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椰子的难题 政企的考题
椰子的难题 政企的考题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陈曼莉    2013-08-23

简单的椰雕产品。本报记者 张杰通讯员 黄兹志 摄

  文昌市东郊镇一小型椰子加工厂的工人在搬运粗加工的椰子肉。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张茂 摄

  ■ 见习记者 马珂

  “既然海南椰子产业底子薄,发展面临物流、资金、技术等重重障碍,其他省份跃跃欲试涉足椰子加工领域,海南有没有必要去争抢这块市场大蛋糕?”有人质疑。

  “当然有!椰子产业是无可替代的海南特色!”多名被采访对象,对此十分坚定。

  “椰子文化,早已植根海南,这种文化积淀是国内其他城市不可能复制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副所长陈卫军反问:“如果你看到椰子产品的生产厂地是浙江,会不会觉得很奇怪,甚至怀疑产品的真假?”

  海南的细菌纤维发酵制造技术,将椰子水发酵制作食用细菌纤维素(在海南俗称“椰果”),作为食品添加组份在果冻、酸乳、果奶饮料、椰子汁等广泛应用;这一技术也只有在海南,才能在天然的气候条件下得以运用。

  “为什么攥着金钥匙,却不想办法用它来打开市场的大门呢?”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海南椰子产业困局已现,如何破局,已成椰子加工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必须面对的“考题”。

  有人愁客户,有人愁资金

  建椰子产业园

  小微抱团发展

  文昌椰林食品有限公司老板林绍生,13年来一直在做椰纤果生意。最近,老林盯上了一个利润更高的市场:用椰纤果做面膜。

  老林给记者算了笔账,一块椰果售价1.8元,一张面膜成品最高可卖2.8元,一块椰果原料可以做成4张面膜。这样,一块椰果原料就比以前多收入9.4元。

  “这比卖椰果利润高多了!”老林算账算得很开心,可摆在他眼前的问题是,设备不是问题,技术也可以学,但没有市场,也没有客户。

  而同样做椰果生意的吴世清,则跟老林刚好相反,他不愁客户,却没有资金和设备。

  占据“大多数”的小微椰子加工企业如何整合资源实现共赢?

  “建立椰子加工产业园区!”这是记者采访中听到最多的答案。

  “大企业带动,统一资源、统一渠道、统一品牌,将一条完整的椰子加工产业链引入园区,形成几个专业化的椰子水、椰肉、椰衣、椰壳、椰木大型综合加工企业。”曾建军举例称,阳澄湖的大闸蟹、深圳的家具、广州的服装,甚至海南本土的槟榔,都是很成功的产业集群发展案例。

  “产业园区一旦建成,椰子加工产业需要的便不再是保姆式的关照,而是有效的机制。”陈卫军称,好的市场前景,加上好的大项目,社会融资绝不是难事。“关键是我们有足够的规模来与投资者平起平坐地谈判。”

  陈卫军认为,目前加快海南椰子产业化进程,关键在于摆脱众多家庭作坊打游击战的生产状态,采取联营、合并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政府要将椰子产业作为整体向全国推荐、宣传,引入资金和技术,将产业做大做强。

  产品创新需企业自立

  企业与科研联姻

  研发成果当嫁妆

  “企业与科研机构,现在的关系就像是在谈恋爱,对得上脾气才能有效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上。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我们主动上门找椰子加工企业,有的企业甚至还怀疑我们的目的性。”陈卫军说起海南椰子产业中的科技含量,不断摇头叹气。

  “椰子属长期作物,其研究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海南椰子的科研和产品开发工作已开展多年,但不够深入,部分已完成的科研成果也未在生产上推广和应用。在我国现有条件下,个人及企业均无法承担研究费用,但其需求潜力又极具投资价值,因此,政府可有针对性地对一些椰子项目的科研开发加大扶持力度,以保障椰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陈卫军说。

  谈及科技力量不够,文昌市春光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严欣不得不感慨企业科技人才短缺。

  “我们与一些科研机构沟通还算紧密,我们也看到了科技在椰子产品加工中的重要性。”严欣说,遗憾的是,目前在产品创新方面并没有政府引导,都是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自己摸索。“椰子是特色加工产业,全国范围内的科研人才有限,行业研发人员少,对深加工是一种制约。就算企业引进了人才,留住人才又是一个更大的难题。”

  “科研人员如果不下企业,那研究成果就是飘在空中的,产生不了应有的价值。”业内有关人士说,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是两条平行线,需要政府引导,让两条平行线找到交点,迸发出创新动力。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建议,在椰子加工业方面,政府、企业、科研单位联合攻关,提高椰子综合加工利用水平,增加椰子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了椰子的附加值,开发出有市场前景的椰子产品,如椰子水功能饮料、适宜各种园艺作物栽培的椰衣基质产品、纯净食用椰油、膳食椰纤维、椰纤果、椰奶酪、椰花果酒、椰花白兰地和椰花醋等。

  椰子食品安全隐患,令企业心虚

  建立市场准入制 增加监管透明度

  “木薯粉冒充椰子粉、椰汁蛋白质含量过低等问题,至今仍在个别企业出现。”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暴露了我省椰子产品加工行业存在着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椰子产品标准等严重问题,而产品标准门槛低是根源。

