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南儋州,古镇手艺人的幸福脸谱
海南儋州,古镇手艺人的幸福脸谱
来源:     作者:陈曼莉    2012-09-12

  编者按:

  十年弹指一挥间,回首沧桑多感慨。即将过去的十年,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科学发展、阔步前行的十年;也是海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绿色崛起”为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谋求海南第二次腾飞的十年。

  十年来,我们明晓了一个道理:以人为本,才是解决发展中一切问题的思想前提和基础,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和总开关。因此,十年的进取,深刻昭示了成就背后的根本原因,和伟大实践中的发展方向,它既与老百姓的奋斗和生活变迁息息相关,又在时代的强劲脉搏中同频跳动。

  一滴水里见大海,一人一事总关情。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南海网即日起开展“十年梦圆——迎接党的十八大,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寻找有故事的人,采访老百姓身边的鲜活事例,充分报道普通人物在十年科学发展中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及实实在在的生活变迁。在本次采访活动中,南海网全体采编人员,将分批深入海南的乡村、社区、工厂和林场等基层一线,同吃同住同劳动,发挥多媒体、立体化、可视化报道的网络报道优势,着力采访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奋斗、变迁和愿景,以“小家大家看国家,乡情亲情看国情”和“见人见物见思想,有声有色有故事”的报道原则,浓墨重彩地推出新闻专题。

  迎着金风,踏着大地,在泥土的芬芳中感知人本的力量,时代的命运,中国的前途。敬请网友关注。

  十年梦圆——迎接党的十八大南海网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第一期)

  走访:古镇手艺人的幸福脸谱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北宋大文豪苏东坡1097年被贬为琼州别驾,在海南儋州的中和古镇,也是当时儋州府的所在地度过三年谪居生活。天命之年的东坡先生虽垂老投荒,却乐观向上,开启当地民智,开化文明,影响延续至今。

  2012年9月8日,为了纪念东坡先生与儋州结下的缘分,发扬东坡文化,首届东坡诗词背诵擂台赛决赛在儋州市中和镇的东坡书院举行。早就耳闻中和镇古风悠悠,传统手工艺盛行,南海网“走转改”记者组一行借此机会前往中和镇,拜访生活在千年古镇的能工巧匠,感受文化传承之东坡遗风,体会近年来焕发的盎然生机。

东坡书院一角。(南海网记者 谭邦会 摄)

  为了纪念东坡先生与儋州结下的缘分,发扬东坡文化,首届东坡诗词背诵擂台赛决赛在儋州市中和镇的东坡书院举行。(南海网记者 谭邦会 摄)

 

  丁衍禄:“拖拉机手”写对联发家致富续古风

  62岁的丁衍禄老人应邀在东坡诗词背诵擂台赛现场献上墨宝。丁衍禄是中和镇上小有名气的书法手艺人,家传的“丁氏”书法传到他孙女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了。书法,在他的父辈时代,仅仅为了怡情,到他这一代,变成了谋生的工具。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化发展使这所千年古镇悄然发生变化,在当地居民的对联体现为:传统的手写对联越来越多地被印刷对联所替代。

  2003年至今,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加强文化建设的号召也悄然给工业化发展注入丝丝温情。以时间为维度,中和镇居民的对联发生了新变化:这几年,中和古镇又逐渐重返手写对联了。

  书法手艺人丁衍禄,不仅是这些变化的见证者,更是受益人。

  1994年,丁衍禄靠开手扶拖拉机谋生。这一年起,丁衍禄的三个孩子陆续要上中学,突然激增的开支让丁衍禄家的生活难以为继。“为了抚养三个孩子,我抓过鱼,杀过猪,开过拖拉机。这些活儿很累,挣得也不多,给孩子交学费很困难。”丁衍禄说道。看到人们从手写对联逐渐转向购买现成的对联,凭借多年苦练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的丁衍禄看到了新的希望:人们懒得自己写对联了,所以买对联。同样是花钱买对联,手写对联比印刷的当然要更有价值,既然自己会写字,为什么不去专职写字呢?

