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不是古村落的唯一出路
旅游不是古村落的唯一出路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陈曼莉    2013-11-28

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面临两难

  ■ 张志勇

  早在国家启动传统村落普查认定之前,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发展旅游自然而然成为许多古村落求生存、谋发展的主要途径。为进一步了解各地古村落的保护现状,继中国(福建)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之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再次在浙江举办中国(温州)古村落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古村落的旅游开发问题引起与会学者的高度关注:同质化的“走走大街、看看大院、坐坐小船、吃吃农家饭、全民经商”,旅游是古村落的唯一出路吗?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参与过江南六镇、平遥、凤凰等古村和古城的规划,他遵循的原则是“修旧如故,以存其真”。“村落之于现代城市有一种家园式的作用。”阮仪三说,“在古村落里面,可以看到古人的生活,而今人也可以生活其中”。他认为古村落旅游,要发挥古村落不同于现代城市的文化价值,解决现代城市的后花园困境。

  现在大部分古村落都致力于发展旅游,认为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有利于村落的保护,但现实往往容易走向理想的反面。

  村落本来是社会的细胞,是生产生活的场所,但是在大规模的城镇化之后,村落本身变成了资源,并出现了新的功能:赚钱。尽管即使主张旅游的学者也特别强调“要在旅游进程中展现古村落的文化价值”,但旅游与村落的保护似乎具有天然的矛盾。

  “旅游和村落保护是一个悖论,如果不开展旅游,何必请人设计开发;如果开展旅游,那势必要请出原住户,更好地设计、更多地赚钱,传统村落中没了原住民,还谈何保护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说。

  但在当下,古村落与旅游的结合很难避免,甚至只有通过旅游才能使人认识古村落的价值并激起当地居民保护古村落的兴趣,但旅游不应成为唯一的出路,尤其应避免政府与商业联袂开发的不良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安德明认为,村落本应该是自足自立的,但现在连当地人的生活也变成了观看的对象,也许我们应该反省,探索一种不干预当地人生活的发展方式。

  经过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的首次全国性的摸底调查,发现全国共有传统村落1.2万个,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9 %。古村落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但这个数字却表明,建古村落难,守古村落更难。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认为,保护传统村落关键是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村民生活,生产、生活是本,旅游是末,不能反过来把旅游当成村落保护的出发点,尤其要避免“千村一面”,因为中华文明的多样性正是通过千姿百态的村落才得以体现出来的。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