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博鳌小镇新生活:亚洲论坛改变了小镇落后面貌
博鳌小镇新生活:亚洲论坛改变了小镇落后面貌
来源:     作者:林可婷    2012-10-21

  本报记者吴斌胡续发符王润特约记者王仪

  琼海市博鳌镇上“老房子”,一位客人在悠闲地喝茶看电视。这家小店内,摆放了许多博鳌当地人使用的生产生活器具如老渔船、米缸等,极具地方特色。本报记者宋国强摄

  三五老友,一壶咖啡,悠闲地聊,惬意地享受。曾繁俊喜欢现在的生活。

  这位生于南洋、长在博鳌的古稀老人,吃过苦,受过难,老来才发现:原来,生活可以是这样。

  博鳌亚洲论坛,不仅改变了博鳌小渔村的落后面貌,也丰富了博鳌人的精神世界,成就了曾繁俊全新的生活方式。

  曾繁俊过得很“洋气”。

  他是博鳌镇博鳌村人,老宅被征用建设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会址后,全家洗脚上岸,从世世代代的半渔半农身份,转眼一变成了小镇居民。

  72岁的他,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敏捷。家里有台电脑,闲来没事,他爱上上网。不会打字,就点击新闻,看一看钓鱼岛形势进展,留心一下国庆期间各地旅游市场管理情况。

  “时代不同了,网络是好东西,想了解什么就有什么,太方便了!”曾繁俊的儿子在附近一家景区摆了个摊位,专卖旅游商品,几乎每天都要上网,了解商品信息。看多了,曾繁俊自然学会了上网,“我们镇上有好多网吧,很多人都去上网,我是在赶时髦!”

  博鳌论坛年年举办,小镇魅力与日俱增,吸引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说英语,成了小镇人的新潮流。

  曾繁俊的孙子6岁,在博鳌一家双语幼儿园入托,已经开始学说英语,惊得他不敢相信:“社会发展也太快了,连几岁的小孩都学外语了。”

  形势变化超出曾繁俊的想像。在博鳌码头工作的同村年轻人,捧起英语书,学起了ABC;甚至在街头开风采车的阿姨都会说几句英语。

  小镇上流传着很多学外语的轶事。有个开风采车的阿婆,名叫凌昌珍,买来初中一年级的《英语速记手册》、《中学英语教材课文》等,对着英语字典,一个单词、一个短句地死记硬背,还经常把车开到中学门口候客,拉上学生,和小孩们用英语对话。

  故事传开后,凌昌珍被邀请去专门给琼海市党政干部讲学习英语的心得体会。她也因此成了琼海市的名人。

  而事实上,在曾繁俊自己的嘴里,竟然也夹杂不少英语的音译词。他把邮票(stamp)直接叫做斯达姆,把小提琴(violin)干脆叫成巴林……

  曾繁俊过得很“体面”。

  10多年前,他还是博鳌村委会干部时,就曾陪同为论坛选址的专家,先后几次在博鳌考察。他亲眼见证了博鳌是如何打动眼光挑剔的评审们的。专家们说,你们博鳌自然环境优美,没有工业污染,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处女地。听得曾繁俊心里美滋滋的。

  几次考察,一锤定音,博鳌从此翻天覆地。如今,提到博鳌,爱读书看报的曾繁俊最喜欢一句话: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变成一个极具知名度的国际会议中心,每年都会在同一个时间段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焦点……

  现在,博鳌的街上,随时随地都可能有国际巨星走过。每到年会期间,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各国领导人,就住在博鳌小镇,就聚集在人们的身边。曾繁俊说,博鳌人没有理由不深感荣耀,没有理由不深感自豪。

  每年的三四月份,博鳌镇区居民都是记者追逐的对象,店铺业主几乎都接受过国内外记者的采访。曾繁俊很多年前就上了电视,登过报纸。其中不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广州日报等国内著名媒体。

  10多年来,年年如此,博鳌人见惯了大场面、大阵势、大人物,早练就了泰然与淡定。不仅对记者应对自如,对老外也见惯不怪,好像这本是小镇生活的组成部分。

  曾繁俊过得很幸福。

  一家五口住在博鳌文化街上,32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足够他含饴弄孙,安享晚年。

  他知足。2000年时,博鳌镇只有一条小街道,两侧是破旧的老房子,一两家大排档,还有周围一人多高的无尽茅草。

  现在的博鳌,水、电、路完整齐备,电信、消防、排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和一个小城市几乎没有区别,人们生活方便多了。

  大小规模不等的超市有10多家,家庭旅馆40多家,开业的五星级标准酒店3家、四星级标准酒店5家,全国各地风味餐馆20多家。吃的、住的、用的,城里有的,博鳌镇上都有。

  尽管72岁了,曾繁俊还是村委会办的旅游公司的一名员工,工资加分红,一年约有3万多元收入。他还和别人合伙承包种瓜菜,每年收入过万元。这样,家里仅他一人,每年收入就达4万多元。

  他开心。小镇的硬环境发生了巨变,软环境也一天比一天好,要学习、要上进、要奋斗的总体精神风貌,正在博鳌生成。未来,他相信一定更加美好,但好到什么程度,他也说不上来。

  正如博鳌镇长李锐所说,身在博鳌,小镇人的自豪感无时不在,自信心与日俱增。

  生活在博鳌,怎能不幸福!(本报博鳌10月20日电)

  生活,就该如此美好

  本报记者胡续发

  行走博鳌,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这里有大海,有沙滩,那是三江出海口最美妙的景致;这里有浪漫,有风情,那是天堂博鳌陈酿千年的特质;这里有欢声,有笑语,那是寻常人家发自内心的幸福。

  生活,就该如此美好。

  10多年来,博鳌亚洲论坛效应,把小渔村带进了发展的“快车道”,变成了一个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慢慢欣赏的风情小镇。

  而在博鳌当地人的眼里,论坛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物质的丰足、硬件的改善,更是人们观念的更新、思想的活跃,还是博鳌人对家乡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精神家园的不懈追寻。

  10多年来,小镇上的人们在完成身份转变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渔民洗脚上岸,朝九晚五当职员;农户入股公司,年终分红做股东;政府转变职能,要做农民的朋友。

  行为方式的变化,凸显了思维观念的现代化。见了面,人们招呼式的问候“吃饭了吗”,变成了“生意好不好”、“身体好不好”;10多年前哪个农民学英语,一定会被视为“异类”,而今,学英语、讲英语在博鳌是一种潮流;论坛刚成立时,人们看中外影视明星、政治人物的眼神,充满好奇、惊喜,现在已经见惯不怪、泰然处之。

  一提到将来,有人建议发展好论坛配套产业,有人说搞好博鳌乡村游,有人想建乡村带状公园……人们用自己的理解,憧憬着他们心中美好的未来,因为,博鳌是他们共同的家。

  我们建设国际旅游岛,就需要多打造和博鳌一样的精神家园。(本报博鳌10月20日电)

  心声

  “博鳌”,已经成为当地人共有的名片。在这里,团队精神、一家人的观念很强,和谐的氛围很浓,幸福度很高。——博鳌镇长李锐

  博鳌变化太大了,吃的、穿的、住的,都在变,但是变化最大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博鳌镇博鳌村民曾繁俊

  我来博鳌工作已20年,亲历和见证了博鳌的巨变,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在这里我找到了心灵归属,我要把博鳌当作一生的事业来做。

  ——博鳌水城旅业公司总经理谢越崇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