  据了解,目前一些椰子加工食品沿用的还是原轻工部制定的标准,无法满足现有的食品安全要求。

  “现在,海南上规模的椰子加工企业标准高于国标。”海南岛屿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出了我省目前产品生产依据标准的现状。

  “严格来讲,浙江、福建一些小企业香精勾兑出的饮料是不能称为椰汁的,只能算作一种复合型饮料,但企业就是钻了标准低的空子,长此以往,将毁了海南椰汁的名声。”该负责人说。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调查显示,当前椰子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和小作坊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食品加工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食品卫生质量达不到国家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混乱,添加剂含量严重超标;食品加工车间狭小,生产设备陈旧简陋,工艺落后,生产环境较差;2/3 无产品质量检验实验室,产品做不到批批检验合格后出厂等。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椰子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测体系建设滞后,缺乏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和人员,缺乏相应的椰子产品标准。

  “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有形损失可能会有统计数字,而无形的损失则无法统计,也可能会永远留在消费者心头。”上述业内人士忧心忡忡。

  椰子加工食品的安全隐患,其实同样令企业心虚。在记者多次下文昌采访的过程中,一些椰子加工企业“闻记者色变”,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记者前往工厂采访。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加强椰子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大力培育具有市场前景的名牌椰子食品。椰子产品生产过程要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把标准化生产与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把标准化渗透到椰子食品生产的全过程。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椰子食品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椰子食品的生产经营和许可登记,加大产品质量和安全指标监测力度,增加市场监督管理的透明度。

  椰子加工原料缺口很大

  企业建原料基地 带动椰子种植业

  “如果椰子产业能够发展起来,我就算不拿工资也高兴。”海南省椰果产业协会秘书长曾建军虽是湖南人,但对海南椰子产业却有着深沉的爱。

  “我们都是一群有椰子情结的人,看着整个产业明明可以壮大,却壮大不起来,心里别提有多着急了。”曾建军说,遗憾的是,椰子产业并没有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6年的他,甚至搞不清当产业有困难、发展有想法时,哪个政府职能部门有责任来听听“椰子人”的呼声。“我们渴望政府引导,给我们指一条路,扶持我们大踏步地发展。”

  海南椰子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业内人士达成的共识。

  记者从省工信厅了解到,近几年,我省出台了《海南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部分椰子加工企业争取到了国家重点产业振兴、省级技术改造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扶持。

  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有关负责人介绍,椰子的非生产期长,最短也要3年时间,加上目前单产低,生产投资大而经济效益不明显。政府应给予针对性较强的扶贫措施,并对其产品的加工、流通等方面给予资金、税收及政策上的优惠。

  “海南椰子加工企业也需要政策扶持建设原料基地。”该负责人说,目前我国椰子种植远远满足不了加工需要,原料缺口很大。可通过国内椰子加工企业建设原料基地的方式带动椰子种植业的发展。政府对建设原料基地的企业,可以给予信贷资金,并相应减免税收。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报告显示,国外的主要椰子生产国对椰子产业的发展,都在政策和资金上进行扶持,如菲律宾建立了椰子银行,给种植椰子的农民和企业提供低息长期贷款;菲律宾还成立了椰业署,对椰子产业进行统一管理;印度对椰子油加工企业适度减税。

  贷款形式不少,条件过于苛刻

  推出点对点贷款 缓解小微融资难

  最近,曾建军在忙着跑银行,为他的协会会员企业申请相对“划算”的联保贷款。

  “说实话,对中小企业融资,银行贷款形式不少,但真正能用在椰子加工企业的微乎其微,条件的苛刻让企业望而却步。”曾建军说,虽然已经有一些椰果加工企业申请了联保,但更多的企业却宁愿“穷”着也不愿意接受。

  林邵生虽然拿到了联保带来的贷款,但是3家企业中如果有任何一家逃贷或是倒闭,都要由另外两家来承担还贷责任,这样的风险让老林还是心有不安。

  “别人的企业经营,我们怎么能掌握情况,说不好就要为别人的经营失败来埋单,这对我们这种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微企业来说,是输不起的。”老林说。

  曾建军说,如果椰子加工业能够有政府的关注和扶持,那么针对这个行业的点对点融资方法是能缓解融资难的最好出路。

  为解决椰果产业发展的种种困难,曾建军到处奔走,他用一声叹息来形容6年来的协会之路。“从原料、到运输、到生产加工、再到产品销售,牵扯的部门太多了。行业有呼吁、企业有诉求,靠谁传递声音,传递给谁?”曾建军说。

  “行业协会没有政府职能界定,也根本不可能担起引导、规划的责任,而且,一些企业对协会也是将信将疑。”多年来,曾建军想做的行业统计,一直都无法完成,至今海南椰子产业连一个确切的行业企业数量、规模、产值数据都没有。行业协会应有的20多项职能,包括制定行业行规、行业统计、行业准入等,现在因无话语权,只剩下一项给企业跑腿的功能。

  “我们希望未来能有一个被政府认可的,针对整个海南椰子产业的行业协会。由它来承担起应尽的职能,保护好整个行业,打造海南本土椰子产品品牌,发挥应有的品牌效应。”曾建军寄希望于未来。

  (本报海口8月22日讯)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