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吐净纳污,海南的湿地呼吸
吐净纳污,海南的湿地呼吸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陈曼莉    2012-06-25

海口东寨港旁山尾村湿地上空嬉戏的鹭鸟。

成群的白眉鸭、绿翅鸭,在海口市山尾头村湿地上空盘旋。

一群黑脸琵鹭在东方市四更镇面前海湿地上戏水。

  文海南日报记者 范南虹 图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在海南,这样的美景既在不断发现,也在慢慢消失:红树林环抱碧海、水草萋萋鱼儿肥美、水鸟临清流理羽……如果说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则是“地球之肾”,它不仅净化美化着我们的环境,还提供给人类丰富的生活资源,活跃着人类的思想与创造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文明。

  海南,是中国湿地类型最丰富最多样化的地区之一。最近正在开展的海南省第二次湿地调查不断有惊喜发现,表明海南仍有许多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的湿地,同时也有的湿地在迅速萎缩甚至消失。

  本期海南周刊推出一辑热点“关注湿地”,从海南自然湿地资源及其保护、人工湿地的利用,和浙江西溪、乌镇等江南水乡湿地的保护经验着手,希望能引起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湿地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在很多人儿时的记忆里,都有那么一条河流、一个湖泊、一方池塘,最不济也有一片水田,它们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清澈地奔流在我们的记忆里。回忆儿时,在河里、湖里、水田里,摸螃蟹、抓鱼、捉泥鳅的情形,那些已逝的童趣又会清晰地涌上心头。

  在每一种人类文明里,也总有一条河流,它们呼啸奔腾在民族记忆里,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比如,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等等。

  早期人类的发展,总是逐水而居。因为水不仅提供给人类生命延伸的各种需要,物质的、精神的、心灵的,还能提供给我们美丽、干净的环境。

  因为有了水,有了湿地,海南才格外美丽。她不仅环抱在一方海水之中,四周是沿海沙滩、滩涂等湿地,岛上还遍布着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农田、鱼塘等各种湿地。岛上的河流如万泉河、南渡江、昌化江等,也是著名的河流,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它们的身影。

  要了解海南,就得了解海南的湿地;要实现海南绿色崛起,也必须保护好海南的湿地资源。

  海南湿地独领风骚

  资源亟待重新认识

  “海南省第二次湿地调查,有许多惊喜的发现,我要通过这次调查,重新认识海南的湿地。”近日,主持海南省第二次湿地调查的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江海声,接受了海南日报记者的专访。

  “我以前认为海南的沼泽湿地都被破坏了,但这次调查却发现了大面积沼泽湿地的存在。”1998年-2000年,江海声主持了海南省第一次湿地调查(此次调查未包括南海岛屿上的湿地),并于2003年正式对外公布调查结果。

  在第一次湿地调查中,记录到海南岛共有5大类24种湿地,面积366368公顷。主要包括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在这些湿地类型中,近海及海岸湿地是海南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46%,为海南岛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虾类等水产资源,独特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还为各种各样的水鸟提供了栖息越冬的环境。

  根据各国不同的湿地标准,我国湿地有5大类38型,海南岛就有5大类24型,可以说,海南的湿地资源全国独领风骚。

  尽管如此,海南仍有不少湿地类型未被认识和记录。比如,在第二次湿地调查中,调查组在尖峰岭、鹦哥岭等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了山地沼泽湿地;在陵水黎安港,发现了热带季雨林———潮间带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组成的,由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到海岸湿地过渡的生态系统谱带。“这样完整的热带生态系统谱带,在全国都是罕见的。”江海声说,如果在这一地区建立一个综合系统的保护地,将是一个重要的生态模式地,它可以供人们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相互间如何影响、发展。

  鹦哥岭发现的三片山地沼泽湿地,更令江海声欣喜不已。因为,山地沼泽湿地呈季节性特点,这类湿地不仅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而且生活着许多特殊的生物类群,它们往往要等雨季时才会大规模爆发出来,旱季时,可能根本记录不到。