  1994年的春节前,丁衍禄第一次迈出了“卖字”的步子。春节前十几天,他靠卖手写对联,挣了500多块钱,孩子们过年穿得上新衣了。这只是一个开头,以后每年春节前夕,丁衍禄都会摆摊卖字,碰上红白大事,需要他写字的话,他也会帮忙。

  2002年,靠春节前半个月写对联挣的钱增加到了2000多元,不仅可以购置好吃的年货,孩子学费也不用愁了。他平时再靠开手扶拖拉机赚点钱,老伴在市场卖海鲜,一家人日子过得倒也舒坦。

  随着名气的增长,慕名前来买字的人也越来越多,挣的也越来越多。2005年,丁衍禄彻底不开拖拉机了,全靠写字挣钱。

  2011年春节前半个月就赚了8000多元,丁衍禄老两口开始为到北京故宫一游而存钱,丁衍禄尤其想观赏故宫里收藏的名人字画。“今年我估计能挣上10000多块钱,加上平时存下来的养老金,参观故宫的愿望近在眼前了。”丁衍禄说道。

  这十年来,丁衍禄老人靠写对联不再需要开拖拉机,还带动了中和镇居民回归手写对联的传统,中和镇上七成的手写对联都出自他之手,能写毛笔字的人也都尽量手写自家对联。

  “现在日子好了,才有闲情逸致看看书,练练书法,我觉得很满足。”丁衍禄老人说道。他用家传书法谋求生活,也在谋求生活中默默传承了中和古镇的传统。

[page]

汤汉清老人在画像。(南海网记者 谭邦会 摄)

汤汉清老人已上色的大头佛与未上色的狮子头。(南海网记者 谭邦会 摄)

汤汉清老人堆放在院子里的狮子头模具。(南海网记者 谭邦会 摄)

  汤汉青:装裱书画样样精常带老伴去旅游

  相对于丁衍禄“节令性”地写对联卖钱,中和镇上还有一个堪称全时段的、全职的、全能的书画工艺匠人——汤汉清。画像、扎龙、扎狮、装裱、刻章、书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就是74岁的汤汉清老人,以下是他靠手艺过生活的“秘诀”。

  汤汉清原来是一名教师,向来喜爱书画工艺,加之在中和镇诗书风气的熏陶下,练就了精良的扎龙扎狮、书画装裱、画像、书法手艺。1995年,汤汉清老人靠这些手艺经营副业挣的钱,就买了一栋楼房。2000年退休后,老人将副业发展为主业,于2005年买下了第二套新房,还有余钱带着老伴到全国各地旅游。去年,老两口去了北京、上海、陕西等地。谈起老两口的幸福之旅,汤汉青一脸的幸福。

  “一辈子都没做过飞机,带着老伴坐坐飞机,见见世面,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不跟团,这样的旅行,很好!”汤汉青老人开心地笑道。

  春节、元宵是龙头、狮头热销的传统时节,往年汤汉清老人从夏天就要开始忙活了,不然在年底赶制不出来。2011年起,儋州市陆续有大项目开工建设,光2011年就有22个大项目启动。2012年适逢海南的“项目建设年”,儋州市今年更是确定了69个重点建设项目。

  那厢是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开工仪式上习惯舞龙舞狮庆贺,讨个好彩头的风俗,加上近年来附近村民逐渐发家致富,有钱筹建新村庙,启用新庙时也少不了舞龙舞狮助兴。

  这一切都悄然影响了这厢安宁古老的小镇上靠手艺吃饭的老匠人。龙头、狮头的需求增长了,汤汉清老人更忙了,春节过后就要开始准备扎龙扎狮了。

  平均下来,汤汉清老人每年能扎50对狮子、15条龙,这部分的收入能达3万元,装裱也能给老人带来2-3万元的收入。

[page]

汤世强的手工月饼坊,工人们正在手工挑选瓜子仁。(南海网记者 谭邦会 摄)

  汤世强:红毛四饼厂“做一季撑一年”

  如果说汤汉清老人是全年赚手艺钱,中和镇上的食品老字号——红毛四饼厂,人称“做一季,撑一年”。红毛四饼厂主要生产月饼和香糕。所谓“一季”,指的是中秋,眼下正是饼厂每年最忙碌的时节。中和镇上的居民告诉记者,“他们平时就做点香糕,每年中秋做一次月饼赚的都够他们家吃一年喽!”

