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师拍摄《黎村黎村》 槟榔谷传承黎族文化
摄影师拍摄《黎村黎村》 槟榔谷传承黎族文化
来源:南海网     作者:陈曼莉    2012-02-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槟榔谷陈列馆(槟榔谷供图)

《黎村黎村》中的摄影作品

《黎村黎村》中的摄影作品

《黎村黎村》中的摄影作品

《黎村黎村》作者王密

  在海南省的槟榔谷景区的黎族文化展馆里,偶然得见了这本《黎村黎村》,书的序言直中要义——“值得珍藏的一份影像样本”,全书的摄影作品源于生活,忠实的见证着生活的真谛。在一幅幅黑白的影像里,海南岛黎族居民顽强的生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淡然的处事哲学一一印证。作者用生命的热忱去感受黎村,以真诚去记录黎村,也用灵魂体味黎村,作品中的黎村简陋却温馨、真实而宁静……

  《黎村黎村》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密的作品集,现任海南省道路运输局局长的他由于工作关系,在1999年第一次走进黎村,浓烈的乡土气息和那一张张憨厚、单纯的笑脸深深震撼着王密的心灵。迷上纪实摄影的他,开始用相机纪录黎村百姓的日常生活。由于平时工作繁忙,他只能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去创作。2004年5月其作品《蓝色耕耘》、《金色的梦》分别获海南省职工摄影大赛二等奖、优秀奖,2004四年5月其作品《织春》、《山间小路》分别获海南省机关摄影二等奖、三等奖。作品《乡渡》等4幅入选《海南省第四届摄影艺术展》,《农夫》、《乐无穷》等5幅入选《海南省艺术精品展》。2005年在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个人影集《琼岛拾贝》。2006年9月在《中国摄影》发表《海南俄查村》纪实组照和创作体会文章,2006年10月在海口举办《百姓》纪实作品展。2007年11月其作品《乡土海南》参加骊水国际摄影艺术展、《和谐的村庄》组照获全国原生态摄影赛获三等奖,2008年其作品《门前的黎娃》、《出门干活的黎家男人》被中国摄影博物馆收藏。

  在王密的纪实摄影作品中,有普通的市民和农民平平常常的生活形象,其朴实的造型与黑白颜色的真切,没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刺激,却有着一种诗的情怀,淳厚着、含蓄着、平实而诚恳着,那么耐人寻味。王密的这些作品,有一种慧眼别具的追求。他善于从生活真实的感受中找到自我的视角,从而使镜头下的人物形象和构思产生出一种情趣。

  王密对海南百姓的生活一往情深,多年间利用节假日时间,数次深入到海南的许多地方,走进村村村寨寨,以百姓为镜像拍摄出了不少反映海南城乡和农村生活风俗的作品,同时也日渐成熟地形成了他个人特有的艺术风格。在谈到这些作品时,他说:“我喜欢海南城乡和农村里各种各样的事,喜欢拍摄那些各种普普通通场景中各样普普通通的人。海南人的憨厚与善良、坦诚与豪爽、古朴与单纯,有种特别浓烈的乡土气息,让我感到自然、亲切……”他的纪实摄影作品中总有一种感人的“情结”,那是一种对亘古以来的人与自然联系的思索,是由衷的爱和赞美。他拍得诚恳,拍得真真实实。他的作品给那些平凡的生活景象,增添了艺术的美感、真实的美感。

  《黎村黎村》是王密在2006年至2010年间在黎村拍摄的部分社会纪实作品集。全书选用180多幅黑白相片,尽可能真实系统地反映黎族同胞在本世纪初的生存现状。他的镜头没有回避黎族同胞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的艰难于贫穷,正是这样最为常见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安静的表述着黎族同胞的勤劳质朴、豁达善良。黎族是海南岛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海南岛的最早住民,在海南这片热土上劳动繁衍的他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黎族村落大多分布在海南中西部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社会经济落后,至上世纪末,还有相当部分的黎村保留着成片成片的茅草屋和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令人欣慰的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2010年海南岛终于基本消灭了茅草屋,黎族同胞由此翻开了生活历史的新一页。在黑白的影像里定格的黎村,是瞬间更是永恒,黎村已与我们渐行渐远,或者它从来都是遥远的;影像里的黎村已不复存在,但这一幅幅影像将永远耐人寻味、撞击你我的心扉,为我们留下极其珍贵的黎族物态文化与符号文化纪实影像。

  曾几何时,有人说海南是文化的沙漠,我们说海南国际旅游岛是时尚开放的,是在现代文明的撞击下变得与巴厘岛、夏威夷岛、普吉岛大同小异、并无两样的。然而,是我们忘却了历经数千年的琼崖文化。随着政府的重视以及有各界识之士的不断努力,海南岛独有的黎族文化逐渐揭开面纱。少数民族文化始终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笔画。黎族先民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之际就定居于海南岛,经历了如此长久的历史积淀、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民族同化与民族迁徙的黎族文化怎能不璀璨而又独特、瑰丽而又迷人。

  黎族文化犹如重见天日的历史遗迹,虽然在地下沉睡了千年,光辉却依旧熠熠夺目。然而,在我们慨叹黎族文化博大渊远、深邃静美的同时,很多黎族文化正在悄然消逝。由于我国对黎族传统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抢救力度不够。因此长期以来,黎族传统文化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与保护,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精湛的工艺技术,已随着年代的流逝逐渐离我们远去。同时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入,也使得黎族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逐渐消失,而精神文化方面又增添了许多新内容,致使黎族文化遗产的流失比较严重。因此黎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俨然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在政府、专家学者以及民间组织大力保护与传承的同时,提高黎族居民自身的认知意识是保护黎族文化的首要措施,只有黎村的居民们提高文化鉴别能力,更深层次地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才能提高保护与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性。这是很多像王密这样的人在深入黎村开展摄影、抢救文物、田野调查等工作后发出的强烈呼吁。

  《黎村黎村》带领你我走进一个个偏远的村落,这一幅里船型屋前正在酿制的米酒已经酒香四溢,这一幅里田间已拔出青苗的甘蔗预示着丰收,这一幅里秀着面的老阿婆目光如炬凝视着远方……

  (南海网保亭2月18日消息 南海网记者邓松通讯员马戎)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