  山地湿地是热带雨林生物的重要活动地区或者重要的栖息地。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海南参加海南岛鸟兽资源调查的徐龙辉老人告诉记者,调查队多次在热带雨林的山地湿地中,看到动物饮水、嬉戏等活动的痕迹。

  湿地或消失、或永久改变性质

  海南湿地保护现状堪忧

  基于要重新认识海南湿地资源,并为海南湿地建立一个数据库,由海南省林业厅组织,海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局实施了海南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身为调查组组长的江海声,组织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海南省林业系统调查人员组成了4支调查队,通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识别湿地斑块,再对斑块进行现地调查,并结合走访护林员、海南当地老百姓等多种形式,将海南湿地分为一般湿地和重点湿地进行调查。

  “海南重点湿地非常多,超过了97.5%,而且连片面积超过1万公顷的湿地占大多数。”江海声说,此次湿地调查起调面积大于等于8公顷,调查人员要采集湿地经纬度、面积、边界、性质、生物多样性等湿地信息,并将它们数据化,以利于今后的保护。

  调查虽然不断有惊喜收获,但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海南对湿地的保护重视程度仍显不足,许多湿地被填埋,被破坏,尤其是一些沼泽湿地被看作是荒地,大片大片被填埋开垦。

  “海南湿地就面积而言,变化不大。”江海声说,因为第一次湿地调查技术、手段都不如现在完善和先进,所以,有不少湿地没有调查到、记录到。但湿地的质量却有明显下滑的趋势,表现在沿海湿地利用过度、性质发生改变、湿地水体受到严重污染,甚至不少湿地被开发为度假村、酒店等房地产。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广东省开展海岸带湿地资源调查,在整个海南岛布了200多个样点。此次调查,我又特意重复调查了过去这200多个样点,却发现部分样点已经不存在了。”江海声痛心地告诉记者,最明显的是海南东部沿海,几乎有超过20%的样点消失了,有80%以上的湿地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

  与老百姓生产活动导致湿地发生变化相比,更令江海声痛心的是,越来越多的沿海湿地被圈占起来。“从海口至三亚东线高速公路过去,我特意让调查队员登记了沿途的路牌广告,发现90%是房地产广告,其中80%-90%又是海岸一线的房地产广告。”江海声说,这些旅游房产项目,往往选择风景优美、沙滩洁净的海湾,可海湾恰恰是沿海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这些项目的开发,对海南沿海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非常巨大。

  湿地可净化环境 也可能成污染源

  保护好湿地这把“双刃剑”

  “湿地是把双刃剑,保护好了它是很好的碳汇,保护不好它就成了令人头疼的碳源。”今年2月初,江海声在海南日报举办的“绿化宝岛大家谈”座谈会上提出的这个观点,记者至今记忆深刻。

  此次采访中,江海声告诉记者,湿地有很强的净化功能,在它的自净能力内,进入湿地的污水,其中的污染物会被湿地吸收、分解、沉淀并过滤,最后变成清流。一旦超过湿地的自净能力,那么湿地会被污染,并最终成为令人头疼的碳源。“如果湿地被破坏,其修复的难度远远大于森林被破坏。”

  如果湿地保护好了,它不仅会成为生物多样性的聚集地,还会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观。

  比如东方市四更镇四必湾的滩涂。2004年1月,在海南冬季越冬湿地鸟类调查中,首次在此发现48只黑脸琵鹭,随后建立了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通过8年保护,这片湿地生态恢复良好,景观美丽更甚从前。前不久,记者到四必湾回访时发现,曾经寸草不长的沙滩,如今长满了南方碱蓬,像铺了一层厚厚的五彩地毯;曾经断裂的、稀疏的红树林,如今连成一片,密密麻麻地生长在海水中;曾经人来人往采螺的场面,如今静谧了,只有鸟儿不受干扰地嬉戏起落。

