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仙”东坡也是一位成功的造酒试验家。
身居儋耳的东坡先生常常在载酒堂与亲友把酒畅谈。
苏东坡与酒的话题永远说不完。东坡好酒,但一定要知道他那好酒的独特方式,才是真正读懂了苏东坡,他没有李白式豪饮的酒量,酒量非常小,好酒主要是为了寻找把盏的乐趣和微妙的感觉;东坡好酒,但他家里从来存不住酒,他最喜欢把自己的酒拿出来给朋友分享,看到朋友饮酒的样子他心里感到很高兴。林语堂给“苏东坡”下的定义中,就有两条与酒有关,一是“造酒试验家”,一是“酒仙”。很难想象,在当时儋耳那个物质条件极为低劣的环境下,他还能做得到?但事实上,他在“孤悬海外”的洪荒之地,仍然是一位酒仙,是一位成功的造酒试验家。
宋绍圣四年(1097)六月,苏东坡从雷州渡海上岛之前,他的弟弟苏子由告诫他因为身带疾病,一定要戒酒。七月到达儋州后,他真的把所有的酒具都卖了,只留下一只心爱的荷叶杯,还专门做了一首诗作纪念,诗中对着荷叶杯念叨:“平生我与尔,举意辄相然,岂止磁石针,虽合犹有间”。变卖酒具虽然与经济的艰窘有关,却也不能排除戒酒的原因。然而不久就证明了,苏东坡并没有继续采取戒酒的措施,酒在他的海南生涯中继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东坡儋耳玩酿酒
苏东坡好酒,但一定要知道他那好酒的独特方式,才是真正读懂了苏东坡。苏东坡没有李白式豪饮的酒量,酒量非常小,好酒主要是为了寻找把盏的乐趣和微妙的感觉,有时候喝着喝着便颓然坐睡,别人看到的是他的醉态,而他自己却心中了然,自己也弄不清到底是醉是醒。苏东坡好酒,但他家里从来存不住酒,他最喜欢把自己的酒拿出来给朋友分享,看到朋友饮酒的样子他心里感到很高兴。他曾用两个“无在我之上者”来概括自己好酒的特点:“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饮,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然,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他不喜欢狂饮烂饮,但又不可一日无酒。他善于品酒,又喜欢自己造酒。试想,这样一位好酒之人怎么可以把酒戒掉呢?
到达儋耳不久,苏东坡就开始玩起酿酒的手艺了。他用南方的稻米作原料,用从北方舶来的小麦面粉作酒曲,经过一段时间发酵,一大坛子酒出来了,他品尝后高兴地说,这样造出来的酒也绝佳,为此特地写了一篇短文题为《黍麦说》,简直是一篇造酒原理的科学文献。他认为酒是阴阳相生的产物,原料和酒曲需要一阴一阳互相调和。水稻出穗下垂,属阴,小麦出穗上挺,属阳。南方的小麦阳气不足,北方的水稻阴气不足。南方少佳酿,是因为取材都在南方,结果是阴气盛而阳气弱。所以他现在采用北方舶来的小麦作酒曲,达到阴阳调和,从而酿出美酒。
一坛酒子 化作美丽文章
然而苏东坡哪有条件经常手作佳酿呢?所以多数情况下只能喝当地土酒。远在大陆的亲朋们似乎知道这种窘况,于是时不时地寄来一些佳酿,他都非常高兴地写信感谢。有一次程全父从广州寄来酒,他品尝后复信赞叹:“寄贶佳酒,岂唯海南所无,殆两广未尝见也。”他常常在载酒堂与大家把酒畅谈,与
黎子云、张中、过儿对饮,也经常独酌。有一次他携着酒葫芦走了好几家去找人喝酒,却都不在家,他趁着微醺行歌于田野之间,遇到了一位老婆婆,老婆婆对他说,苏大人一生富贵,不像一场春梦吗?苏东坡大概没有想到,在这乡间野里,居然有一位老婆婆能够说出如此深刻的道理来,他若有所思,给她取了个外号叫“春梦婆”。
美酒难得!偶尔遇到一次美酒时,他会沉醉其中。桄榔庵附近住着两位崇拜者,一位叫许珏,儋耳的大米就是这位泉州人的商船往来于海峡两岸带来的,另一位是潮州人王介石,好像专门跋涉而来向苏先生请教学问的。他俩不知从哪里搞到一种特殊的美酒,叫做“酒子”。南方酿酒,在发酵还没有完全成熟之时,先滤出醇浓的汁液,十得其一,就是“酒子”。等到发酵之后,再把酒子勾兑进去,就是成品酒了。可以想象,如果不把酒子兑入,酒味是何等淡薄。两个外地人为了让苏老先生品味醇厚的佳酿,于是把酒子送到了桄榔庵。要知道,当时苏东坡属于戴罪之身,很多世俗之人避之而犹恐不及,现在是两位外地人捧着难得的酒子恭立在他面前,苏东坡该是何等心情?这捧在他面前的是美酒,更是纯美的人情,苏老先生品尝着佳酿,更是品味着人间真情。这一壶酒子,随即幻化出一篇美丽的文章。我每当品读这篇《酒子赋》时,无不为之沉醉,而不知该感谢大文豪苏东坡呢,还是应该感谢这两位普通而杰出的青年了!
