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跨越万里“海疆”驰援帕米尔高原 “冰山上的来客”十年带去支教“热”量
跨越万里“海疆”驰援帕米尔高原 “冰山上的来客”十年带去支教“热”量
来源:三亚日报     作者:赵庆山    2021-06-03

  三亚大小洞天景区2011年起向新疆塔县派出支教团队,至今已20批60人

  跨越万里“海疆”驰援帕米尔高原 “冰山上的来客”十年带去支教“热”量

  三亚日报记者 赵庆山

  这是一个坚持了十个春秋的约定!

  从海南到新疆,跨越近6000公里,三亚援疆支教团队,牵起琼州大地与西北边疆血浓于水的感情线,书写民族团结的精彩一页。

  今年3月,三亚大小洞天第20批援疆支教团队由三亚出发,远赴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在海拔3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上,他们克服高寒缺氧,割舍亲人牵挂,继续为边疆的教育事业挥洒青春。

  下一个五年,三亚、喀什两地文化交流之舟,将劈波斩浪,扬帆驶向更远的航程。

0602005_001_01_s

支教老师孙丽莎和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学生在一起。三亚日报记者 赵庆山 摄

  义无反顾 走向高原

  20批,60人,这是十年来三亚援疆支教团队的数字。巍巍雪山,映照着新时代年轻一代的奉献精神,记录着三亚与喀什两地的深厚情谊。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帕米尔高原,雪山脚下的校园里,响起琅琅书声。支教队员孙丽莎刚走进教室,一群孩子马上围上来。“老师,我太想你了”“老师,我爱你”……一张张欢快的笑脸,一句句浓烈而直接的表白,把孙丽莎彻底震撼了,她幸福得泪流满面。这一幕,是多么的温暖,当初义无反顾的走向这里,她的付出,在孩子们的脸上得到最好的回报。“他们像我自己的孩子,这里有我永生难忘的回忆!”

  圆梦,是孙丽莎来到新疆喀什支教的初衷,也是很多支教队员走上高原的原动力。

  孙丽莎是三亚旅文集团大小洞天景区的一名普通员工,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她小时候的梦想。有一次,她得知公司有一个“梦圆帕米尔”支教公益活动,具有支援边疆教育发展、维护民族团结、交流两地文化的特殊意义,活动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一批批前辈走上高原,尽自己微薄之力,为新疆的孩子传授知识。

  “我想都没想就报名了,这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次选择。”孙丽莎说,得知她要到帕米尔高原支教,家人有些担心,因为支教一个学期,她的身体能否抵抗住高原反应,更担忧的是,孙丽莎的孩子已经6岁了,母子分别几个月,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孙丽莎觉得,趁着还年轻,她可以实现这个人生愿望,年龄大了可能就没机会了。今年3月,孙丽莎说服了家人,把孩子安顿好,背上行囊,毅然来到帕米尔高原。和她一起参加支教的,还有肖鸿择、赵呈霖。

  肖鸿择走上高原支教,是凭着一腔激情和热血。“如果错过这次机会,对我整个人生都是一次遗憾。”肖鸿择觉得,能到新疆支教,为当地学生付出自己的微薄之力,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当机会来临,他激动不已,立马找到之前支教的前辈,从前辈的口中,他得到了更多鼓舞:既为祖国奉献,又可以提升自己,机会难得。“前辈们的话让我热血沸腾,我当时就决定一定要来。”

  因为离家太远,加上出发时新疆的新冠肺炎疫情反弹,赵呈霖的家人不大同意他去新疆。但赵呈霖态度坚决,他不想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在他的努力下,家人最终选择了支持。

0602005_001_02_s

支教团队给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师生送去三亚特产。

  克服万难 扎根雪山

  从2011年起,得知位于西北边疆的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乡寄宿制小学(以下简称“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急缺汉语老师,三亚就开始了对口支教计划,这一干,就是十年。

  对远赴高原的支教队员来说,最大的考验是高原反应。

  三亚援疆支教团队支援的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位于海拔3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从喀什到塔县,要四个多小时车程,连绵的山脉,巍峨的雪山,给了大家很大的震撼,可惊喜过后,是对身体的极度考验。

  三名支教队员刚到塔县时,不约而同出现了高原反应。

  “走路会一直气喘吁吁,感觉呼吸不太顺畅,睡觉的时候经常头疼,心率也一直加快。”孙丽莎的症状还算轻微,肖鸿择就严重得多,他整夜睡不着觉,整个人就像吃了兴奋剂,白天、晚上都没有睡意,头疼得就像裂开了,躺在床上就是睡不着,睡得最多的一夜,也不超过5个小时。

  一周后,肖鸿择开始胃胀气,吃不下饭。长时间的睡眠不足,加上营养缺乏,短短的一个星期,肖鸿择的体重就减了6斤。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特殊的干燥气候,两个星期下来,他变得又黑又瘦。

  面对重重困难,支教队员展现了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投入紧张的支教工作中。整整一个学期,支教队员扎根高原,从未动摇。