  江海声建议,海南要加强湿地保护,首先要保护好森林,以涵养湿地赖以依存的水源;其次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流入湿地的水系应是清澈、未受污染的水流,如果沿途有湿地的污染源,政府应下大决心下大力气清除掉;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湿地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如在旅游、养殖、种植等经济开发活动的同时,为湿地周边的社区、居民寻找出路降低他们对湿地资源的原始依赖。“要绝对禁止把湿地变成某些‘贵族’的私人资源。”江海声说,湿地是人类共有的资源,只有在湿地首先造福当地老百姓的前提下,才能真正保护好湿地。

  可喜的是,保护湿地,已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在今年初召开的海南省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张敏递交提案,建议海南制定地方法规,尽快建立健全湿地保护执法体系,遏制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让海南永葆绿树清水的湿地。

  相关链接:

  根据《湿地公约》定义,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间歇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page]
 

文昌文城镇严村的户型人工湿地。范南虹 摄

兴隆人工湿地。范南虹 摄

海口椰海大道附近一块湿地上的栗喉蜂虎鸟。 苏晓杰 摄

万宁东澳镇一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 海南省环科院供图

  文海南日报记者 范南虹 通讯员 林忠

  近两年来,海南乡村兴起一种模仿自然湿地工作原理的人工湿地,村民用它处理生活污水,并在人工湿地内种植天堂花、彩虹鸟等观叶花卉植物,既净化环境又美化环境。一些大型的人工湿地,还成为村民休闲、散步、聚会的好去处。村民说,污水流经人工湿地后变成了清流,人工湿地就是海南乡村的“生态污水处理厂”。

  5月29日上午10时许,文昌市文城镇严村。68岁的村民严宗仿斜躺在椰树下的吊床上,一边养神,一边摇头晃脑跟着收音机里的琼剧轻哼着。离他不远的地方,是“国家”为他修的户型人工湿地,湿地上还种着彩虹鸟。

  何谓人工湿地?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岳平介绍,人工湿地就是模仿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整个人工湿地系统由污水预处理和污水处理二部分组成。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投资少、管理运行成本低、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都非常好。”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钟柳明告诉记者,通过人工湿地近5年的运行情况看,这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远望美丽非常 近观横水污流

  农村污水处理迫在眉睫

  在严宗仿看来,人工湿地真是好,原本发臭发黑的洗澡水、洗衣服的水、粪便等生活污水,流经人工湿地后,竟然变成了清流,没有任何臭味。严宗仿家门后,有一块低地,生活污水过去都排放到这里,一下雨,积水又黑又臭。“你看,这几天每天下午都有一场大雨,现在积水不臭了,还很清澈。”

  严村是个椰树掩映、绿树环绕的小村子。村民生活富裕,新盖了不少小楼房。在严村,原来还有两块低洼的湿地,全村的生活污水大部分直排到此。“没整治前,这两块湿地杂草丛生,湿地里的水又黑又臭,是蚊虫、苍蝇、老鼠出没的地方。”严村村长严宗亲告诉记者,那两块湿地就像两个沼泽,村民有时经过,得捂着鼻子。

  “海南乡村热带自然风光优美,但由于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不当,容易导致乡村环境脏乱差。”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岳平院长说,该院在对海南农村污水处理调研时,发现很多乡村远望美丽非常,走进却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也不利于国际旅游岛建设。

  据统计,2010年海南省乡镇及农村污水排放量约2.6亿吨,占全省污水总量46%,超过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为工业排放量的5倍。每年乡镇及农村污水排放的COD约9.7万吨,约占全省COD总排放量56%,为城市污水COD排放量的1.5倍,约为工业COD排放量的10倍。以严村为例,全村有50多户人家,每天排放生活污水约有50吨。

  现实状况是,海南绝大部分农村没有合理的排污管道,污水只能四处排放,部分成为地表径流,流入村中低地或者湿地内,污染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还导致卫生状况恶劣,容易引起人畜病患;部分渗入地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的氨氮、磷酸盐、细菌等污染物浓度,远远超出国家饮用水源标准。前不久,记者在采访海南省实施的农村“膜法”水安康工程时发现,一些乡村因为地下水受到污染,生活用水不仅难以达到直饮水标准,连饮用水安全都受到威胁。

