚露出海面写起,纵横交错,一直写到今天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31本书完整而系统,气势恢宏,可以说比较罕见。“天涯文化系列丛书”将记者作为本书的视点,来讲述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写法有新意。记者擅长寻找表象之后的细节,还原真实,在表达上讲究通俗、可读,这就使得这个个艰涩的选题,变得亲切、可感起来。通过这套书,我也看到了《南国都市报》的记者、编辑厚重的文化积累,以及对海南、对三亚的热爱。
这套书首次对三亚地区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做了完整而系统的梳理。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天涯文化”“美丽”的内核的首次挖掘发。随意拿出丛书的一本,不难发现,视野书际戚戚“天涯文化”不是那种凄凄惨惨、悲悲戚戚的贬官文化,而是充满激情与浪漫的“美丽”。三亚正是因为历经万年的“天涯文化”的“美丽”内核,才使得天下人为之向往。“天涯文化”“美丽”的内核的挖掘与发现,是这套书的引人入胜之处。
常修哲表示,纵观全书,作者独特的视角和踏实的工作态度,使“天涯文化系列丛书”的完整性、权威性、史料性和可读性得到了较好的结合。这是这套书的可贵之处,无疑是值得推广借鉴的。
(本版文字均由记者林莹王成诚史晓晖整理)
[page]海南省委党校党委书记、副校长彭京宜教授:
喷薄而出的“天涯文化”
——读《天涯文化系列丛书》
有人说,三亚椰风海韵绰绰有余,而文化含量却显得不足,因此,那是一个有风景没文化的地方。事实果真是这样吗?一套“天涯文化系列丛书”,洋洋洒洒30余卷,雄辩地说明着一个事实:三亚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富含文化,那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是一种韵味独特的文化,是一种如红日一般喷薄而出的“天涯文化”。
一、一个完整的座标系
“天涯文化系列丛书”,以前所未有的气魄,为“天涯文化”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座标系。在纵向上,它为“天涯文化”划分了章节;在横向上,它为“天涯文化”划分了板块;在立向上,它为“天涯文化”竖立了标杆。上述三个向度,共同构成了“天涯文化”的完整座标系。
从纵向上看,丛书清理了“天涯文化”的发展轨迹。杨道的《珠崖碎影》并不“碎”,它告诉人们,此地自梁陈时期开始设置崖州,历经汉朝、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国等,先后被称为临振县、临振郡、振州、崖州、珠崖州、吉阳军、崖州直隶州、崖县等,数千年的历史风云,汇萃了多元而独特的文化。崖城成为海南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决不是有名无实的摆设,它既具备了无数闪光的珍珠,也具备了似断却续的线索,并且将二者有序地联系起来了。
从横向上看,丛书描绘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元惠卿、罗慧颖展示了“天涯黎家人”的风采,朱和春将镜头对准了“凤凰背上的三亚回族”,毕晓华、唐龙波对着“过山龙——三亚苗族”按下了快门,孙令卫、叶晨曲则津津有味地凝视着“三亚水上人家”。作为海南岛上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三亚市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黎族,在元惠卿等人的笔下有比较充分的反映。说它充分,一方面是它对黎族的起源、农业、美食、民居、婚恋、文身、丧葬、传统节目、传统禁忌、文化艺术等作了全面叙述,另一方面是它对三亚黎族与其他市县黎族作了精细的区别,正是这种区别使得黎族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成为一种跃动的生活群体。
从立向上看,丛书宣示了“天涯文化”的应有内涵。丛书的作者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坚守着不同的观测角度,但是对三亚都怀着同一颗火热的心。对“天涯文化”有着一样的痴迷。在他们笔下,你可以读到与生俱来的热带滨海风光,读到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读到难以掩饰的那份骄傲与豪情。更重要的是,你会读懂历经千年、融汇八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天涯文化”的应有内涵:在《生态就是生命》中,你能够读懂“生态”;在《有朋自远方来》中,你能够读懂“绚烂”;在拆除华盛水泥厂的故事中,你能够读懂“坚毅”;在“愤怒的老驴”的案例中,你能够读懂“包容”——正是这些要素,构成了天涯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一串“铜色”的名字
在“天涯文化”的夜空中,有着无数耀眼的星星。丛书以勿庸置疑的方式提示笔者,应当以“铜色”来定义他们的名字,在这里,“铜色”代表坚韧与经典。
