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万泉河文化的寻根之旅
万泉河文化的寻根之旅
来源:     作者:黄蕾    2013-02-03

  

 

  中山大学出版社 黎国器 著

  古往今来,以江河为载体的作品并不少。每一条灵动的河流都见证了生命的盛与衰,是文明的实录者。古巴比伦王国所依靠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就被视为人类文明的摇篮。放眼文学界,《莱茵河传》、《尼罗河传》、《黄河传》、《珠江传》都已有学者著书立说并出版,如今,中山大学教授黎国器撰写的《万泉河传》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次写作者对万泉河文化脉络的寻根之旅,也进一步填补了我国江河历史文化的空白,更为研究海南区域文化的“发烧友”们提供了新的审视视角。

  自上个世纪80年开始,黎国器教授就有意为出版此书搜集翔实、准确的史料。作者以冷静的笔调、并恰当地引用史料来叙述以万泉河畔为脉络的海南乡土文化的变迁,并将那些不为后代人所知的亲历细节,在他的夹叙夹议中浮现。在宏大的文化视野下,《万泉河传》从历代移民开拓的万泉河文化、万泉河的稻作文化、万泉河的热作文化、万泉河的旅游文化、万泉河的海洋文化与商业文化、海南文化的教育初探、从珠江风暴到万泉河狂澜、日寇占领万泉河两岸等,并配以珍贵的历史插图示以读者一个“丰满、立体”的万泉河。

  叙述万泉河两岸孕育的文化从移民文化铺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万泉河两岸已经有人类在活动,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这在当时,已是一个有丰富的鱼类和各种海产,气候温和、阳光明媚,有利于农耕的地方。汉唐时期,《汉书地理志》有记载,民皆服布单被,女子桑蚕织绩,说明了当时被汉武帝设立珠崖的海南文化程度相当高。南北朝时期,中原大地改朝换代,战火不断,在中国第一个巾帼英雄冼夫人领导下的海南不仅没有发生重大战争,还动员大批越人移民至此,成为开辟万泉河文化的杰出始祖。尤其是在唐宋和明朝,由于人才辈出,万泉河两岸乃至海南,各种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正如《万泉河传》中指出的,在整个移民过程中,万泉河两岸大部分是福建人的后裔,如今的两岸人民生活中仍然沿袭福建人的一些习俗:“新屋子上梁”、“演戏酬神”、用“洋”、“溪”、“塘”命地村名等。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明代邱濬的一首《五指参天》已道出万泉河两岸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是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从黎母山、白石岭到中西合璧的华侨宅院、“吃番薯也要送仔读书”的大园古村都有生动翔实的介绍。在我看来,这既是一部介绍海南历史文化的宝书,也是一部“背包客”们的文化地图。带着这样一本“文化攻略”在海南边走边游,你会对这座岛屿有新的审视与思考。

  《万泉河传》不仅对移民文化、旅游文化进行阐述,还对万泉河两岸的渔民对南海的开发、发达的海洋商业经济状态、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和多元化的宗教活动进行叙述,凸显了社会变迁的大浪潮中人民的快乐与辛酸、创伤与呐喊。黎国器教授以汉代以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对万泉河两岸的历代华侨去国外谋生的辛酸娓娓道来,当然,其间也涌现出大批的商业才子,如开办船厂的何达启先生、石油商人王绍经先生等。

  正如尼尔·弗格森所著的《文明》所说:过去确实是我们唯一的知识来源。作为海南的母亲河万泉河,本书顺着其历史脉络帮读者感知、认知海南的乡土文化,在海南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之际,写作者奉上这场丰富的乡土文化盛宴显得弥足珍贵。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