  海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七大重点工程”,其中一项就是以“乡镇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保护工程”,而前不久结束的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又提出要走“以人为本、环境友好、集约高效、开放包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建设幸福家园和度假天堂。

  要实现上述目标,保护海南的湿地和生态环境,科学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迫在眉睫。

  投资小占地少 运行管理成本低

  人工湿地成为乡村一景

  严村共建了10套户型人工湿地,以及一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记者到严村采访时,几位老人正在两口新砌起来的池塘边聊天,池塘里椰树倒映,莲花盛开,鱼群欢快地游来游去,还有几只小乌龟在嬉水。

  “这两口池塘,就是村里原来那两块又臭又脏的湿地。”退休教师严宗任,原本回老家过无忧清闲的田园生活。但是,村中那两块未经整治的湿地总让他觉得美中不足。

  去年8月,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严村为试点,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程,为村民建设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今年5月上旬竣工。虽然刚竣工不久,村民却明显感受到人工湿地带给环境的变化。“前不久,我们在村子边的一块小湿地里,发现了一只重15斤的大乌龟。”严村村民将这看作村里环境变好变干净的象征,将乌龟保护起来,任由乌龟在村子的湿地里栖息觅食,不准人猎杀,也告诫小孩不要抓乌龟玩。

  近两年来,记者在万宁、琼海、文昌等市县采访时,时不时在墟镇边上、乡村田野,看到成片开放的彩虹鸟,它们色彩鲜艳,姿态优美,有红的、黄的,宛如一只只小鸟在风中飞舞。后来了解到,这些成片的彩虹鸟下,隐藏着一块块人工湿地。“那些人工湿地是我院建设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用来处理乡镇群众排放的生活污水。”钟柳明说,这些人工湿地相当于一家家价廉物美的“污水处理厂”。

  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数据表明,人工湿地具有很强的净化功能,它不仅有效去除污水中悬浮物、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而且对重金属、细菌、环境激素类物质等也有理想的去除效果。

  这些治污效果好,景观美丽的湿地造价如何?怎么管理?钟柳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污水处理厂投资额约为每吨水3000-4000元,人工湿地投资额约为每吨水1200-1600元;污水处理厂处理每吨污水直接费用为0.4-0.5元,人工湿地处理每吨水直接费用是0.1-0.15元。而管理更简单了,一般一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只1-2名当地村民管理,定期对彩虹鸟进行修剪、收割。

  万宁市国土环境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说,实践证明,人工湿地是处理乡镇生活污水的首选模式。目前,万宁已建成运行了5个人工湿地,还有两个人工湿地正在建设中。十二五期间,该市财政每年将拨出300万元,在每个乡镇建设一个人工湿地。

  据了解,2006年,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引进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技术以来,先后投资4732万元在全省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项目59个,日处理生活污水近3万吨;正在建设的人工湿地26个。

  已建造人工湿地的功能类型分为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镇墟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流域环境污染治理项目。人工湿地不仅净化农村生活污水,还起到保护水源和自然湿地的作用。

  资金投入不足 政府重视不够

  人工湿地也需要呵护

  同自然湿地一样,海南省近几年新兴的人工湿地也面临各种困境,一些已建好的湿地由于后续管理不善、运行资金不到位等原因,几近于荒废。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国营三道农场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是海南较早建设的人工湿地。但是当我们来到这块人工湿地的时候,看到这里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没有专门管理人员进行管护,湿地处于停滞状态,湿地里杂草丛生,种植的彩虹鸟毫无生机。

  投资约40万元的五指山市南圣镇墟生活污水人工湿地,日处理污水400吨,但是2010年一场台风造成湿地周边围墙坍塌,有施工单位为了方便建设挡土墙,在湿地上操作机械设备,把整个人工湿地都给破坏了。

  据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统计,全省已建好的人工湿地,已有55%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主要是人工湿地建好移交后,当地政府财政没有人工湿地专项管理资金,缺乏投入,导致后续管理不善,使部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果明显下降,甚至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污染。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呼吁:人工湿地是一种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简单易行的科学模式,希望各市县政府重视、呵护这一新生的事物,加大人工湿地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后续管理机制,处理好农村生活污水,使海南美丽的乡村更加整洁优美。[page]
 

