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亚天涯镇文门村,没有听过的故事
三亚天涯镇文门村,没有听过的故事
来源:互联网     作者:陈曼莉    2009-12-15

  三亚文门村,群山环抱,花木掩映,仿佛一串宝石浸泡在绿色澡盆之中。

  文门是生态的。万绿丛中点点白,绿的是园林,白的是人家,渠水绕村,处处葱茏,四季妩媚。

  文门是古老的。程哲、苗曹汤、范云梯等崖州历史名人,曾与她结下不解之缘,遗迹犹存。

  文门是荣膺盛誉的。江泽民、胡锦涛、朱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莅临视察,四户黎家幸福接待。

  跟我们一起走进天之涯这样一个黎族自然村吧,那园、那湖、那树木、那山石都会给你亮出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情节。

  最佳看点:海南著名的“千年古寨”,经历了漫长的朝代更迭。在文门村南的天涯驿道旁,有一墩横空出世的巨石——惊天石,石高约11米,周长约85米,石身后部约三分之一处有约2米宽的垂直裂口,两壁垂直似切,如被惊雷劈开。沿着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小道走进文门,犹如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群山环抱,古木林立,座座民居都掩映在浓郁的绿意之中。

  扑入你眼帘的,是一片茂密的椰子树林,林间隐约可见勤勉人家。宽阔平坦的村道,将引领你去触摸黎山的变化。路旁大石上嵌刻的三个鲜红大字,标明村寨的身份。石后是傍晚时分备受村民欢迎的休闲小广场。站在村口,你就已经产生了“诗意文门”的感觉。


  山乡牧歌千年文门

  周德光

  万里天涯胜地,千年文门山村。三亚市天涯镇辖下的文门村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美丽黎族村庄。说古老,因为它村史悠久,民俗风情淳朴隽永,蕴蓄着厚重浓烈的天涯文化;说年轻,因为它面貌变化很快,发展潜力巨大,朝气蓬勃,荣膺盛誉;至于说美丽呢,这就是它最大的自然生态特色了——它那田园牧歌式的山村图画,与毗邻的天涯海角风景区构成一种天然的、互补的、山海相生、相得益彰的依存关系。它是一块“待字闺中”的旅游处女地。

  相传南朝隋初,冼太夫人抚定海南千余黎峒。其时,委派白虎将军南下宣威怀远,曾在文门寨设坛,会聚众峒黎首,歃血盟誓:齐心归化中国。隋文帝论功行赏,特赐临振县为冼夫人汤沐邑(封地)。临振县后改为临振郡。在古代,本郡士民尊奉冼夫人为郡主。经考,临振郡即今三亚市政区。由此推悉,文门村乃是三亚市以至琼南一方黎峒最早接受朝廷招抚,沾沐中原教化的古老村寨之一。其村史当在千年以上。现在,文门村出土的明、清古砖已有数十块。清代钦差苗曹汤、太守程哲、范云梯等相继来这里驻节观风,敷扬文教,刻石留题,又辟建“贡果园”,开凿“石门”,连通“天涯古道”等等。至今,文物遗迹犹存。

  文门村自然生态保护得极好。村子的四周,青山环护,地理雄奇。山间是开阔的小盆地。山上山下,村里村外,田间坡头,屋圮路边,湖堤河岸,处处可见绿荫如盖的林木与肖形状物的磊石。古林和奇石,被视作“天涯二绝”。它们是文门村独有的风景线。这道风景线的西部还镶嵌着一座波光潋滟的土龙山湖,而东南部又连缀着一幅闲情逸趣的田舍风光。彼此搭配,有锦上添花、浑然天成之妙。最为难得的是,傍村山上山下1000亩树林,以及散布地头田间、山谷湖畔的“惊天石”、“钦差石”等巨石,在全村群众的保护下,躲过木材商和石匠的利斧猛锤,至今保存完好。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大种树木,尤其是种植椰子、槟榔等热带经济作物,家家如园林,户户花果香。文门村人发扬保护生态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极为优越的生产环境和人居环境,整个文门地区,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园区。

