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永兴镇“闹军坡”。 黄良友 摄
正月十五闹过元宵后,对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而言,一年中最热闹的“年”就过完了。然而,在海南岛上,元宵之后迎来的却是更为热闹的“闹军坡”、“吃公期”,黎族苗族传统的“三月三”等更受当地老百姓欢迎的地方节庆活动。
这些因着海南岛独特生活、习俗和文化而兴起的传统节庆活动,是海南民俗文化中最精彩、最绚丽的一部分。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如果能够将地方独特的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充分融合,将会为海南旅游注入最原生态的文化之魂。
[page]节庆民俗,最原生态的海南乡土文化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极具地方特色的府城换花节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外地游客。图为“装马匹”民俗队伍在巡游。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有2000多年历史的儋州调声是最受当地百姓欢迎的民间活动。海南日报记者李英挺 摄
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丰富多彩。图为来自三亚各乡镇的黎族苗族同胞在进行“推杆”比赛。 海南日报记者张杰 摄
在海南岛,元宵过后并不意味着“年”的结束,往往是一个更热闹的开始。
从元宵前后开始,从海口到文昌到万宁,从定安到琼海到屯昌……各个乡镇就开始轮番上演场面热烈、规模宏大的“闹军坡”,大家呼朋唤友到家里敞开胸怀“吃公期”……
[page]这时的乡间,甚至比春节更为热闹和喜庆,成为当地人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的一个节庆活动。
多彩节庆———本土生活精彩呈现
一样是正月十五闹元宵,海南也有自己的传统习俗。
海口府城的元宵换花是最独特也最热闹的。元宵节当天,府城绣衣坊、马鞍街等老街挂满喜庆的灯笼,各种销售鲜花、花式灯的摊位更将喜庆推向高潮。年轻人喜欢买上一支或几支新鲜玫瑰、康乃馨,小孩子更喜欢拿上一个漂亮精致的花灯走上街头凑热闹。从千年前的“换香”沿袭而来的“换花”,因为更适合现代人生活,在政府和民间的推动下,现在一年比一年热闹。
元宵节当天,民俗巡游、花语祈春、花谜戏春、琼剧歌舞庆春等传统节庆活动会同时在府城、万绿园等多个地点举行,人们在“换花”祈福的同时,更可以感受到海南本土传统节庆的喜庆和别样风情。
而在元宵节前后开始的“闹军坡”,或许是海南民间最为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甚至被媒体誉为“海南人的狂欢节”。相传源于唐代,为纪念6世纪岭南著名俚人首领冼夫人而举行的这项祭祀活动,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按着祖辈沿袭下来的传统,每个乡镇、村庄都有自己的“军坡”日期。轮到“闹军坡”的乡村,那一天就是全村的节日。村口人来人往,鞭炮此起彼伏,村里人会在这一天请来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庆贺,称“吃公期”。这个时候,整个村子就是一台喜庆的盛宴,村民们往往还会相互“攀比”着谁家的客人更多,谁家的鞭炮更长也更响……第一次被邀请来“吃公期”的岛外人,往往会被这样的场面所震撼,那种开怀畅饮、大块吃肉的豪情,是城市生活中早已绝迹了的。
主要盛行于琼北一带的“闹”军坡,各地习俗还有些不同。有的地方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挂上“令字旗”,人们会到附近的冼夫人庙祭拜,以此纪念冼夫人;有的村庄会选一个较大的场地“装军”演戏,贩售当地土特产;还有的村庄要把“婆祖”接回村,到各家各户巡游,象征着视察民情,为民排忧解难,给民带来福音。每到一处,人们敬香磕头,以示对祖先的怀念、敬仰与尊重……
大的“闹军坡”往往要延续好几天,这个时候,传统的舞狮、舞龙、格斗比武,当地盛行的琼剧、木偶剧团也往往会被请来演出助兴……
[page]节庆民俗———千年传承乡土文化
琼北的节庆活动才结束,岛上其他地方的节庆活动又相继开启,一年四季不同特色和亮点的传统节庆轮流上演:农历“三月三”,是海南本地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黎村苗寨一片喜庆;农历“七月七”,保亭七仙岭下,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参加嬉水节;中秋佳节,诗歌之乡的儋州又拉开一年一度的民歌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民俗是当地人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传统节庆,更是千百年来乡土文化最精彩演绎和传承。
海南岛上多姿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也是海南文化最原汁原味的一种展现。
与岛外庙会类似的海南“军坡节”上,琼剧表演、舞狮、舞龙以及各地美食大汇萃,成为一个展现地方乡土文化的节庆活动。民俗学家认为,军坡就是中原“庙会”主脉的传承,是“庙会”文化发展的支派,又有着浓厚的海南地方特色,体现的是海南最具地方特色的冼夫人崇拜传统文化现象。
正是为了感激冼夫人当年平定海南岛的功绩,人们在安居乐业之后,模仿她当年的出军仪式来纪念她。“闹军坡”时,人们“装军”出行,吃芋头、置桑桔叶,形成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情线。全岛规模或大或小的冼夫人庙多达数十座,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附近老百姓都会到冼夫人庙祈福许愿。
