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晚年丘濬:清梦时时到海南
晚年丘濬:清梦时时到海南
来源:     作者:林可婷    2013-05-20

  海口市府城镇文庄路上的丘濬塑像。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丘濬的《大学衍义补》书影。(资料图片)

  丘濬故居位于海口市府城镇金花村。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许春媚

  自2007年进行考古发掘之后,丘濬墓的享堂遗址又于今年5月中旬被重新清理。海口文物部门计划在遗址上建一个与地面持平的玻璃罩子,让市民和游客可以直观地观赏地面下的享堂原貌。

  丘濬(1418—1495),字仲深,海口府城金花村人,谥文庄。他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被明朝皇帝誉为“理学名臣”。

  理学名臣无双士,海南儒人第一家。丘濬一生仕途顺畅,官至卿相,且著书立说,为世人敬仰。世事沧桑,经历了宦海沉浮,晚年的丘濬盼望着告老还乡,盼望着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思乡成为丘濬的心病,时有诗作表白其思归之意。当年遥指中原的豪气,已变成落叶归根的企盼。但自进士及第外出为官后,丘濬便极少有机会回到故乡。

  和所有长年奔波在外远离故土的人一样,乡愁成为丘濬一生挥之不去情结。海南学者王春煜在一篇专述丘濬诗文的文章中称,丘濬的诗作中直抒思乡或相关的有八十篇之多。

  文为心声,故乡之于丘濬,是剪不断也割不去的情,“何日得酬投老志,杖藜随意踏花阴。”海南日报记者翻阅丘濬的一些著作,并寻访丘濬的后人,从字里行间,言内意外,追寻丘濬晚年的切切思乡之情及殷殷报国之志。

  清梦时时到海南

  “屈指明年六十三,人情世态饱经谙。同多黑发不曾白,无数青衿自出蓝。大半交游登鬼录,一生功业付空谈。不堪老去思归切,清梦时时到海南。”———丘濬《岁暮偶书》(1482年)

  1491年,71岁的丘濬被皇帝加封为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明史》中称,尚书入阁者自濬始。“臣闻人臣竭诚尽忠以报国,必于少壮之时,强力之日,……苟或时过然后用之,则年既耄矣,力既衰矣。……虽有可用之才,决为之志,势不可强,时不再来,虽有才智机巧,亦末如之何也已矣。”这一年,丘濬三次上奏请辞。奏疏的言辞间表明,不是丘濬不想报国,而是年老体衰,有心无力。但,皇帝坚决不允。无奈,此时已体弱多病的丘濬只有强撑年老之躯入阁参政。

  此时的丘濬,十分怀念家乡,怀念家乡的学士庄,他唯有把心头的苦闷诉诸于笔端,“一簇园林自所陪,四周竹木手亲栽。亭中游客应常念,天上主人何未回。旧业荒凉悲子逊,野花烂漫为谁开。圣恩怜老容归去,一日居闲乐也哉。”故乡的竹木、故乡的野花、故乡的亭园,还有故乡的亲人,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了。

  丘濬一心辞官归田,不想枉费朝廷的高官厚禄,阻碍贤才的仕途。1492年,丘濬又上《壬子再乞休至奏》,以目疾为由请求皇帝允许他致仕,放归故里,但皇帝又不允。丘濬唯有悲叹:“又是一冬归不去,宦情乡思苦凄凄。”

  1494年,丘濬又上疏请求致仕,皇帝又不允。

  “故园松竹渐成林,无夜思家不上心。何日得酬投老志,杖藜随意踏花阴。”可惜,《光禄大夫武英殿大学士文庄丘公神道碑文》上记载,直至病逝前,“公无岁不求归,前后凡十三疏,上皆不允”。丘濬终未能在生前的最后时光,再看一眼心心念念的故乡景,再喝一口清澈甘甜的家乡水。

  思归未敢忘报国

  虽然归乡之念切切,但古稀之年的丘濬从未忘却其报国之志。

  1487年至1505年是明孝宗在位的“弘治朝”,也是明王朝近3个世纪历史上又一段“黄金时代”,对内罢黜奸佞小人,整理内政,修治黄河,改革税制盐政,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修正司法条例,废除苛刑严政,整理天下典籍,减轻百姓负担,清丈土地,遏制兼并;对外整顿防线,收复哈密,阻遏鞑靼进攻,18年间文治武功良可称道,史称“弘治中兴”。这背后,有丘濬的一份功劳。

