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指山:“非遗”花开满庭芳
五指山:“非遗”花开满庭芳
来源:     作者:陈春瑾    2017-06-12

  6月10日,五指山中小学生展示黎族织锦技艺。 易建阳 摄

  五指山“非遗”代表传承人在表演黎族传统乐器。 易建阳 摄

  五指山举办黎锦综板培训班。 武昊 摄

  五指山下,黎族苗族同胞能歌善舞;南圣河畔,山城文化灿若云霞。

  作为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是黎族合亩制社会的发祥地,目前还有老州府楼、省民族博物馆、海南第一村等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这里有保存古老原貌的黎族原始村落“活化石”——初保村,有驰名于世的黎锦苗绣工艺,有五色饭、竹筒饭、山兰酒、野菜羹等特色民族饮食;这里还是每年海南“三月三”节黎族祭祀庆典的主要场所,是黎族苗族原生态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域,是了解和体验黎族苗族发展历史脉络轨迹的理想之地。

  让“非遗”传承接地气

  近年来,五指山市扎实做好传习场馆建设、黎锦产业化、传承人培训、“非遗”宣传等各项工作,使五指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据五指山市文化馆负责人介绍,五指山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项,代表性传承人108名。2009年至今,五指山市累计建设完成各类传习馆(所、村)共16个。2011年起,五指山市与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联合创办“黎族织锦技艺中专学历班”,配备有腰织机1500部,水平织机20部,黎锦图案设计室2间,黎锦教学基地初步建成。截至目前,共培养全日制学生60名,非全日制农村班学生2000余名。

  为了更好地传承黎锦技艺,为五指山市黎族织锦技艺注入新鲜的血液,2013年起,五指山市文化馆挂牌成立黎族织锦培训基地,在五指山中学、五指山思源实验学校、市第一小学、市第三小学、通什中心校、南圣中心校等7所学校,开展黎族织锦技艺实践课。从2013年至今共有700多名学生参加黎锦教学实践课程。

  近3年来,五指山市举办各类“非遗”培训班70多期,受益人数近万人。文化惠民暨“非遗”保护成果“四进”(进乡镇、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展演活动已连续开展4年多,受益群众3万余人次,在全市营造出“全民参与、同喜同乐”的“非遗”文化氛围。

  苗族盘皇舞表演形式独具特色,保留着原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富有民间传统舞蹈的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盘皇舞历史悠久,保留了苗族远古的宗教文化,这对研究海南苗族的宗教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五指山市南圣镇什拱村村民陈秀兴是苗族盘皇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平日务农,闲时研习和传授本民族舞蹈,家里还有一整套舞蹈道具,算得上是苗村里的“专业人士”了。

  “我14岁就开始跟父亲学习盘皇舞,已经跳了30年了,我的徒弟遍布保亭、琼中和三亚等地。”陈秀兴说,近些年,五指山市每年都会组织盘皇舞培训,会跳盘皇舞的人越来越多,什拱村会跳盘皇舞的就有50多人。

  “非遗”传承人各显身手

  五指山市为了更好传承黎族民间传统器乐和黎族民间传统音乐,2013年起在五指山中学、五指山思源实验学校挂牌成立教学培训基地。开设“黎族竹木器乐”“黎族传统民歌”等课程,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新一代的学子,目前已有两所学校150名学生参与民歌学唱、160名学生参与黎族竹木器乐吹奏。

  黎族没有文字,音乐文化多靠师徒、父子口耳、手手相传,这给黎族民歌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作为一名地道的五指山人,黄婷丹是一位能用黎族五大方言整体演唱的优秀黎族民歌手,她有“黎族百灵鸟”的美誉。

  多年来,黄婷丹自购录音、录像设备,跑遍三亚、五指山、琼中、昌江及白沙等多个市县,深入到各个方言区的黎村采风,拜访民间歌手,收集到上千首散落于民间的黎族民歌素材,承担起了传承黎族民歌的责任。“每当听到有人说哪个黎村有好民歌,我就特别兴奋,带上设备去寻访民间歌手,跟当事人喝酒,有时候为了得到一首歌,要下村跑好几趟,录音回来后,反复学习。”黄婷丹说。

  黄婷丹在学校从事黎族民歌教学的同时,还着手编写黎族童谣,作为五指山市小学音乐课教材,预计今年9月开学就可以面世。

  黎族竹木器乐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海林是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她从事黎族竹木器乐的演奏、创作、推广已有十余年。2016年7月12日,海南省首支黎族竹木器乐乐团“五指山之声”在五指山成立,黄海林是乐团负责人。该乐团有成员30余人,是经过该市文化部门选出的竹木器乐代表性传承人和竹木器乐爱好者,团员来自各行各业,乐团旨在传承和保护黎族竹木器乐,推广普及黎族民间传统文化及传统乐器,乐团演奏的乐器包括灼吧、鼻箫、口弓、哩咧、叮咚和独木鼓等黎族传统乐器。

  传承保护“非遗”成效显

  五指山市十分重视“非遗”档案建设,目前已收集到“非遗”代表性实物藏品342件,日常展览的实物176件;全部“非遗”保护项目均制作了《资料汇编》,整理制作《“非遗”宣传折页》,与海南大学传媒学院合作拍摄《五指山黎锦》宣传片。完成《黎族三月三传统文化》《黎族三月三节》“非遗”丛书、《五指山民间故事荟萃》等书籍的出版发行;《黎族竹木器乐》一书已由南方出版社排版完成,待出版发行。

