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那些年,月饼里的中秋印象
那些年,月饼里的中秋印象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黄蕾    2014-09-09

  ■ 本报记者 陈蔚林

  “月到中秋分外圆,儿要吃饼爸没钱,爸啼儿也啼……”一首海南民谣,将海南文史专家蒙乐生的思绪又拉回了几十年前的那个月夜——

  中秋又至,年幼的蒙乐生一边哼唱歌谣,一边期待皓月升空。注定又尝不到月饼滋味的他,刚刚还和玩伴在万泉河边“捞月亮吃”,这会儿又嫌水中之月不能“解馋”,拿出母亲手绘的一张饼图,摆在月光下让眼睛代替嘴巴“享福”。

  无论是央求母亲画饼,还是到河边井旁“捞月亮”,都是许多海南孩童的中秋印象。“琼式酥皮,精工细作,软而不韧,酥而不脆”,那块甜滋滋、油汪汪的糖浆酥皮月饼,在记忆中还是那样令人向往。

  以前,海南坊间还有不少糕饼世家,手工制作的琼式月饼引人垂涎。每至中秋,男人便在家中揉面做饼,女人则挑着做好的月饼走村串户吆喝叫卖。食客探头一看,暗黄的竹筐里一片姹紫嫣红——各色纸片将几只月饼裹成筒状,只需几毛钱就能将美味带回家中,与一家老小分享。

  “虽说价格不贵,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买月饼也算奢侈消费了。”蒙乐生说,许多人家只有在中秋当晚,才能见到家长小心地拿出一筒月饼,在欢欣鼓舞的孩子面前,细细切割分配。

  而如今样式古板甚至有些“老土”的筒状月饼因为“上不得台面”,不再是中秋节寻亲访友的最佳选择。“其实,那些包装华美的月饼已经从食物成为了人际交往的工具,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蒙乐生有些遗憾。

  (本报海口9月8日讯)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