  强烈的忠君爱国之心支持着晚年的丘濬继续站立在朝堂上。他坚持埋头撰述,终于将《大学衍义补》一书于1487年呈献给初登帝位的明孝宗。这部30万字巨著,全面论述了此时明王朝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一针见血指出了解决问题的两大关键———效率、税制。在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上千年的中国,第一次鲜明提出了商品经济是国民经济根本的主张。皇帝读后十分欣赏,当即下令刊印全国发行。正是以这部《大学衍义补》为参考,少年登基的明孝宗大刀阔斧,开始了对于大明王朝政治经济的全面整合。

  在成为“阁老”后,丘濬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支持盐政改革。1492年,依新任户部尚书叶淇陈奏,明孝宗正式改革盐政,由原来的“以粮换盐”变为“以银换盐”。一字之变,即引得商人纷纷响应,国家得到大笔收入充实国库,北方盐业贸易也因此繁荣。此奏议虽有叶淇提出,但身为阁老的丘濬是坚决的支持者,不但在朝堂上极力赞同,更与反对改革的徐浦等人据理力争,而他更看到了叶淇看不到的地方,奏请皇帝用政府行为“宏观调控”,防止银多粮少造成物价飞涨。可惜的是年轻急于求成的明孝宗这次并未采纳,导致数年以后北方边境粮食价格暴涨。

  终得魂躯归故乡

  1495年,二月初四,丘濬病逝于京师官邸,终年75岁。明孝宗下旨辍朝一日,赙宝钞一万贯,追赠特进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三月十二日,明孝宗又撰写了《特赐谥策文》,命行人宋恺扶灵将丘濬遗体运回海南安葬。

  生前,丘濬已为自己选定了在故乡的长眠之所。据《中华丘氏大宗谱》(海南省海口分谱)中记载,1492年,自知天年不久的丘濬,托学士张东白代找风水师为其在海南寻觅某地。张东白推荐了当时全国闻名的风水师徐豹。徐豹到达琼州府后,直接找到丘濬的学生、著名诗人王佐,二人一起察看了陶公山、博苍山、五龙池等地,并详细画图加注。徐豹拿着地图回京请丘濬选择,最终丘濬选定了水头村五龙池的高丘为自己的最后归宿地。

  1496年,丘濬下葬于琼州府城西八里水头村五龙池之原。这位时时不忘归乡的老人,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

  《中华丘氏大宗谱》中记载了丘濬下葬时的一件轶事。据传,下葬当日,风和日丽,琼州府许多官员都来参加葬礼。当葬礼即将完成时,突然从府城方向飘来一大片乌云,待近时却是数千只乌鸦。民间传说乌鸦是鬼魂之鸟,因此陵园里的人都吓得跑光了。这群乌鸦围绕着丘濬坟茔盘旋不止,哇哇叫声如泣如诉。约两个时辰后才恋恋不舍飞离,不知所踪。当地乡亲议论纷纷,认为这是由于1434年琼州大饥荒期间,丘濬祖父乐善好施,不但施粥赠茶还乐捐坟地,年幼的丘濬在每年清明与祖父一起祭拜这些亡魂,因而受阴间孤魂感恩前来送行。

  500余年过去,这起流传于民间的轶事已无从证其真假,但丘濬乐善好施的故事却实实在在留存世间,海口市秀英区石头山镇施茶村就是佐证。《琼山县志》记载,1469年,丘濬母丧,回乡守孝。这期间,随风水先生寻找葬母风水宝地的丘濬,来到石山一带勘察地形。当时,施茶村附近是连接府城与澄迈的官道中点,途中商客学子络绎不绝,但遗憾的是这里一片荒芜,人烟稀少,在炎炎烈日之下,在路上的人们找不到一处休息喝水的地方。丘濬眼见此情景,心生怜悯,于是捐资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凉亭,又雇人长期在此烧水施茶,普惠路人。

  岁月流转,丘濬的时代早已远去,丘濬的故事已成为传说,但他留存于世间的,不但有“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的灵秀诗句,更有其超越时空的思想,直到今天还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