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三月三”,早在宋代史籍中就有相关记载。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人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直到天将破晓。“三月三”成为黎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是黎族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了解黎族文化和历史的一扇窗口。
儋州中秋民歌节,则是将拥有2000余年历史、同样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调声”进行集中展现的一个窗口,人们更可以通过调声来了解儋州诗乡歌海的魅力。
[page]丰富提升———给游客一个新感受
作为地方文化的集中传承和展现,传统节庆活动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当地人的尊重和传承。游客是否也可以透过这些传统节庆活动,更真切地感受和体验旅游地的文化和魅力?
海南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尝试和努力。2002年,海南省旅游局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将“闹军坡”策划和提升为冼夫人文化节,剔除活动中的迷信色彩,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现在,一年一度的中国(海口)冼夫人文化节已经成为一个展现海南本土文化的大舞台。3月5日,第十一届冼夫人文化节如期在海口新坡镇举行,在盛大而喜庆的节庆现场,有中国传统的舞龙、舞狮、武术表演,有“军坡”所特有的“装军”游行,还有独具海南特色的琼剧和各种民间文体活动。各种小吃、美食也聚集在文化节现场,“冼夫人令旗”依然是最受欢迎的纪念品。
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儋州调声是最受当地老百姓欢迎的民间活动,据《儋县志》记载:“八月中秋,聚亲朋赏月,戚属以月饼相馈赠”。每年中秋节也因此成为民间的歌节,人们会穿上节日的服装,欢聚在北部地区的十几个乡镇集市,以“调声”来歌唱中秋佳节。
在民间自发形成的中秋歌节基础上,2001年,儋州推出首届调声艺术节,以进一步挖掘、丰富、提升、推广调声文化。如今,儋州调声艺术节已经成为展示地方文化、民俗的窗口。每逢中秋佳节,全市各地人如海、歌如潮。正如儋州流行的一首民歌所唱:“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家家都有民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在各大旅游网站上,“闹军坡”、“换花节”、“三月三”、“调声节”……这些极富海南本土文化特色的传统节庆活动,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
民俗旅游,体验原汁原味的乡土海南
过公期,绑大戏。图为海南文昌市锦山镇门口坡村民看琼剧演出。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
对于游客而言,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别处去旅游,是为了感受一种别样的生活。美丽的自然风光固然是吸引游客的一方面,然而,能够让游客达到心身愉悦的,更多却是来自于旅游目的地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地方民俗体验。
所以,从某种意义而言,民俗旅游往往被归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海南国际旅游岛要建设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一流海岛休闲度假目的地,在演绎椰风海韵的同时,更需要挖掘、丰富和展示本土独特地方民俗,带给游客不一样的体验。
在国内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高达56.7%。
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拥有一流旅游资源固然是其成功的基础,但在旅游开发中注重展示其独特而又充满魅力的本土地方文化,才是其成功之道。
有越来越多的海南旅游人意识到,游客在感受椰风海韵的同时,更希望了解、体验海南岛不一样的生活。
换花、吃公期、三月三……
传统节庆里体验海南岛的别样生活
3月8日是定安翰林一带村庄的“闹军坡”,海南两家旅行社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谋划,希望把“闹军坡”包装成一个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海南生活的旅游产品。
这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国内旅游市场的一顿著名“大餐”———云南绿春县的“长街宴”。这是当地哈尼族传统习俗,每年“昂玛突”节来临,哈尼人在摆酒庆祝时,百来张桌子排在一起,恰似一条长龙,因而得名“长街宴”。
现在,“长街宴”已经成为这个小县城的一张世界名片,不少国内外游客甚至为了吃“长街宴”专程赶到绿春,感受“长街宴”包容的民族文化。
“吃公期”所展现的,是海南人那种“来的都是客”的热情、包容文化。“这对大城市白领一族会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作为本地人,海南一家旅行社负责人每年都会带外地朋友特别是岛外同行回家“吃公期”,从他们的开怀畅饮中,他可以感受到外地人对这种习俗的震撼和喜爱。尽管受制于目前的旅游模式,要推这种纯体验式的旅游产品还有一定难度,但他还是坚信这会是一个发展方向!
