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有创意的竹筒装“苏公月饼”。
《千里共禅娟》 (国画) 刘运良 (本版图片由南陶提供)
文见习记者 易宗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逢中秋佳节,人们总会自然想起东坡留下的千古名句,以此互祝中秋,寄语亲朋。近日,由儋州推出的全素“苏公月饼”,让人品尝的不仅仅是“宋味”,而是日久弥新的“东坡美食文化”。
小碗口粗的竹筒上,雕刻着举头望月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苏东坡像,旁边是由海南书法家撰写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小篆体名句。这是今年中秋节前夕儋州推出的“苏公月饼”外观,与“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翠竹形象对接,简约而不失雅致。且消费了月饼后,颇具创意的竹筒还可作为笔筒或插花筒,循环使用,经济环保。
君子近庖厨,功业在三州
《礼记·玉藻》载:“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孟子引用过来讽谏梁惠王,不忍看见宰牛,“故以羊易之”。汉代贾谊在《新书·礼篇》中作了引申:“故远庖厨,仁之至也。”
对于饱读诗书、深谙儒家文化的苏东坡而言,不可能不知道“君子远庖厨”的古训,但他却屡次“近庖厨”,且烹出了不少美味。
这还得从他遭贬说起。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东坡在《自题金山画像》里的两句诗,概述其一生坎坷,相继贬至湖北黄州、广东惠州和海南儋州的境况,体现了他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当地人民的热爱之情。
尽管博学多才的苏东坡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但由于三次遭受贬谪,使他与一般的士大夫相比,更多更直接地体验到民间疾苦和底层生活。
东坡躬耕和亲自下厨,一方面是为窘困生活所迫,另一方面也是不拘旧礼的豁达之举。另外,如果按照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调侃思路,东坡先生能“近庖厨”,当属一位好老公。事实上,东坡深爱着妻子并为之写过不少情深意笃的诗词。因此,东坡遭贬期间以及在多处为官时,都不同程度地指导或亲手创制了许多美味菜肴。诸如,“东坡肉”、“东坡肘”、“东坡鸡”、“东坡鱼”、“东坡笋”、“东坡羹”、“东坡饼”、“东坡粥”,等等。
祖籍四川眉山的苏东坡,考中进士后曾仕途亨通,但由于与当朝权贵政见不合,被贬的第一站是黄州。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是苏东坡在黄州时的一首《炖肉歌》。公元1079年被贬黄州时,通判马正卿见苏生活困顿,便从州府要来了50亩军营荒地给苏耕种。当年黄州猪肉价低廉,苏东坡就经常烹调猪肉。他作的这首诗传出去后,人们如法炮制并把这道菜戏称为“东坡肉”。
谪居惠州期间,自称“老饕”的苏东坡,不但把“东坡肉”技艺传授给当地百姓,而且创制了“烤羊脊”等菜肴。他认为,羊脊肉“如食蟹,甚觉有补”。其制作方法是,“熟煮热漉出,渍酒中,占薄盐炙微焦食之”。在此基础上,后世衍生出“羊脊煲”、“牛熟肉煲”等沙锅菜。除了烹制美食,苏东坡还会酿酒。因惠州有座罗浮山,他曾有些自得地写道:“予家酿酒,名罗浮春。”
公元1097年,苏东坡被贬儋州中和镇,这是他遭贬的最后一站。已到晚年,他对仕途再无念头,从而吟出“海南万里真吾乡”等情真意切之句。居儋三年,惯常食物被他创制成新的美味,由此传颂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故事。
我本儋耳民,烹香溢琼境
不知是人杰而地灵,还是地灵而人杰,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儋州市中和镇是苏东坡当年谪居之地,因而该镇不仅留下的“东坡美食”最多,传奇故事也最为别致有趣。
