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量身定制”五公祠楹联: 海南传统文化的诗意开掘
“量身定制”五公祠楹联: 海南传统文化的诗意开掘
来源:     作者:林可婷    2013-10-17

  海口市博物馆名家翰墨展。李幸璜 摄

  海口博物馆组织全国书法名人重书五公祠内海南古代名匾名联作品。 李幸璜 摄

  30余位当代书画名家和文化名人集体为一座纪念馆题写楹联匾额,这样的举动可谓别出心裁。当被视为海南文化符号之一的五公祠与这些名人名家“亲密接触”的时候,当这些古老的已经遗失的楹联匾额被当代文化名家重新书写的时候,人们感受到的是中华文化穿越古今、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

  作为一个文物小省,海南的博物馆普遍面临着藏品不够厚重丰富的难题。省博物馆的“华光礁I号沉船特展”,把目光投向了深邃的南海,而海口市博物馆也在探索着一条“小而精”的特色之路。这次的五公祠楹联名人书法展,至少让观众意识到,博物馆并不只是简单的文物陈列,而是可以和当代文脉共同跳动的文化之心。

  ■ 本报记者 傅人意

  要想迅速全面地厘清一座城市的历史脉络,去当地的博物馆无疑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选择。只有当你走进博物馆,看着一件件凝聚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气质和精神的展品时,才能感受到这不是一座毫无象征意义的城市,而是凝聚厚重历史感的文化载体。

  10月11日,“五公祠楹联名人书法作品展”在海口市博物馆二楼展出,沈鹏、王蒙、莫言、贾平凹、舒乙、余秋雨、欧阳中石、赵忠祥、姜昆等30多位国内当代名人名家题写的楹联作品齐聚一堂,共同为“五公祠”这个近千年的海南历史文化符号添砖加瓦。

  30余当代名人重书楹联

  在海口市博物馆二楼展厅,清末举人潘存为“天下第一楼”题的“万里投荒开地脉,千年崇祀见天心”,民国初年作者张芹书写的“一代英雄,两间正气”等楹联都重新被当代文化名人赋予新的生气。这些楹联既是五公祠历史渊源的见证,也是一笔丰富的人文遗产。

  “五公祠中原挂有不少木刻楹联,可惜大多受损遗失了。”海口市博物馆馆长张健平告诉记者,庆幸的是,已故的海南文博老前辈麦穗先生曾根据有关资料及抄本校勘,将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以来所刻的楹联整理留存。“五公祠楹联名人书法作品展”中的大多数楹联均来源于此。

  “这是一个文化项目,博物馆办文化项目是弱势群体,但是由于五公祠在海南历史文化上的重要性,很多名家意识到为其书写楹联是百年甚至是千年大计,都非常乐意为海南弘扬本土文化出一份力。”张健平介绍,海口五公祠管理处和海南华人国际集团历经一年筹备,向国内30多位当代名人名家发出邀请,请他们重书楹联和部分匾额,以期古建筑群能够恢复当年风貌。

  在展馆中,一副来自已故著名海南本土书法家吴运环亲笔题写的“为国尽忠留得英名辉日月,与民立极长将气节作楷模”楹联显得苍劲有力,雄浑厚重。“这可以说是吴老的绝笔”,张健平对记者讲述墨宝的来之不易:他曾慕名特意到吴老家中请求其为五公祠赐墨宝,可是当时吴老卧病在床已经有心无力。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吴老竟派人把写好的楹联送过来了。“其字迹饱含激情,丝毫不含糊,可见吴老对海南本土文化的一片心意。”

  深挖楹联文化,再现本土文脉

  张健平认为,海南自古孤悬一岛远离文化中心,历史遗存多、发掘少。海口市博物馆希望通过请名人重新书写五公祠的楹联来提升该景甚至海南文化品位,争取小馆做出本土特色文化。“我们不能因为馆小就吃‘残羹冷炙’,小馆也要守住文化门槛,有大思维。”

  在此次展览中,著名作家王蒙为五公祠重书了匾额《拜亭》。“当人们正式去大殿参拜祠堂内神像的时候,首先需要在拜亭内摆上供品,点燃香火,举行简短的仪式。同时,还要在亭内整理衣冠,调整情绪,做好正式祭拜前的准备工作。”海口市五公祠管理处副主任郑云玲介绍道,如今,拜亭早就褪去了原先的祭拜功能。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海南岛,曾在五公祠暂住20多天。他得知当地群众饮水困难,于是开凿了俘粟泉和洗心泉。为纪念此事,五公祠内建成观稼亭。郑云玲说,“观稼”两字,寓意为观浮浮粟泉水旺盛,灌溉金穗千亩之意。清光绪十五年(1889)朱采在修建五公祠时,又重修了观稼亭,并改名为观稼堂。而莫言为此所书牌匾《观稼堂》。

  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沈鹏书写的“万里投荒开地脉,千年崇祀见天心”,讲的是苏东坡到来后带来了当地浓厚的读书氛围,使海南破天荒地出现了第一个举人姜唐佐和第一个进士符确。

  “沈鹏为书法家中技术派的代表,莫言的字整体感觉不错,王蒙近年来也受高人指点,字迹气息很好。”书法爱好者陈聂在逛书法展时向记者介绍了他观看这些名家作品的感受。

  张健平表示,五公祠是海南最具历史底蕴的景区,但是很多游客到了之后觉得没有看头。“‘五公’虽然不是个个都叫得响的人物,但是我们还是想方设法希望通过这次的活动能提升整个五公祠的文化品位。”

  “小而精”,形成特色拳头产品

  在海口博物馆二楼100多平方米的“日本侵占海南时期文物史料展”厅,400多件展柜史料几乎涉猎海南经济、自然、社会、军事等各领域。记者在展厅中看到,1939年日军侵琼时以骑楼老街和椰子树等海南人文风情制作了许多精美的明信片。一张手绘彩色的明信片上,落日的余晖洒在宁静的大海上,一副椰影婆娑,渔歌唱晚的景象。

  风和日丽下,藏不住日军蠢蠢欲动蓄谋侵琼的野心。在一张日本人印制的《海南岛全图》上,当时海南三江、嘉积、陵水、石碌等资源标示一目了然。

  张健平介绍,2年前,省文物局拨了一批日本侵占海南期间的素描画给市博物馆后,他产生了办展览的想法,目的是让大家了解海南本土历史文化,给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是目前为止日军侵琼在海南的博物馆中最全的一个展览。这些看不到血腥的史料,正是日本军方美化侵略,掩盖侵略的表现,但是事实改变不了日本侵略海南的罪恶。”

  从去年试展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展览史料已经从当初的200多件到现在的400多件,超过30万观众观看,留言已经有7本。

  “博物馆不能办成展览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不做哗众取宠的事情,不接个人展,因为市博物馆虽然小,但是要有文化门槛。”张健平说,近年来海口市博物馆举办的“华丽沉香大展”、集中海南最优秀的藏家藏品的“大地母亲的馈赠”,“辛亥革命文物巡回”等展览都是“小而精”,能够形成自己特色的拳头产品。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