  红毛四饼厂的老板叫汤世强,他出生在一个月饼世家,8岁就跟随父亲学做月饼,如今做这行已经52年了。饼厂里最老的一台烤箱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现在已经淘汰了。2002年,红毛四饼厂更新了烤箱,烤出的月饼色泽更均匀,口感更酥软。

  十年来,不仅是月饼烘焙技术有所提升,烘焙设备有所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和古镇周边居民的购买力更强了,也直接带动了红毛四饼厂的销量。

  “附近八一农场的人,很多都自己种了橡胶,这几年开割以后赚钱!以前他们都是买低端的月饼,现在至少都买中端的啦!”汤世强笑着跟记者说道。

  红毛四饼厂货真价实的名气也逐渐走出中和镇,作为当地民间小吃的典范逐渐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经常受邀参加海南的各种美食节。

  现在的汤世强,靠父辈传下来的食品工艺,红毛四饼厂每年可以赚到十多万。他家盖了楼房,买了汽车,生活过得很幸福。

  “现在过得很好,过得很好!”抱着孙子的红毛四饼厂厂长汤世强笑着说,“如果孩子们愿意传承,18年后,孙子的孩子就可以说,我太爷爷那代就开始做月饼啦!”

  镇长李纪:东坡文化旅游区开拓未来新天地

  南海网“走转改”首批记者组一行在中和古镇的探访,看到了古镇的旧貌与新颜。十年历程,传统的手工艺在新的发展背景中给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让古镇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窑上辉煌千树绿,春风送暖百花香”——正如书法手艺人丁衍禄对这些年生活的改变由感而发做出的对联一样,中和古镇十年发展,也如同千树绿、百花香。(窑上是丁衍禄家所在街道的旧名)

  9月8日,中和镇镇长李纪在接受南海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展望未来,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美誉的中和镇将建设儋州市重点项目——“东坡文化旅游区”,预计投资50亿元。旅游区计划通过挖掘中和镇、东坡书院和儋州故城的历史文化,积聚儋州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调声等元素,发展教育修学旅游、观光旅游、热带乡镇生活休闲旅游。

  据了解,儋州东坡文化旅游区将于2012年9月下旬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建成一期并对外开放,我们期待中和镇下一个十年的辉煌。

  短评:在这里,文化改变生活

  诗书传家,文化兴镇。笔者跟随南海网记者组走进儋州中和镇,立刻被一种古朴、厚重的文化气息包围。东坡书院的吟诗声,中和镇里家家户户门上手写的对联,无不让人感到这个文化古镇的儒雅与闲适。

  酷爱书法的丁衍禄老人说,写毛笔字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家传的书法传到孙女,已经是第5代了;做手工月饼的“红毛四”老汉说,从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月饼,至今已经50多年了,平时就爱鼓捣这些吃的。如果我们把镜头拉到10年甚至更久的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和镇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在这些故事里,我们读到了民俗文化的一代代传承,也读到了中和人的坚韧与乐观,积极与努力。苏东坡900多年前遗留在这里的精神, 已经内化为中和人的气质。他们在时代的变迁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乐趣变成生活。

  窑巷辉煌千树绿,春风送暖百花香。中和人的生活,在一天天的积累中越变越好。小平房变成楼房,小土路变成水泥路,就在今年,以中和镇为核心的东坡文化园已经成为省重点项目,发展文化旅游。相信,中和的文化意韵将会影响更多的人,中和人的生活,也会越变越好。

  (南海网儋州中和镇9月12日消息 南海网记者黄丹 谭邦会 魏燕 李庆芳 林鸿羽报道)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