  西溪湿地———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资料图片)

唯美西溪。樊斌 摄

乌镇风情。 赵瑜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范南虹

  烟雨江南,是自古以来传承的美景名胜。取胜的不仅仅是江南风光,细雨如烟,更重要的是那笼罩烟雨之下的湿地,西湖、西溪、钱塘江、乌镇、同里、周庄……。是湿地孕育了江南的水乡人文,也是湿地承载了江南的烟雨美景。

  其实,海南四面环海,又是热带岛屿,不仅湿地数量众多,而且独具特色,比如羊山地区的火山湿地、红树林、珊瑚保护区等等,为什么海南就没有与西溪、西湖、乌镇等齐名的湿地呢?

  前不久,海南日报记者有幸前往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以及“水乡人家尽枕河”的乌镇考察湿地保护,在当地宣传部门负责同志和媒体同仁的介绍下,对当地政府和居民如何保护这两处湿地有所了解。希望这些成功的宝贵的经验,能为海南的湿地保护与建设提供借鉴。

  5月下旬,走进江南湿地。无论泛舟烟雨笼罩的西溪,还是游走在乌镇白墙黑瓦的青石小巷,都能见到溪流如网,交织密布,河水丰沛,两岸芳草萋萋绿树如荫,当地人们枕河而居,起居生活、劳作休闲,都离不开水。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以及春夏秋冬四季,各有各的韵味。

  如今的烟雨江南,既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历代祖先生存智慧的传承,更有当代人珍惜祖先遗产的用心和先进的环保理念。

  生态优先保护为要

  西溪的生态密码

  “现在正是西溪传统的花朝节,管理方摆放了450多种近百万盆鲜花,你们看西溪的行道两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多美!”走进西溪湿地,随着导游小姐清脆的讲解,西溪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现开来。

  西溪果然是美的,绝不负她因《非诚勿扰》一片而传播开来的盛名。

  西溪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水。这里河道纵横,流水汤汤,相互贯通,其清澈虽不如古,亦可鉴人鉴物;岸边垂柳依依,金银花盘旋树上,花开如乍,繁繁密密,星星点点,一树花恍如一树星空,这些美景又倒映在河水中。雨帘自空中洒下,溅起簇簇水花,河水雨水浑然一体,已分不清船行河上,还是雨中。

  “生态优先原则,被列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六大原则之首。”同行的杭州西湖区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水清岸绿、鸟语花香、蛙鸣鱼翔、芦白桑青……这些源于自然景观的关键词,在改造西溪湿地之始就被设计出来。杭州市不吝重金,邀请世界一流的生态景观设计公司和设计师,严格按照生态优先原则,师法自然,规划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

  所以,我们在偌大的西溪行走,不见一条水泥道路,全是青石铺成,也几乎难见水泥建筑物,无论是船坞、码头,还是饭店、购物点等等,所用材料都是青石、砖瓦、木材。似乎这西溪原本就是这般模样。

  其实不然,西溪也一度被历史的尘埃遮蔽。据了解,历史上,西溪曾有108座庵堂,60多处寺院,18个船坞,18座桥,还有50多处名园。

  但它在历经了汉晋始起、唐宋发展、明清全盛、民国衰落等四个演变阶段后,在长达1800多年的人为干预和自然演化中,慢慢地萎缩,西溪湿地从原始的原生态湿地演变为次生态湿地。水质被污染、美景渐消失,西溪原本丰茂的梅林变成稻田、水塘。到西溪湿地保护区建立之前,据说这一地区有400多农户养殖猪,年产生猪5万多头,这实在有悖于西溪曾经的风月无边。

  同行的《浙江日报》同仁介绍,2003年8月,杭州市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按照“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了《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分三期实施,对西溪湿地的水体、地貌、动植物资源、民俗风物、历史文化等进行科学的保护和恢复,打造杭州特有的湿地生态品牌,全面提升杭州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国际旅游名城品位。

