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专家称为“国家级珍品”的晶莹石花日渐黯淡,甚至大面积风化、氧化直至脱落消失;原生长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溶洞竟在开放不到8年时间内,锐减至不足30平方米可供人参观……“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石花的保护和发展,挽救自然界难以复制和再生的绮丽瑰宝。”海南儋州石花水洞地质公园园区相关负责人赵奎向记者表示。他日前撰文《石花保护与研究》,对海南石花水洞保护问题进行分析与呼吁。
其实,早在今年省两会召开期间,省政协常委、民盟海南省委副主委张克坚就在所提交的建议案中提出,“世界溶洞三大奇观之一”、国家AAA级景区——海南儋州石花水洞地质公园,这座拥有世界面积最广、种类最多、形状最奇、数量最多的石花的地下天然“石花溶洞博物馆”,由于开发经验不足、保护措施不够得当等原因,已经遭受损伤。
溶洞形成于140万年前
海南儋州石花水洞地质公园位于儋州市八一总场英岛山,是海南省级地质公园。
赵奎介绍,该溶洞于1985年被发现,经中国溶洞协会专家考察认定,形成于140万年以前,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旗等极具观赏和科学价值的地质景观和遗迹,其中的卷曲石、文石花、方解石晶体花及其组合十分罕见,堪称“世界一绝”。此外,该溶洞中还含有丰富的次生化学沉积物,为人们研究在这一地理环境下钟乳石类的形成机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可以说,石花水洞不仅具有很高的旅游观光价值,更具有独特的地质、地理、古环境研究等方面的价值。”赵奎说,可惜的是,开发后石花水洞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
石花正逐渐变质、消失
“春节期间,我去了石花水洞,感觉已经出了大事。”张克坚很是遗憾,“最初,洞内石花洁白无瑕、晶莹剔透,身处洞中,仿佛进入冰雪世界。没想到,如今只剩下这黯淡无光的几十平方米。”
“溶洞本是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拥有相对稳定却脆弱易变的地下环境。大量游客的涌入给溶洞环境造成了有意无意的改变和破坏。”张克坚分析,洞内湿度降低、温度增高,破坏了石花生长环境,并产生再溶蚀现象,加速石花风化。
赵奎进一步指出,“游客呼吸出的二氧化碳等酸性物质也容易分解、腐蚀石花,而随之进入的尘埃也可能导致石花变色、变黑、甚至脱落”。此外,洞内阴暗潮湿的环境给水绵和苔藓类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此类植物附着在石花上难以清除,影响观赏。
“最初没有可持续的开发方案,后来也没能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维护系统,溶洞遭受破坏在所难免。”张克坚认为,若再不立即采取有效的保护、恢复措施,石花水洞或将不复存在。
尽快利用高新科技修复
赵奎透露,目前园区对石花的保护设施以隔离网和玻璃罩为主,无法彻底隔绝气体和尘埃。石花变色、变黑后,用化学物品进行清洗也可能对其造成二次伤害。“该类保护、修复措施并非长久之计。”赵奎说,“因此,园区向有关部门申请,采用‘化学覆盖法’和‘蒸汽重生法’等高新科技手段进一步保护、修复溶洞景观。”
“‘化学覆盖法’是用特殊试剂,将石花恢复原样后用透明胶体将其完全密闭、封盖,使其保持真空状态,不再氧化。”张克坚介绍,“而‘蒸汽重生法’则是利用蒸汽塑造、恢复石花原本的生存状态和环境。”尽管这两项方案还没有得到落实,但他对此充满信心。
张克坚还希望,能将该项目下放至地方政府管理,实现地权、人权、事权的统一,纳入地方政府日常旅游资源环境保护规划,达到属地管理的目的。而在后续开发管理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保护优先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记者 陈蔚林)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