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琼中采取多种措施,走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之路
葱郁青山呵护海南“绿肺”
本报记者陈海虹 特约记者黎大辉
琼中发展经济不忘保护生态,走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特色之路。本报记者李英挺摄
走在琼中境内,印象最深的,是那满眼的郁郁葱葱。无论哪个村庄,都掩映在葱茏绿树中,果园特有的清香,随风飘散;抬头远望,延绵的群山,绿得无边无际。
一位五年前曾采访琼中生态环境的同行感慨:琼中生态环境变化真大!以前山上到处可见“瘌痢头”,现在却是满眼青翠欲滴!
这样漫无边际的绿,源自琼中高达81.67%的森林覆盖率。这个国定民族贫困县却有着全省第一的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覆盖面积位居全国前列!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傅信平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曾动情地说,琼中是海南生态保护核心区,是海南的“绿肺”,海南三大河流发源于此,如果我们不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对不起全省人民!
保护琼中青山绿水,呵护海南珍贵“绿肺”,一直是琼中的重中之重。
退耕还林保护森林
琼中地处海南中部,境内有五指山、黎母山、吊罗山等天然林保护区。过去,生态保护意识不是很强的山区农民们,习惯于砍伐森林,拓地种植山兰、木薯等短期经济作物,致使植被遭到破坏。营根镇大朗村是五指山脚下的一个自然村,村民靠种木薯为生。村民们挖了木薯又继续种,植被严重破坏,河流水位不断下降,一度出现小溪断流的现象。
从1995年起,琼中开始禁止毁林开荒。2000年,琼中提出创建生态县。为了加快生态县建设,2001年,县委、县政府建立了生态县建设联席会议制度,2002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到目前为止,琼中实施退耕还林16.5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34万亩,荒山荒地林10.2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使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4.5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自然灾害明显减少。
除了退耕还林之外,琼中还加强森林管护力量,增加森林管护人员,打击盗砍乱伐,并动员一切力量植树造林,全社会大办林业。目前,到琼中投资造林的大小公司有20多家,他们为琼中种下了面积约153万亩的人工林。
凯歌行进60年·走进琼中
生态产业促农民增收
傅信平说,琼中既要对珍贵的生态资源负责,也要对老百姓的利益负责,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之路。
因此,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的同时,琼中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琼中红毛镇地处五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该镇副镇长陈崇杰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该镇每个村都在天然林下种益智,成为村民的收入增长点。黎凑村是个黎族村庄,曾有村民打算伐树拓地种橡胶。镇里在加紧宣传教育保护天然林的同时,与有关部门合作,培育益智良种,无偿提供给村民种植,并且还给种植补贴,现在,村里每家每户都种上益智,每年每户光种益智即可收入2万元左右,
红毛镇龙简村曾经是个贫因村庄,有些农民就烧山种植经济作物,经常引起火灾。用陈崇杰的话来说,以前“救火都救怕了”。这两年,政府引导该村村民种桑养蚕,投入15万元,将该村400多亩望天田开垦成桑田,并为村民建起蚕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烧山种植现象已基本绝迹。
在该村蚕房,记者遇到了31岁的村民王贵河,他在给自家的蚕宝宝添桑叶。密密麻麻的蚕宝宝沙沙地吞食桑叶,情景颇为壮观。他告诉记者,他家里有2亩桑田,蚕宝宝15天可出茧,一张A4纸上的蚕苗,养半个月就可以挣到约1000元了,收入比种木薯、山兰大多了,而且来得很快。他已养了两批蚕宝宝,目前正在养第三批。
据了解,像种桑养蚕这样的新兴林业特色产业,在琼中发展非常迅速,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民在林下养蜂、养山鸡,在林间套种木薯,林间种益智、灵芝等等,多种形式的特色林下产业,为该县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巨资治污不遗余力
保护青山绿水,除了制止滥砍乱伐,除了退耕还林,还得控制工业污染。在这方面,琼中丝毫不敢马虎。
据傅信平介绍,琼中在项目建设方面严格按照“三不原则”,即不污染环境,不重复建设,不浪费资源。在污染源控制、治理方面,琼中也下了很大力气,投入了大量资金。对于现有企业的污染源,琼中一直进行严格监督管理,决不允许违规排放。此外,琼中投入了五六千万元,建设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目前,污水处理厂已经竣工,9月底就要开始试运行。
万泉河上游琼中段水污染治理,是琼中又一环境污染治理大项目。这个项目总投资900万元,主要用于湾岭、乌石农场等8个乡镇和农场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据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的环保专家称,这个项目的实施,将对琼中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的实现起到很大作用,也将为净化昌化江、南渡江、万泉河三大江河的水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报营根9月14日电)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