  泛舟水上,的确处处可见保护者用心,柳桩护堤,不致泥土流失,且春天刚过,有些树桩竟萌出新芽。导游说,当初预用松树作坝,但农民建议用柳桩作坝,一可护堤,二可植树,三可供泥鳅、黄鳝之类水生生物栖息。政府虚心采取了农民的建议。

  距岸约1米左右处,有渔网相拦,原来是为防止水草蔓延,遮蔽水面,但又要为水鸟、鱼虾提供栖息之地,于是水草被人划定了疆界……导游告诉我们,西溪湿地以前曾被上万个大大小小鱼塘分割,通过整治,这些鱼塘被打通,又人为营造了浅滩、水草地,补种芦苇,净化水体……

  终于,预算投资40亿的重金,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一切建设以保护为前提,拨去了历史的尘埃,既恢复了西溪的自然风光,又保存了她的人文古迹。

  西溪之美,重放光彩,只若初见。

  人水合一和谐开发

  湿地保护的乌镇模式

  乌镇,是浙江又一处湿地。与西溪不同的是,她是在完整地保留原生态、原民俗、原住居民的基础上,进行整治、保护、开发,最终呈现给游客一处完美的江南水乡。

  所以,在乌镇,尽览湿地之美的同时,还能尽情领略湿地文化、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

  如果说西溪湿地给我水印象,乌镇却予我人水合一的印象。

  房屋都是傍水而建,门前流水蜿蜒,梦里水声潺湲。就连当地的集市,也设在水上,货船沿木桥两侧一字摆开,有新鲜的水产、土产、手工,逛集市的人在桥上选购货物,人来人往、船来船往,好不热闹。

  在乌镇,你还可以看到各种历史遗存以及人们旧有的生活痕迹。农田、古石桥、河埠、木船、湿地、零落古木与院落,还有乌镇人以前生活习俗中的“三白酒”酒坊、酱菜园、染布坊、冶铁坊等各种作坊,都按照其旧有的形态予以保留和保护。乌镇人住在景区里,照着他们旧有的生活传统,自在地经营着小生意,自在地生活着。

  乌镇是浙江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丰厚的江南水乡古镇之一。7000多年前已经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唐朝开始建镇,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遗留有1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但是,由于近代历史上连年战火的破坏,加上人口增加带来的环境压力,乌镇的水资源环境被严重污染,上个世纪50年代可淘米洗菜的河水不复从前的清澈洁净。

  1998年乌镇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乌镇古镇保护规划》,明确了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方向,并将对古镇实行分级保护;1999年,乌镇制订了《乌镇古镇首期整治保护总体规划》,严格执行《规划》,以实现“保护最彻底、环境最优美、功能最齐全、管理最科学”的目标。

  “乌镇的保护与开发,坚持了两条很重要的原则,一是重视对湿地河流的保护,二是重视原住居民利益的保护。”浙江日报同仁介绍,在保护与开发中,乌镇实施“清淤工程”,尽量疏浚河道,清除沿河垃圾,切断向河流排放污水的管道,不准使用机动船,以保护水体;还有就是避免迁出原住居民,不使乌镇变成见物见景不见人的‘空心化’景区,让当地百姓最大程度地参与旅游开发,从中获得实惠,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提高原住居民对所在环境强烈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自觉地保护乌镇作为江南水乡赖以依存的河流水系。

  乌镇在古镇工作保护中取得的成果不仅得到中外游客和原住居民的认可,还获得了中外专家的肯定和赞誉,2003年荣获联合国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9年,乌镇获得了亚太旅游协会颁发的国内首个生态金奖。

  我很喜欢乌镇,她既有西溪发达的水系、如画的江南美景、厚重的人文历史,更有西溪所没有的市井气息、烟火之味与人声鼎沸。导游还告诉我们,为使乌镇河流恢复从前的清澈洁净,乌镇人还下决心投入巨资,隔断京杭大运河的水进入乌镇水系。相信,乌镇的水会越来越洁净,乌镇也会因水而越来越灵动、美丽。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