故事一,为卖饼老妪写诗做“广告”。“酒香也怕巷子深”,当地有一位老年妇女以卖环饼为生,虽然环饼口味好,但因店铺偏僻而生意冷清。偏爱美食的苏东坡为其写了一首诗:“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对东坡文化颇有研究的儋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造评论,此诗“勾画出环饼匀细、包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因此,苏诗当年一传播开来,顾客慕名而往,那位老年妇女的环饼十分畅销。
故事二,“食之甚美”的蚝味有“机密”。苏东坡曾写有《食蚝》散文,记述将当地居民赠送的生蚝“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后,“食之甚美”,但他却视此为秘密,因为“恐北方君子闻之”、“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儋州东坡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国强指出,此文道出了苏东坡三个层次的乐趣:一乐,老百姓给他送蚝;二乐,蚝的味美,从来没尝过;三乐,东坡独享,“北方君子”未闻。这里的“北方君子”,指的是打压东坡的政敌,担心他们也遭贬来此分享食蚝之美,不仅讽刺了所谓君子,也体现了东坡的鲜明而幽默的个性。
故事三,“东坡绵蹄”为农村筵席必用。东坡居儋时年逾六旬,牙齿已不及谪居黄州时盛年之利。其子苏过与中和居民同出打猎,带回的野味都经长时间煲煨后方可食用。尤其是东坡绵蹄,取大块猪腿肉煲到七成火候时,涂上酱油下油锅煎炸,再煨到松嫩状态,加入南乳、豆豉、蒜茸和酒糖姜葱,最后以小火煲出原汁。“居士东坡口味奇,儋州三载喜绵蹄。肥猪大腿绵绵肉,文火炖煮味四飞。”这是至今在儋州流传的一首诗。“东坡绵蹄”由此成为当地农村摆酒席时必用的“招牌菜”,否则会被人们认为不丰盛隆重。
“东坡美食”的系列故事,大多与百姓有关。这是东坡关注民生,与民同甘共苦的缘故。他居儋三年获赦北上时,当地居民纷纷挑着酒馔,“直至舟次相送,执手泣涕而去”。正是与儋州结下不解之缘,东坡曾深情地写道:“我本儋耳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他把自己看成是“儋耳民”,足见其与普通民众心气相通。
斯人远逝,但却留给了儋州人民开掘不尽的“东坡美食”文化。如今,小炒、大炒、香糕、油糕、干糕、米烂、不老馊、东坡粽、东坡狗肉等诸多美食,香飘琼境内外,无不令儋州人民以及来儋州的游客大快朵颐、口福无穷。
拓展产业链,传承东坡风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辗转大半个中国的苏东坡,怀浩然正气、乘快哉雄风,不仅使儋州文明得以开化,而且善于把文化的种子植入美食,形成一道独特的美食文化风景线,从而代代相传。
中秋节前夕,传承东坡美食文化的“月溶真情”、“月映团圆”、“月寄相思”、“桂香月饼”、“酥饴月饼”等儋州产品,甫一推出即成为市场新宠。
浸润东坡遗风遗韵的美食文化,正成为发展儋州文化产业的切入点。该市商务局局长吴三敏说,近年来儋州通过举办“东坡美食节”等节庆活动,使美食与诗歌、书画、歌舞等融合,并着力打造骑楼美食街,整合提升相关产业。
以产业链的架构来传承东坡美食文化,得到各界的认同和践行。
市民阶层对包括东坡美食在内的儋州文化产业建设充满期待。长期在那大镇经营面食餐饮的张淑阳介绍,她现在的门面每天可以卖出椰子包、红豆包、绿豆包等各类包子800多个。此外,她还打算推出“东坡寿桃”:“桃叶”由菠菜做成,“桃红”由草莓做成,“桃肉”由面粉加馅做成。“等到骑楼美食街建成后,我也想搬进去经营。”张淑阳说,“随着东坡美食文化的开发,我们的生意会越来越好,儋州也会发展得更快。”
眼下,中秋临近,我们对着远古的天空,向东坡先生遥寄深深的祝福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