  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党总支书记古丽娜尔·西都克告诉记者,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共有学生2569名,老师175名,学生有塔吉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汉族等各民族孩子。师资力量短缺,是学校面临的大难题。“学校需要语文老师50名,现在只有22名。”古丽娜尔·西都克说,每年三亚的支教老师来到这里,补充了师资力量,“老师们都表现得特别好,虽然面对高原反应等考验,但他们迎难而上,从不旷课迟到,为孩子们展现了昂扬的精神面貌,也为边疆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师生情谊 情深似海

  刚刚接手教学,孙丽莎发现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学生们的语文基础比较差,有一个学生上五年级了还不会拼读拼音。“我真的不想放弃每一个孩子,给他们多一些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学到有用的知识。”孙丽莎发现,对学生们的关爱,他们都记在心里,与老师的心贴得更近了。有些学生虽然调皮,但具有质朴、纯真的品质,孙丽莎找到他们谈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很快便有了成效。

  有次月考成绩出来后,有名学生冲到讲台,对着孙丽莎说:“老师,下次我要多考10分。”这句话让孙丽莎意识到学生们开始希望自己能有突破和进步,这让她感到特别欣慰和感动。

  为了尽快提高学生们的成绩,肖鸿择请教之前支教的前辈,总结出一个心得——跟学生打成一片,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得益于这个方法,学生们的成绩很快得到提升。

  由于很多学生家里都在乡下,离校远的学生都是住校,有的女生遇到生理期的问题,不好意思跟家人说,这时候,细心的孙丽莎当起“妈妈”,给她们解惑处理。

  每一支绽放的花朵,都不曾忘记阳光的温暖。

  有一次上课,孙丽莎走到班里一个男生桌旁,男生突然从口袋里拿出一个蛋黄派,说:“老师,你辛苦了,给你吃蛋糕。”孙丽莎当时笑着说,老师不饿,你留着自己吃。但小男孩坚持往孙丽莎手里塞,直到她收下。也许蛋糕是一个很平常的东西,但是孩子们觉得珍贵,一定要让亲爱的老师尝一尝。

  支教老师经常收到学生表达爱意的纸条。小小纸条上,稚嫩的语言装满浓浓的爱意:艾沙汗爱你、我爱你老师……有的孩子还在纸条上画了与老师手牵手的漫画,有的还把家里的电话留给老师。

  “老师很可爱很温柔,像我喜欢的小兔子。”维吾尔族学生开迪热亚对记者说,她喜欢孙老师,长大后也想当一名老师,“我还想去三亚,看看老师的家。”

0602005_001_03_s

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学生与支教老师孙丽莎拥抱在一起。

  再接再厉 两地续爱

  短短数月的支教,让支教老师收获了学生们的爱,也收获了自身的成长。“从带这些孩子开始,我学会了什么叫使命,什么叫责任感。”肖鸿择说,支教是一段精神生活很充实的时光,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学识和经历,为当地的学生打开一扇世界之窗,为当地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也能让自己“满载星辉”,为三亚增光添彩。

  这是一个延续十个春秋的牵手,下一个五年,爱,仍然继续。

  “我们将开启下一个五年援疆支教计划,让两地友谊延续下去。”在第三个五年援疆支教签约仪式上,三亚大小洞天景区董事长张理勋表示,三亚援疆支教行动已经开展了整整10年,共有20批60名支教老师走上帕米尔高原,助力新疆教育事业发展。这一次,三亚还给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的师生带来了价值30万元的礼物。下一个五年,三亚援疆支教将根据学校的需求,增加书法、音乐、绘画等方面的师资力量,同时将三亚的文化带去新疆,将新疆的文化引入三亚,加强两地文化交流,增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校长张元泰说,三亚的援疆支教行动,是民族团结的象征,为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支教不仅促进了三亚与新疆文化交流,也为更好的维系两地友谊搭建了桥梁。同时,通过支教,使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志愿活动,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为公益事业和祖国的民族大团结作出贡献。

  回望十年路,支教初心不变。2011年8月,三亚大小洞天景区了解到,在祖国的西北部——海拔3000多米的高寒地区有一个塔县,那里地理与气候环境非常恶劣,教育异常落后,极其缺少汉语教师,许多孩子都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经研究讨论,景区领导层决定在景区发起以企业为后盾,以爱心为支撑的“企业支教”倡议,开展援疆支教活动。

  同年8月30日,三亚大小洞天景区与新疆塔县教育局正式签订校企支教合作协议,并成立“梦圆帕米尔”支教之家,以“大爱无疆、放飞梦想,爱心传递、播撒希望”为宗旨开展援疆支教活动。援疆支教活动以5年为期,每学期组织3名员工赴新疆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支教。

  2016年第一个五年支教计划结束后,三亚大小洞天景区又与塔县教育局续签了第二个五年支教协议。时光荏苒,自2011年开展援疆支教工作以来,已有20批共计60人完成支教服务工作。一批又一批三亚有志青年,为梦、为爱、为理想远赴边疆,为边疆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援疆支教活动自开展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2019年9月,三亚大小洞天志愿者支教服务队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责任编辑: 陈贤玉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