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临高四时小吃:古风野趣长相忆
临高四时小吃:古风野趣长相忆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林可婷    2011-10-18

  “冬吃萝卜夏吃姜”,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春夏秋冬四季对应人体内阴阳气血的变化规律,并通过食物来平衡。

  临高有很多风味小吃,也遵循着这种规律,比如春打碱水粑,夏磨艾叶糕,秋围火炉炸菜饼,冬垒土堆烧“砸炉”,通过这些小吃理气血、驱疾病,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味道独特的小吃,沿袭古老的工艺代代传承,在街巷之间飘香,古风野趣久久难忘。


芝麻卷糕

 

  春 打碱水粑

  清爽香四溢

  在临高,碱水粑是一种大众食品,尤其是天气渐热时,这种食品非常受欢迎。

  过了农历三月三,海南的温度逐渐上升,为了抵御炎热的天气,临高人开始做碱水粑。

  碱水粑工序很复杂,要制作必须提前一个月开始准备原材料。

  首先得将金银花、苦瓜藤叶、香蕉芯等具有清热解毒的植物采集回家,放在屋顶上晒干,由于用量大,这些植物需要分批采集,分批晾晒。

  待全部植物晒干到可燃时,找一平整地面,把干草叶集中烧成草木灰。

  用细纱布包住草木灰,放在木桶里一遍一遍过滤,过滤出一桶干净的碱水汁备用。

  把当地的糯米用水浸泡,然后磨成浆,加入碱水汁,然后沉淀凝固,大火笼蒸,蒸熟后放凉就可以食用了。

  吃碱水粑之前,先用小刀把整块的碱水粑切成条状,一条条桔黄的碱水粑色泽自然,糯而不黏。

  临高人吃碱水粑会放一点红糖浆,挑一条入口,凉凉的、甜甜的,无比爽口,让人回味无穷。

  如果家中有患肝炎、胃病等之类疾病的成员,在做碱水粑也会加一些相对应的中药材,达到食药两不误。

  碱水粑起源于何时,如今没有确切的记载,相传与春秋时的伍子胥有关。

  传说伍子胥为逃避楚王迫害,在昭关一夜急白须发,混出关隘,饥不择食,误食了寒婆坟前的碱水粑,由此发现碱水做粑,容易保存,碱香四溢。

  后人又经过口口相传,经过改良,在地域不同逐渐形成不同味道和功用的碱水粑。

[page]


艾草糕

 

  夏 磨艾草糕

  艾汁逐湿寒

  快到端午时,海南的天气逐渐湿热,为了祛湿寒,临高人开始制作艾草糕。

  艾草糕制作过程并不麻烦,将艾草汁融入糯米粉当中一起搓揉成面团,然后抓一团面揉圆后,在中间挖开个洞,装入芝麻花生冬瓜糖馅。

  轻轻包好后,再揉搓一下成圆形状,蒸笼里垫上柚子叶,把做好的艾糍粑外表抹上一层花生油,然后轻置于柚子叶上,置炉上旺火蒸20分钟即可。

  艾草糕皮薄馅多,味道香甜,外形像汤圆,但味道比汤圆好,爽口不黏牙。

  艾草糕制作简单,但药用价值高。据《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在临高,很多女孩子痛经时,通过吃艾草糕缓解疼痛;艾草糕还可以祛湿寒,防止感冒。

[page]


虾米韭菜饼

 

  秋 炸韭菜饼

  玉饼添温补

  临高韭菜饼是一款大家非常喜欢的小吃,无论你来自南方或者北方,总是会被这种香气扑鼻的韭菜饼吸引。

  特别是秋末,天气渐渐转凉,临高的大街小巷就会出现一个个小炉,炉上油锅翻滚,一块块韭菜饼新鲜出锅,香味四散开来。

  食客们顺着香味一个个走过来,围炉而坐,

  边取暖说笑,边等待美味。

  韭菜饼的作法稍微复杂,先把韭菜洗净切碎,把切好的韭菜和面粉、水一起搅拌,搅均匀了,再加上食盐、味精重搅;至糊状,不能太稀,否则很难成形。

  接着把韭菜糊放进一个个特制的圆形模具里,连同模具一起放入油锅里煎炸,注意上料时不能盛太厚,否则炸的时候很难炸至香脆,快熟时再在饼上放点鲜虾或肉末,炸至韭菜呈墨绿状即可。

  吃韭菜饼最好配点酱料,酱料用米醋、蒜末、海南辣椒酱、白糖配制,吃前蘸一下,香脆甜酸,让人越吃越想吃。

  据介绍,秋天吃韭菜饼可温补身体,韭菜具健胃、提神、止汗固涩、补肾助阳、固精等功效。

[page]


临高“砸炉”,以泥土焖熟美食。

 


灰水糯米糕

 

  冬 垒“砸炉”

  暖身心

  在现代汉语中“砸炉”本是一个动词,但在临高方言中“砸炉”却是一个名词,指一种食材用泥土焖熟的美食。

  冬天,临高的天气逐渐变凉,人们就三五邀约,到农家乐里吃“砸炉”。“砸炉”的品种丰富,鸡、猪蹄、鱼虾、贝类、地瓜、鸡蛋都可做“砸炉”,并且味道与其他烹饪方法做出的味道迥然不同。

  “砸炉”先要用土块垒一个窑,在窑内烧火,直到土块全部烧红,然后迅速把土块通过铁锤砸碎备用。用锡纸包好腌制好的食物,在锡纸包上添加热热的泥土,直到全部被掩埋。同时根据食物的大小多少,决定放置泥土的厚度,譬如锡纸包里是鸡,就需要更厚的泥土和更长的时间,如果是海白或鱼虾,就反之。

  据介绍,“砸炉”食物用高温密闭烹熟,营养不易流失,温补效果好,冬天吃又不怕上火。

  吃“砸炉”的趣味性也很强,特别是野外“砸炉”,朋友们各有分工,有的垒炉,有的捡柴,有的则准备食材。

  垒成生火,炊烟升起,大家就开始盼着开炉,但由于食物是高温间接焖熟,此时时间显得格外漫长。

  好不容易等到开炉了,大家人手一根木棍慢慢拨开泥土,像挖宝一样挖出食物,此时香气四溢,每个人脸上都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记者 王勇 苏晓杰 宋国强 通讯员符启承)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