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海口9月3日讯(记者岳嵬 许春媚 蔡葩 林萌)海南日报推出的“人民海南60年·难忘瞬间”的大型国庆宣传系列报道,日前受到广大读者的热捧。从8月10日至今,该系列报道已连续推出19期,其史学价值与新闻价值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许多读者和和单位竞相剪辑收藏。
“这个系列报道很具收藏价值!这对完善海南官方史料体系,将起到不可低估的助力。”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说,这组系列报道很深入,亮点很多,很多史料是第一次披露,很多事实鲜为人知,很多老照片珍贵难得,特别是一些从民间收集的老照片,在海南官方的史料体系中尚未曾收录到,这样的史料相当珍贵。该负责人建议,报道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应集结成书出版,尤其是记者第一手收集到的照片、采访到的亲历内容,都很有必要收录进去。
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小组对这一系列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该系列报道用最有价值的新闻图片和文字报道,让历史还原真实,在全新视角的解读下,让读者看到真正的海南人文史。其中《海南岛解放了》《祝捷会前的“小插曲”》《作战部队变成筑路大军》,其史学价值和新闻价值非同一般。《亚洲第一富铁矿投产》把朱德视察海南的过程作了一次翔实报道,翻开了海南工业史的第一页;《海南种胶大垦荒》《一粒种子一两黄金》则详尽披露了海南对中国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橡胶种植的起始过程;而《土高炉琼岛遍地“开花”》等,则补白了海南现代史上因敏感而少有报道的断档,生动再现了1958年大跃进那段让许多人铭心刻骨的岁月。
“以老照片反映成就的做法并不是第一次,但该报精心策划的此组报道却非常有新意。它不是简单地从老照片、老文件、老材料中去套用现成素材,而是深入采访当事人, 以第一手资料、第一个曝光、第一次报道的方式,把旧闻变成新闻,非常生动可读。”阅评组还特别提到:报道思路清晰,无论是对当年解放军的描写,还是对第一代农垦人的刻画,抑或是对大炼钢时在“盲目激情”中不能自拔的干部群众的再现,报道都以真实的细节选择,让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最可贵最值得怀念的东西,那就是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海南精神。
“每期都有看点,每期都给读者惊喜!”海口老摄影家蔡自强感叹,海南还很缺乏对本地历史人文的系统梳理,这样图文并茂的报道太珍贵了,他和老伴都很感兴趣,两人按编码从第1期到第19期,期期都剪下来收藏。
“报道以科学的历史观尊重历史、评判历史,不是一味地唱赞歌,而是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对读者很有说服力,充分彰显了党报的公信力。”海南大学教授、省文化历史研究会会长王春煜说,海南对当地历史人文缺少系统的整理,《海南日报》承担起这个艰巨的社会责任,对海南的历史进行细水长流的梳理,是对海南人民的一大贡献。
读者杨女士致电本报称:报道勾起了她全家人对往事的回忆。她告诉记者,家中90多岁的老母亲看了系列报道中 《祝捷会前的“小插曲”》一文时,认出报道中那张珍贵的老照片——“解放海南诸首长合影”,杨女士的父亲——时任海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海南区党委常委、海南区党委副书记的杨少民就在其中。全家人都非常感慨,殷切希望 《海南日报》把这个系列报道深入下去,把海南珍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用生动的文字和图片铭记下来。
系列报道中《吴坤仁和他的素描<海口解放了>》的亲历者——76岁的老海口吴坤仁说,他认真看了这个系列报道中的每一篇,这样的报道是对那段历史、那些人、那些事的尊重。看到自己那幅还没画完、藏了数十年的画,竟登上了《海南日报》成为“人民海南60年·难忘瞬间”中的一朵“浪花”,他特别激动。
农垦子弟李绍武看了《一粒种子 一粒黄金》的报道深受触动:“没想到今天海南农垦片片绿树成阴的橡胶林,是当年海南垦荒人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开创的。”他由衷感慨,作为农垦后代怎能不珍惜这份事业,怎能不珍惜今天的幸福!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