对于古代贬官而言,“铜色”意味着百折不挠。武翠琴的《从中原到崖州——历代贬官在崖州的足迹》,讲述了七位贬官的故事,他们是唐、宋、元三朝的韩瑗、李德裕、卢多逊、丁渭、赵鼎、胡铨、王仕熙等。在作者笔下,他们虽遭贬谪,却不降品格,留下了为后人称道的业绩与佳作。他们一方面传播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促进了崖州的文化教育、农业、建筑等事业,另一方面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他们的精神,正如五公祠对联所云: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盖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对于革命者而言,“铜色”意味着坚贞不屈。纪燕玲、史晓晖、林书喜等人的《红色天涯》,以六大红色景点为线索,叙写了打响红色天涯第一枪的藤桥武装暴动,震惊琼岛内外的保亭营事件,被称为“小小井冈山”的仲田岭革命根据地等,讴歌了黎茂萱、陈英才、陈保甲,张开泰等英雄人物。还是上述三位作者的《南海长城》,叙写了以“天涯哨兵”、“女兵海霞”为代表的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民兵等的戍边故事,展现了我军人的风采,反映了军民鱼水情。这些革命者,以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为“天涯文化”注入了新鲜内容。
对于科学家而言,“铜色”意味着矢志不渝。王亦晴的《衣被天下——黄道婆》,讲述了黄道婆对纺织业的历史贡献,黄道婆与水南村、黎族纺织的关系,与黄道婆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等,展示了一位古代科学家的业绩与品格,令人肃然起敬。曾苗、林莹的《三亚南繁人》,讲述了袁隆平、吴旺珠、李登海为代表的三亚南繁人的故事,反映了三亚南繁为中国农业乃至世界农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展示了堪比“两弹一星”的南繁精神。而这,也是“天涯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一条美丽的主线
丛书的一大特点,是试图以“美丽”为红线来贯穿和统领“天涯文化”。这样的探索,显得十分可贵,事实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丛书揭示了“美丽之源”。黄晨的《天涯文化的发祥地》,根据有关专家的考证,叙写了落笔洞的出土化石和人类遗迹,将海南最早的人类活动定格在一万年以前。以此为基础,作者揭示了一万年前三亚美丽而和谐的自然风光、以及原始淳朴的人类文明。它的重大意义,在于揭示了“天涯文化”的起点,揭示了“天涯文化”的“美丽之源”。“天涯文化”因此有了清晰的起点,有了清晰的起点才会有清晰的延续,有了清晰的延续才会有清晰的章节。
丛书揭示了“美丽之流”。“美丽之流”由“物”所承载,也由“人”所承载,更由“心”所承载。作为传统的文化模式,宗教不仅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再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黄运敬从特殊的角度写了《三亚人心灵的净土》。该书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妈祖信仰以及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六个方面揭示了三亚人的心灵信仰和精神世界。说佛教,涉及它在海南的兴起和发展,三亚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鉴真和尚与诗僧惠洪,佛教文化在百姓中的渗入等。说道教,涉及它在海南的兴起和发展,海南道教文化发祥地大小洞天,百姓生活中的道教文化等。说伊斯兰教,涉及它的传入与发展,三亚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伊斯兰教的和谐意蕴等。说妈祖信仰,涉及其起源与传入,妈祖信仰与儒佛道的关系,妈祖信仰对三亚渔民的意义等。总之,整个丛书由物及人、由人及心,叙说了“美丽”如何从落笔洞出发,历经万年延续至今,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异彩。
丛书还揭示了“美丽之果”。“美丽之果”的典型象征就是“美丽之冠”,就是以“美丽之冠”为代表的今日三亚的建设成就。昔日的边陲小镇,今日已成为享誉中外的国际性滨海旅游城市,成为知名度、美誉度都很高的休闲度假圣地。不必列举那些名声远播的风景名胜,不必列举那些千姿百态的高级酒店,不必列举那些影响深远的会展活动,也不必列举那些美轮美奂的美丽赛事。只需要讲讲手播在《有朋自远方来》中引述了一段网友的博文,“在如茵绿草的衬托下的红地毯上,胡锦涛主席和国宾步态轻盈而又稳健,面带微笑,检阅着从椰林深处雄赳赳气昂昂走来站定的三军仪仗队,身后是随风摇动的椰树和波浪拍岸的碧海……这是我见过的国内接见外宾的最美画面。”这“最美画面”2008年4月连续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因此成为一个象征:三亚彻底告别了那个“天高皇帝远”的偏僻小镇形象,已经以一个著名滨海城市的形象屹立在世人面前。
“天涯文化”从落笔洞走来,它拥有“美丽”的种子;“天涯文化”穿越时空走来,它拥有“美丽”的路线;“天涯文化”从改革开放走来,它收获了“美丽”的硕果。“天涯文化”还要不断发展,它理所当然地要整起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上必然写着七个大字:将美丽进行到底!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