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南周刊 | 海上牧歌
海南周刊 | 海上牧歌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孙诺 李艳玫    2019-11-11

  海上牧歌

  乱中有序的斑斓小船守望着这片海,这是乐东尖界人耕海曲的“五线谱”。

  图\孙诺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

  渔民,与大海相依相伴,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渔业生态和渔业文化。海南本土摄影师孙诺,历时多年,走访本岛大小渔村、渔港,用镜头捕捉渔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聚焦成像,纪录成影。

  “拍摄的初衷,是有感于渔民在生态保护进程中面临转型的抉择,意识到渔民的生活场景、作业瞬间和渔业文化应该被记录。”孙诺说。

  受限于水深不足,大型渔船只能停靠在万宁乌场港外,小船则将渔获运回码头。

  乐东尖界村:偏居一隅的生计渔业

  凌晨5点,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尖界村开始热闹起来,前一夜出海捕鱼的渔船陆续归来。尖界村临海,出海捕鱼成了村民维持生计的方式。他们通常以家庭为单位,一户人家一艘小木船,两三人凌晨出海,清晨归来,属于小型生计型渔业。

  好收成给乐东尖界村渔民带来好心情。

  小舟冲岸,摊绳拉船,这是尖界村渔船归来时的独特场景。在这里,渔船不停在海里,而是停在沙滩上。拉船上岸时,不管是谁家的渔船归来,只要挥一挥手,附近的村民就会帮忙,协力互助是这里的优良传统。

  头灯、毛线帽、雨衣、一个塑料罐子是尖界村渔民出海捕捞的装备,虽然简单,但是物尽其用,蕴藏着生活的智慧。

  船还未归,临高新盈港的渔婆们已经望眼欲穿。

  渔船回岸后,渔民们会用水浇洗船头,船头是红色的,时洗时新,寄托着“红运当头”的美好期望。渔民还会检查渔网,补好漏洞,当地流传着“网要收好,船要盖好,下次鱼才能捕得好”的说法。

  乐东尖界村渔民凌晨出海,头灯是必需品。塑料罐里装着手机等小物件,防水,即使掉海里也能浮起来。

  临高新盈港:码头是渔娘的江湖

  在变化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临高县新盈港从匠师手里的木船制造技艺,到在焊枪火花中造成的钢船,更多展望在这里起航,新盈港里木船与钢船的参差,终归被码头岸边渔归的热闹同化。

  澄迈东水港边,渔民们在自家的小船上举行“挂红”仪式,以求出海平安、丰收。

  清晨,新盈港码头,鱼贩们早已在此等候,翘首以盼渔船归港。鱼贩中多数是女性,她们也被亲切地称为“渔娘”或“渔婆”,码头是她们的江湖。受限于水深,大型渔船只能停靠在港口外,渔获由小船运回码头。船一靠岸,渔娘们蜂拥而上,搬运、分拣、称重、记账,一气呵成。搬运渔获竞争很激烈,渔娘们一般6人至7人组成一个小团队,形成合作关系。有些渔娘会提前与船长联系,了解有哪些渔获,先达成口头交易,在时间上抢得先机。

  水牛拉车仍是乐东莺歌海的常见场景。

  在渔港做买卖,通常是“先记账后付款”,是一种信用交易,透露出渔民的质朴与守信。渔娘们搬运渔获后,先记录下品种、数量,等到打包运往各地后,再回来与渔民结算,有些关系好的,渔娘会过一段时间才结算。

  陵水新村港:疍家渔民以船为家

  疍家渔民世居海上,以船为家,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居民徐春苗一家现在仍过着船居生活。“我从小生活在船上,长大后嫁给了渔民,家还是在船上,可以说是从一艘船嫁到了另一艘船。”徐春苗说。

  陵水新村港疍家人渔船上的晚饭下午3时开始,4时就得出海了。

  徐春苗的公公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名舵手,驾驶木船出海捕鱼,如今木船升级为玻璃钢船,掌舵的人也换成他的儿子。因为下午4时要出海,徐春苗2时多开始做晚饭,她的丈夫在甲板上洗澡,婆婆在洗衣服,公公修补渔网,一家人在船舱内外各自忙各自的活。

  一筐炮弹鱼上岸,万宁乌场港的渔姐只需看一眼,就知道这筐鱼的新鲜程度。

  徐春苗一家生活的日常,是疍家渔业与时代共生的一面。但自1972年起,新村港疍家渔民开始离船上岸,转型中更多的疍家记忆不在船上,而在文化陈列馆里。馆藏的记忆里,有着疍家人岁月的隽永。如今,疍家渔民在岸边建起房子,在渔港发展养殖,过着陆海两栖生活。

  疍家母子。


责任编辑:陈贤玉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