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昌江:转型发展,山海黎乡新貌美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昌江:转型发展,山海黎乡新貌美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刘笑非 林朱辉    2019-09-20

  昌江着力打造“五地两县”,推进双创工作、发力脱贫攻坚

  转型发展,山海黎乡新貌美

  昌江群众跳竹竿舞。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 海南日报记者 刘笑非 特约记者 林朱辉

  把一座工业历史悠久的“矿城”,变成一座群众安居乐业的“花园”;在省级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一度排名倒数,到如今一跃成为头名;把曾经不通车、不通电、不通网的深山农村,变成人人都能网购、4G信号覆盖的现代化农村;把曾经一度入夜后不见人烟的背街小巷,变成如今居民交口称赞的舒适社区;打掉海南建省以来涉案人数最多的特大涉黑犯罪团伙;让特色产业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把良好生态当作如今发展的坚实基础……

  说起如今昌江黎族自治县的变化,人们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说;畅想山海黎乡将要实现的发展,人们有太多太多的期待。

  游客在昌江棋子湾游玩。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当下,是实现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昌江提出了打造海南西部一流旅游目的地、海南新能源创新产业基地、海南热带高效农业产业基地、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基地、现代海洋渔业综合基地,以及建设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县、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县的“五地两县”发展目标。

  以横跨一二三产的“五地”建设为目标,以提升群众获得感的“两县”建设为方向,昌江探索转型发展,让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发生巨变。

  建设“五地两县” 一张蓝图谋发展

  “提出‘五地两县’发展布局、打造‘山海黎乡大花园’的总体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在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中扛起昌江应有的担当。”昌江县委书记黄金城说。

  打造海南西部一流旅游目的地,昌江首先设计了“一片一线一带一路一中心”的全域全季旅游发展布局。“‘一片’就是霸王岭热带雨林、七叉木棉等自然资源片区,‘一线’是昌江的海岸线。”黄金城介绍,“一路”即棋子湾旅游公路、叉霸旅游公路两侧,主要建设的共享农庄、花卉公园、农业公园等,加上沿昌化江旅游的“一带”,配合石碌镇的“一中心”,将整个昌江的优质资源变成了一流的旅游景区,随着昌江旅游的飞速发展,这一构想正在慢慢实现。

  而今,以核电为主体的新能源创新基地,正在清洁能源产业园区的建设中逐步成型;打造海南热带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在水果种植业、畜牧业、乳制品业的发展中,由初步构想逐渐走向成熟;打造热带海洋渔业综合基地,则在昌江大力发展深海养殖和远海捕捞、建设海洋渔业产业园区、加强与北部湾及沿南海国家渔业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索中,逐步由想法变成做法。

  在着力产业发展的同时,昌江还重视文化的挖掘,借助现有的古文化、黎族文化、峻灵王文化、东坡文化等资源,探索通过“产业化、企业化、市场化”的模式,使文化产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实现打造昌江特色文化聚集地的目标。

  一名儿童在昌江石碌镇保突村制陶传习所体验制陶工艺。 (海南日报资料图片)

  如果说“五地”的打造目标,为的是实现城市发展转型、促进经济发展,那“两县”的发展方向,则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争创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昌江优良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王下乡更是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保护好昌江的山水同时,还要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一流的生活环境和营商环境,让更多人愿意来到昌江、留在昌江。”黄金城说。

  在争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县方面,昌江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在医疗领域,昌江成立医疗集团,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深入合作,让老百姓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在教育领域,昌江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让贫困山区的孩子能够享受城市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

  黄金城表示,下一步昌江要高水平做好规划,尤其是昌化江出海口到珠碧江出海口的63.7公里海岸线,昌江正尝试引进国际一流的团队参与谋划,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海南西部旅游和发展的重要一极。

  9月14日,昌江乌烈镇农户采摘火龙果。 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通讯员 杨耀科 摄

  深入实施“双创” 绘就黎乡新面貌

  从此前各项评比成绩排名靠后,到荣膺我省省级文明城市2018年度测评头名,昌江在收获测评好成绩的同时,更收获了群众的认可。

  在“双创”(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之初,昌江为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在顶层设计上首先定下基调、明确方向,让“双创”工作有的放矢。坚持一线推进思路下,昌江实施“县级领导包片+机关单位包点”责任制,将县城11个社区(居)划分为33个片区167个定点,通过包片领导每周暗访检查指导工作、包点单位掌握情况排查问题的方式,将“双创”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化解了在一线。