  此外,五指山市以改善传承人待遇为切入点,建立传承资金保障机制。五指山市从2009年开始把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资金纳入市级财政预算,传承人补助金从最初的每年每人600元增加至现在的每年每人1500元。

  “五指山市对‘非遗’保护的经费也在逐年增加,在‘非遗’工作上的经费投入,五指山市总体在省内处于上游。”五指山市文体局负责人表示,在省、市财政资金和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五指山地区懂织黎锦人数不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五指山市懂织黎锦的人数已从2196人(2007年普查数据)上升到目前的近7000人。

  五指山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展示五指山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五指山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在今年4月至6月在全市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让“非遗”系列活动走进校园、部队、社区、乡镇,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据悉,五指山市通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向全社会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相关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宣传五指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效、政策及措施,广泛普及五指山市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努力营造“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

  6月10日上午,五指山市三月三广场上格外热闹,随处可见“非遗”宣传条幅,来自五指山市各中小学的100余名学生同台展示织锦技艺,她们用熟练的技巧,向市民展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非遗”传承人在现场指导。三月三广场室外电子屏,循环放映五指山“非遗”纪录宣传片,向广大市民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知识,让群众了解“非遗”文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展示五指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竹木器乐、黎族舂米舞、苗族招龙舞、苗族民间刺绣、蜡染传统手工技艺等,通过现场展示活动,大力宣传五指山优秀黎族、苗族文化。

  五指山市还在三月三广场中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图片展,采用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展出五指山市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7个、市级2个)。同时还通过现场讲解、发放宣传折页、宣传图册等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在全市营造良好的非遗文化保护氛围。当天活动现场,五指山市有关领导还给该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放传习补助资金。

  据介绍,五指山市将专门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妇女,开办2017年五指山市文化扶贫黎锦技艺“反面织”培训班;对五指山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关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职责、考核等内容,让他们更好地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市场化让“非遗”传承焕发生命力

  6月5日中午,在五指山市通什镇番茅村委会福建村文化室内,几位中老年妇女哼着小曲,悠闲地织黎锦,五颜六色的毛线在她们的手指间拨动穿梭,美丽的图案陆续呈现在黎锦上。

  “这是刘香兰老板为我们提供的机会,织锦材料由老板提供,织出来的黎锦她负责回收,我们出工出力就好了。”今年56岁的村民张桂英指着她手头的这条黎锦说,像这样长2米,宽32厘米的黎锦,大概需要织一星期,老板给的收购价是300元,“像我们这么大年纪,出去打工没人要,在村里织锦,不仅可以照顾家庭,还有一些收入,我感到很满足。”

  五指山市以黎锦企业为支点,打造该市特色工艺品牌。2009年6月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黎锦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牵头成立了五指山黎族织锦传习所,实现了从家庭手工作坊到公司+家庭作坊的跨跃。

  据介绍,织女们农闲时、晚饭后都到厂里边交流技艺边赶织产品。随着织锦需求量的不断增大,织女们的收入也不断增加,现在每人平均月收入近2000元。

  据统计,2012年,该黎族织锦传习所接到订单突破1000笔,产品远销新加坡等地。现在,五指山还有五指山缦达隆黎锦专业合作社、五指山帝源黎族织锦服饰有限公司等黎锦产业化企业。五指山市正在积极筹划,继续挑选条件成熟的传习所挂牌黎锦公司,让黎锦逐步走向产业化。

  “黎锦传习所挂牌后,我们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目前有社员60名,其中有部分是贫困户。她们可以来传习所一起织,也可以把材料领回去,在家里织。”刘香兰说,合作社的订单很多,黎锦供不应求。她现在除了到五指山市一些学校上课,给学生传授黎锦织造技艺外,还经常深入农村,给一些农村妇女培训,让她们通过掌握织黎锦技艺增加收入。

  黎锦用途很多。笔者在五指山帝源黎族织锦服饰有限公司展示厅看到,除了有黎锦服饰,还有黎锦背包、手袋、鼠标垫以及抱枕等。“以前,黎锦主要用来做衣服,随着黎锦的市场化,我们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宽了黎锦销售渠道。卖黎锦有收入,农民织锦积极性高,这让织锦技艺传承更有生命力。”刘香兰表示,黎锦已经成为海南代表性旅游产品,在五指山市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五指山特产店以及槟榔谷景区等地方,都有黎锦系列产品销售。

  相关链接

  五指山市现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项

  其中国家级3项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三月三节

  黎族竹木器乐

  省级7项

  黎族舂米舞

  苗族招龙舞

  黎族干栏式建筑技艺

  苗族盘皇舞

  黎族共同舞

  五指山传说

  黎族传统骨伤疗法

  市级9项

  ●苗族刺绣与蜡染手工技艺

  ●黎族丧葬习俗(杞方言)

  ●黎族民歌

  ●苗族民歌

  ●五指山黎族传统婚俗

  ●五指山苗族传统婚俗

  ●苗族五色饭制作技艺

  ●黎族藤编技艺

  ●黎族合亩制

  2009年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至今

  五指山市累计建设完成各类传习馆(所、村)共16个。

  制图/陈海冰

  (本版策划/撰文 易建阳)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 一天
  • 三天
  • 一周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