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临高人偶戏:曲艺沃土上的一朵奇葩
临高人偶戏:曲艺沃土上的一朵奇葩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黄蕾    2015-12-24

临高木偶戏。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临高木偶戏。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海南临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人偶戏,以“人偶同演”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为我国曲艺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海南独有。

  源于宗教祭祀

  据传,临高人偶戏系从民间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清康熙修《临高县志》记载“临俗多信奉神道,不信医药,每于节例,端木偶于肩膊,男女巫唱答为戏,曰驱魔妖,习以为常。”

  《海南省志》对清康熙年间临高人偶戏的盛行也有记载:“清康熙年间,土剧班子最盛行,浸淫全岛,妇孺老少,几无不识土剧。”

  在临城镇文澜江边有一座文庙,里边保存着由民间老艺人陈和成捐献的几个木偶,其头像造型生动、雕刻细致,有4个木偶的脑后还刻有“康熙”字样。这也佐证了临高人偶戏曾存在于清康熙年代,至今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人偶同台表演

  早期的偶像,夺取神、佛之形,大小如拳头,故又称“佛子戏”,之后偶像逐渐增大并人形化。其表演最大的特点是人偶同台。

  一般的人偶剧在表演时,舞台四周围着围布,观众只看到木偶看不到演员。而临高人偶戏则人偶共同扮演一个角色,舞台不设帷布,演员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来补充木偶表情的不足,人偶交叉表演,自成一派,是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今天的人偶戏依然是临高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载体,逢年过节和遇喜事,临高人都喜欢唱几晚人偶戏增添喜气。

  临高人偶戏以本地民歌调“阿罗哈”和“朗叹”为主要唱腔,伴奏以双唢呐为主,另备有三弦(或秦琴)、椰胡、低音竹笛,打击乐器有中鼓、镲、锣等,地方特色浓郁。

  1962年,戏剧大师田汉曾到临高视察,观看人偶戏的演出后,称赞人偶戏为稀有品种,不同凡响,并赋诗云:“椰子林边几曲歌,文澜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的临高生产多。”

  百姓喜闻乐见

  “文革”期间,临高人偶戏曾被禁止演出。1978年,当临高县人偶剧团恢复演出时,出现了万人空巷争看人偶剧的盛况。之后,临高各地的业余剧团尤如雨后春笋,越办越多。1981年和1992年,临高木偶剧团还曾两次进京,分别演出剧目《海花》、《闹钟爷爷》和《莲花仙女》,均有获奖。

  如今,临高人偶戏虽面临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冲击,但仍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县共有近10家人偶剧团,演职人员300余人,每年演出2000多场次,观众上百万人。(记者 李佳飞 特约记者 吴孝俊)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