  乡·美 浪论村是王下乡的一个自然村,2014年昌江将浪论村列入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由政府、企业和村民三方共同打造浪论村美丽乡村。图为浪论村整齐划一的新居。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通讯员 李德乾 摄

  最重要的是,昌江在“双创”工作中坚持全民参与。全县近万名党员领导干部利用周末时间积极开展卫生保洁、交通劝导等活动;海钢海矿先后组织“千人会战”卫生整治;近百家民营企业和民间团体主动认领“双创”任务;各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 文明一起走”主题活动……截至目前,昌江已建成标准化志愿服务站27家、注册志愿服务队227支、有志愿者近2万人,在有效凝聚群众合力的同时,也让“双创”工作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一座城市是否文明,环境的好坏是最直观的体现。为此昌江以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抓好城乡环境卫生、道路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城区水体及河道“四大专项治理”,做到城市环境常治常新。

  通过实施8个城镇内河(湖)水污染治理、8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及“四河一渠”综合治理工程,昌江全年污水处理量达到76.7万吨。同时,昌江还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100%和96%。

  在推进“双创”的过程中,昌江实施基础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城乡风貌“三大提升工程”,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面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近三年来,昌江新建、改建污水管网15平方公里,县城下水道管网覆盖率达81.1%。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路面平整硬化率达98%以上,人行道全部整修并绿化美化,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8.1%,路灯亮化率达99.72%。

  城·变 俯瞰昌江县城,山水河流之间高楼林立,道路横纵交错,公共基础设施日渐完善。近年来,随着昌江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昌江的城市面貌变得更加立体,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百姓生活越来越好。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通讯员 李德乾 摄

  推进脱贫攻坚 提升群众幸福感

  脱贫攻坚是当下重点工作,昌江全方位推进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地、各种脱贫举措的落实,在“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具有本地特色、契合本地现状的扶贫做法,同时通过结合乡村振兴工作,让昌江的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越来越多、脱贫成效越来越好。

  今年,昌江选派出238名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驻村,实现了全县行政村工作队全覆盖。

  在推进产业扶贫方面,昌江着力发挥“农老师”服务团的帮扶作用,举办防控技术、种植技术培训班,共培训736人次。此外还选聘230名产业指导员,负责村特色产业规划和技术指导。

  就业扶贫是昌江扶贫工作的亮点。如今,每年的“春风行动”中,昌江组织劳动力赴粤务工都是当地的一道“风景”。与此同时,昌江采取“入户招聘,送到企业”的精准模式,举办用工企业进村入户巡回专场招聘会,为贫困劳动力提供“足不出户,工作上门”的贴心服务,并通过“定向式”和“订单式”培训,让720名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据统计,自2018年底以来,昌江共为1053名贫困劳动力发放务工补贴224.03万元,成为全省发放务工补贴人数最多的市县。

  景色怡人的昌化江。海南省图片社供图

  着力解决义务教育突出问题,昌江围绕“全上学、全资助、上好学、促成长”的总体要求着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2019年春季学期共发放建档立卡学生补助资金共531万元,惠及学生4458人;农村低保家庭学生补助资金96.93万元,惠及学生772人。

  在“两不愁三保障”方面,截至目前,昌江450户四类对象危房改造任务已全部开工,顺利竣工362户,其中130户达到“五项直观”标准搬迁入住新房。此外,昌江还投入1494万元改造了11个贫困村饮水工程,进一步改善水质,着力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持续推进的旅游扶贫,昌江探索出了“旅游+扶贫”“文化+扶贫”等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当地资源,推动叉河镇排岸村黎族风情民宿等一批旅游扶贫项目上线,不仅带动了本村旅游消费,还以项目为依托,集中美化、绿化乡村旅游点相对集中的区域和乡村旅游特色村,进一步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海南日报石碌9月19日电)


责任编辑:陈贤玉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 一天
  • 三天
  • 一周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