酒仙酝成天门冬酒
元符三年(1100)刚一开春,令苏东坡高兴的事儿接踵而来,其中一件就是他自酿的天门冬酒成功了。天门冬酒可谓古代的一种绝佳保健酒,用糯米加上草药天门冬酿制而成。据文献记载,这种酒的香味极佳,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熟,成熟的时间在秋冬间最佳。但海南与中原气候不同,所以苏东坡趁着春气勃发的时候打开了他的酒瓮。顿时桄榔庵芳香四溢,连左邻右舍都能闻到酒香。老先生酒兴和诗兴一起被触发起来,亲自漉酒,且漉且尝,酒意到了最佳状态,一首散发着美酒芳香的佳作也流了出来:
自拨床头一瓮云,
幽人先已醉浓芬。
天门冬熟新年喜,
曲米春香并舍闻。
菜圃渐疏花漠漠,
竹扉斜掩雨纷纷。
拥裘睡觉知何处,
吹面东风散缬纹。
酒仙把他的美酒比作柔云,简直是神来之笔。这个比喻不是先把你的嗅觉调动起来,而是先把你的视觉调动起来,是你的感觉仿佛进入到白云的境界,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然而云气给你的只是洁白的视感,从瓮中飘出的酒香如云似雾,在调动你的视感的同时,把你的嗅感调动了起来。呵呵,老诗人的美酒又岂是白云所能比拟?所以刚一打开酒瓮,酒未入口而人已先醉。此时正好飘着细雨,斜掩的柴门,漠漠的园圃,被细雨和酒香渲染出一片朦胧的诗意。他的感觉好极了。他告诉人们“遂以大醉”,其实是东坡式的大醉,这种状态能够把艺术细胞最充分地活跃起来,他的许多最美妙的诗文书画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
现在他斜倚在床上似乎进入了梦乡,却能够听到自己的鼾声,又是一个似睡非睡的妙境。他一觉醒来,感觉到春风和煦,把饱经沧桑的皱纹吹散,酒劲像似消了,兴味却未过去。这时夜色降临,窗外空气清新,他点起灯,睡眼朦胧,再一次欣赏自酿的美酒,发现坛口酒的表层有细细的纹理,就像眉山老家纱豰行中销售的上等薄纱,美不可言。他印证了《淮南子》上所说的“东风至而酒泛溢”论断,却比《海南子》多了许多诗意。他的诗兴又被这泛滥的芬芳撩拨得忍耐不住,另一首同韵的作品随之而出:
载酒无人过子云,
年来家酝有奇芬。
醉乡杳杳谁同梦,
睡息齁齁得自闻。
口业向诗犹小小,
眼花因酒尚纷纷。
点灯更试淮南语,
泛溢东风有縠纹。
我常常说这两首诗堪称苏东坡在海南岛上创作的最佳的七言律诗。韵脚完全一样,音律悠扬,语言自然流出而姿态万种,朴茂清新,没有轻巧而有飘逸,没有沉重而有深厚,没有浮华而有绚烂,境界萧散,意趣横生,实在是介于东坡惯常的豪纵诗风与晚年学习陶渊明而具有的淡远诗风之间的一种风格。
苏东坡在海南亲自造酒,最得意的就是这一次了。天门冬酒的酿造之法多有记载,让我有点落寞的是,海南岛上的保健酒并不少,而在苏东坡曾经试验成功的海南岛,至今却绝少见到这种富有诗意而具文化内涵的保健酒。现在东坡书院内常拿出一种待客的酒叫“东坡酒”,不知道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但应该不是天门冬酒吧。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