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南年俗:海口的迎新“发市”
海南年俗:海口的迎新“发市”
来源:南海网     作者:林可婷    2012-01-20


 

 手写春联依旧受老居民欢迎(记者孙令正 摄)

  随着农历腊月二十四“小年”刚过,海口的年货市场出现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1月18日,南海网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这天当地居民主要是买卖过年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阉鸡等等。对于海口的老居民来说,购买年货也是有讲究的。

  老居民最宠手写春联

  贴春联可以说是海口老居民春节“必做的事情”,据了解,在海口老居民的传统观念里,大年除夕下午贴春联“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对来年的希望。除非家里近段时间有‘白事’(指家里有人去世),要不然这是一定要做的”。

  1月18日上午,记者在卖春联的摊位看到,大部分春联是机器印刷的,这些春联款式漂亮,字写流畅,价格在6元至30元不等。

  虽然这些春联“很漂亮”,可是在海口市老居民的心目中,春联还是“手写的好”。在海口市博爱南路的一处骑楼门前,今年62岁的陈先生已经在这里等了近两个小时,他在等“手写的春联”。给他写春联的是一位姓周的老先生,今年已经70多岁了,写了三十多年的春联,如今虽是古稀之年,可他依旧宝刀未老,潇洒地挥毫泼墨。

  记者了解到老先生早上七点就来这里了,因为顾客很多,所以一直忙得不可开交。老先生写的对联价格不低,跟印刷体同样规格的比较,一副手写对联要贵一倍多。

  哪怕价格贵很多,可很多居民还是乐意来买老先生写的对联。居民陈先生说:“写春联也是一道过年的工序,而且手写的春联自己可以定内容,所以年年都来这里买”。

[page]


 

  鞭炮烟花都要买(记者孙令正 摄)

  鞭炮烟花都要买

  “鞭炮声中除旧岁”,过年放鞭炮也是海口老居民的一大习俗,虽然如今的海口已经来了很多“外地人”,相关部门也呼吁不要放鞭炮。可是对于海口的老居民来讲,这一传统的习俗“实在不能割舍,过年放鞭炮不仅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气氛”。而为了响应政府部门的号召,“家里鸣放的鞭炮就买小的,尽量减少对城市的污染”。

  在海口市博爱南路,1月18日早上,卖鞭炮的摊位摆满了整条街道,鞭炮有大有小,顾客也很多。一位摊主对记者说,从17日开始,来买鞭炮的市民就开始多起来,而且他发现,买鞭炮的几乎都是“老居民”。

  今年56岁的老张家在海口市联桂坊,家里还盖了一栋五层楼。18日早上,他就在一家摊位上买了将近600元的鞭炮。老张说,“放鞭炮图个吉利,而且能增加过年的气氛,要不感觉很冷清”。

  相对于上了年纪的人热衷鞭炮来说,海口的年轻市民更推崇烟花。在博爱南路的烟花摊位,记者发现一位姓许的年轻市民买了将近千元的大小烟花,这位26岁的小伙子说,“过年了,春节期间没事的时候晚上就约上好友到假日海滩去放烟花,不仅图个吉利,而且很好玩”。

[page]


 

过年不能缺少阉鸡(记者 孙令正 摄)

  阉鸡海鲜别落下

  过年杀阉鸡可以说是海口居民的一大习俗,特别是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几乎都要用阉鸡来祭拜,因此海口的老居民一般都把阉鸡叫“年鸡”。阉鸡顾名思义就是阉过的公鸡,肉质细嫩多汁,香肥不腻。因此在海口以及海南很多地方都在过年时候以其当主菜。

  1月18日下午,南海网记者在海口东门市场卖家禽处看到,市场内摆满了阉鸡,里面挤满了人,大家都在忙着挑选,一位卖鸡的老板说,他上午刚刚运走了6笼,现在正在等另一批货到位,生意特别好,每天至少可以卖10笼,调货都忙不过来。据他介绍,年底生意竞争也大,所以他们买的鸡都是纯正的农家鸡,价格还很公道。在此处,记者见到了家住海甸岛的林女士,林女士这次买了6只阉鸡,一共花了600多元。她说,春节将到,阉鸡对于她家来说是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主菜,所以今天一下子买了那么多。

  除了阉鸡紧销,在东门市场及新埠岛的海鲜市场,买鱼的居民也是络绎不绝。这几年来,很多居民都喜欢春节期间的饭桌上除了阉鸡,最好再多上一道鱼,“这不仅能换个口味,也代表年年有余嘛。”

[page]


 

买桔子树图个吉利(孙令正 摄)


 

糖果饼干也要买(孙令正 摄)

  传统与现代一起买

  1月18日下午,在博爱南路,记者还发现,在很多骑楼的店铺里,摆放着不少诸如香炉、蜡烛之类的祭拜用品,而且购买的市民还是比较多。一位摊主告诉记者,这两天她的生意特别好,海口的老居民几乎都是在这两天才来买祭拜品的。

  而在广场路的花市,卖的最好的可谓是桔子盆景了。在此处记者看到,很多居民都是开车来这里买年桔树的,而且一买几乎都是两盆。家住文明东路的陈先生告诉记者,“桔子桔子,图个吉利啊”。

  除此之外,在椰树广场举办的2012年迎春年货商品展销会也吸引了很多居民。在这里,最走销的是糖果和饼干。据了解,之前的海口老居民在春节祭拜的时候用的都是自己用糯米做的“糖糕”,现在很多人已经“改用饼干糖果了,方便又好看”。

  当然,有些老居民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习惯。在龙昆南路某超市,1月19日上午,记者了解到,这两天这里的糯米“卖得很好,平常一天才卖三十斤,这两天一天可卖一百多斤”。糯米卖得火的原因是很多老居民都喜欢用糯米来搞“糖糕过年”,因为这样的糯米糖糕不仅口味很好,而且代表了“甜甜蜜蜜,长长久久”的吉利。(孙令正)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