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访东方白查村最后的草屋部落
探访东方白查村最后的草屋部落
来源:海南岛国际旅游网     作者:陈曼莉    2009-09-07

  白查村在东方市的东南边,东北面临昌化江的中下游,与昌江的王下隔江相望,西北面与尖峰岭交界。 那是征用土地建工路,移民出去的一个村落,现在村落旧址用于参观。

  行车途径东河镇,到达江边乡镇之前会经过白查村,村子交通十分方便,距离东方到乐东的公路只有2公里,距离东方市市区40多公里。如果这个村真正的保护下来,以后有机会发展旅游,会很不错。

  这个村的来历:相传江边乡白查、国界、田头、南龙、俄查、干沟、那文等七个村庄的先民,原居住在尖峰岭天池一带,100多年以前,有一种黎语叫“白防劈”的飞虫,蛰死很多人,他们便迁徙到现东方市公爱镇,后来一部分人则搬迁到白查村居住。

  白查村美孚方言叫“别岔”,黎语“别”字是有水的烂泥田,“岔”字是厚皮树,当时村边有一口有水的烂泥田,烂泥田的附近生长着很多厚皮树,他们起村名为“别岔”村,即烂泥田附近的厚皮树,白查村是黎语的音译。

  金字形茅草屋既保留古代黎族住宅的营造技艺,又融合了汉族传统的建筑艺术,是迄今海南保存最完整的金字形茅草屋部落,堪称黎族文化的活化石。

  黎族茅草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形似覆舟,故称船形屋。后来,干栏式建筑有所变化,从高架式船形屋变为落地式船形屋,从船形变为金字形,又从金字形泥墙土变为金字形木板墙板房。金字形茅草屋为人字顶或金字顶,已是黎族住宅演变的第三个阶段:以树干作为支架,竹干编墙,糊稻草泥抹墙,房顶再戴一顶编织细密的“草帽子”,能保证雨水顺流直下。

  黎族文化有其特点和珍贵性,对于文化的精华要加予保留,这样我国民族文化的大观园才能百花齐放。


  有专家认为,我国对黎族传统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抢救力度不够。长期以来,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入,黎族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逐渐消失,而精神文化方面又增添了许多新内容,黎族原有文化元素逐渐在流逝……

  三块石头垒个灶,四根木桩一张床,一张簸箕当饭桌,一条麻绳当衣柜。这些储存着前人生活信息的茅草屋,也被认为是黎族山区落后的标志。为帮助黎族群众摆脱贫困落后的生活方式,从1992年起,海南每年从省财政拨款,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改造茅草房。截至2008年底,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的茅草屋存量为2.03万间。根据日程,海南民族地区剩余茅草房的改造工作将在2012年基本完成。

  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符策超认为,从文化的角度,黎族文化有其特点和珍贵性,对于文化的精华要加予保留,这样我国民族文化的大观园才能百花齐放。

  海南独特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酿就了黎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从形态上看,黎族文化可分为物态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物态文化包括建筑、服饰、生活用具等;符号文化包括歌谣、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等;观念文化是黎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东西,储如道德、宗教信仰等。

  长期以来,黎族传统文化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与保护,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精湛的工艺技术,已随着年代的流逝逐渐离我们远去。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入,黎族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逐渐消失,而精神文化方面又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因此黎族文化遗产的流失比较严重。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副会长王海昌认为,如果再不抢救保护,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黎族传统文化的流失将会是整体性的。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