作为海南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年打造和推广,现在府城“换花节”每年都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参与其中。今年“换花节”尽管主会场转移,但起源地府城地区依旧热闹非凡,人们手拿鲜花互赠互送,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更会因一朵小小的鲜花而收获感动,这成为“换花节”最吸引人们的地方。
黎族传统的“三月三”,现在开始逐渐成为三亚一年一度的传统节庆活动,每年都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参与体验。
在去年的“三月三”活动中,三亚推出了各种民族体育竞技、海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而三亚湾畔万人同跳竹竿舞、沙滩篝火狂欢、主题文艺晚会等等更让游客亲身感受到海南黎族的独特风情。
以这些传统节庆活动为平台,旅游、商务、文体等部门还把同样受游客欢迎的地方风味餐饮、传统民乐、民间艺术等元素融入到节庆活动中,希望能够为游客打造一道民俗文化大餐。
道一声LUHO,跳一段竹竿舞……
[page]主题旅游景区全景展现丰富民俗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作为主题旅游景区,更重视的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
琼北独特的火山地貌形成了火山人家的特色人文习俗。3月1日,海口火山乡土文化艺术周在海口火山口公园拉开帷幕。来自火山地区26个村庄的600多名农民演员自编自导自演了包括独具火山文化特色的火山民谣、火山民歌、火山八音等108个节目,向人们展现了一场浓郁火山乡土气息的文化盛宴,吸引超过6万名观众欣赏。
参加火山文化艺术周演出的演员都是火山地区的农民,他们不是专业演员,只是每天在田地里劳作的普通老百姓,但他们却是火山文化的传承人和创造者。通过一台台充满乡土气息的精彩演出,他们向观众展现了火山人热爱生活,真诚质朴、乐观豁达的时代精神,并给观众呈现了火山民谣、火山民歌和火山八音、火山小品、戏曲舞蹈等火山文化的经典之作。
以火山文化为主题的火山口公园,游客们现在不仅可以观赏神奇的火山口,更可以品尝火山美食,火山民居,以及乡间收集来的那些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用火山石制作的生活器皿,甚至就连景区卫生间也都用火山石搭建,让游客处处体验火山生活。
作为展现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的主题景区,在槟榔谷景区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游览中,游客可以深度体验一顿海南原生态文化“大餐”:景区黎族阿婆悠闲的织锦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里新奇的展示、原汁原味的海南黎族苗族文化大戏《槟榔·古韵》……
不少乡间普通的黎族阿婆来到景区,成为景区“国宝级”人物。一批批国内外游客来到她们身边,或是观看她们手工织锦、或是了解阿婆们特殊的文身。这时阿婆们会慈祥地抬起头,笑着竖起大姆指道一声:“布隆!布隆”!这是黎族话槟榔的意思,而槟榔是黎族同胞招待贵宾的礼物。
更多的主题景区也相继推出展现其主题文化的节庆活动:如天涯海角景区成功举办十余届的国际婚庆节,南山文化旅游区在重阳节推出的“长寿文化节”,大小洞天旅游区在“二月二”龙抬头推出的海南版庙会……(杨春虹)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