  文门原是一个贫穷的山村。解放以来,村庄面貌变化极大。20世纪80年代,中共三亚市委发动全村群众大力经营庭院经济,开辟出一条山区脱贫致富的新路。90年代,党与国家最高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朱基先后莅临文门视察,给予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进入21世纪,在市直各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同下,文门村人民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意气风发地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满载荣誉的文门村,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向着更高的荣誉、更宏伟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庭院观光小道

  吴强

  慕名而来,是在一个洒满阳光的清晨,看够了椰风海韵的我,为眼前这山清水秀、花果满山、古树参天、满目新绿的田园美景所陶醉。站在文门村口,我嗄然止步,没想到在这群山环抱中的黎族村落竟是如此美丽整洁。

  硬板化村道、休闲小广场、稻田、菜园、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尤其是文门村里那条长850米、宽0.5米,用河卵石铺成的庭院经济观光小道,更令我赞叹激动不已。这条小道连着八户人家,连成风景一片,不仅记载文门村人致富奔小康,创建文明生态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业历程,而且还留下了江泽民、胡锦涛、朱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足迹,成为文门村永远的自豪和骄傲。

  沿着观光小道,踏着领袖的足迹走,庭院热作水果园林风景尽收眼底。只见槟榔树成排成行,阳光撒下,犹如洒落闪烁光芒的珠宝玉石,椰子树、杨桃树、柚子树、石榴树、木瓜树、菠萝蜜树、番荔枝树点缀其中。树上硕果累累,园内瓜果飘香,惹得蝶舞蜂飞,鸟雀儿声声鸣啼在枝桠绿叶间,充满着“绿荫下花影生姿,浓叶里果实摇红”的诗情画意,让人心醉。几丛翠竹耸立在庭院边上,更为这绿色添姿增彩。微风拂来,园林哗哗作响,暑意顿消,心情舒畅,好一处天然空调的休闲胜地。一群一群咕咕觅食的鸡、鸭、鹅,在园中悠悠打转,信步闲庭。几只白狗黑狗时而摆头舔尾,时而追逐玩耍,好不快活自在。一头头大猪小猪懒洋洋地卧在栏中,时而嚎嚎叫食,时而拱嘴打斗……狗吠、鸡啼、鹅哼、鸭嗄、猪嚎声汇成美妙动听的农家小调,一派欢快闹春的乡村美景,为这原本幽静的庭院带来了欢乐和喜悦。

  沿着观光小道,我看到家家户户盖的都是铺着瓷砖、宽敞明亮的平顶房,这就告别了昔日低矮潮湿的茅草屋;家家户户建起了“三连通”或“二连通”沼气池,告别了昔日养猪满村跑、粪便随处拉的陋习;家家户户煮饭、照明都用上了洁净的沼气。

  我走进了村民黎进生的院子。这里,绿树成荫,瓜果飘香,地上整洁干净,置身于绿色怀抱中的是一间130平方米、装修极具现代味的平顶房。在主人的盛情邀请下,我进入客厅,映入眼帘的是全套现代化的电器设备和家具:29寸彩电、VCD、音响、饮水机、红木家俱……真不亚于城市人家,围墙边还静卧着一台崭新的碾米机。黎进生说,他家的生活条件在村中只算是中等人家。我听了不禁愕然,对小道上的人家又多了几分敬意。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农民的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小道上的人家正是最好的证明。

  村民李德辉家,堪称文门村庭院经济的代表作,曾于1993年4月17日接待过江泽民同志。

  一园葱翠,挺立山乡奔小康的信念,描绘黎家甜蜜的日子。石条屋台阶上洒满阳光,晾晒着温馨而动人心弦的佳话。

  观光小道的尽头,便是文门生态园大门。全园1130亩,种植着几多尘封的历史故事?生长着古人还是今人的业绩呢?


  惊 天 石

  周德光

  惊天石为文门石族之王。

  人们认为它与“天涯石”是天然的一对,都是女娲皇补天剩下的神石。娲皇将它们一个安顿在山上,一个安顿在海滨,分工镇山镇海。惊天石鼎峙在文门村南天涯古道旁边秃露的山冈上,高约11米,周长约85米。石的西侧刻“惊天石”(繁体)三个大字。石身后部约三分之一处,被雷火震裂,形成约2米×11米的长方形大裂口。裂口两壁平直如刀切,从西面向东眺望大石,可以透见裂口衔着背面一幅青山,状如一屏画幕,镶挂在石头上。

  惊天石显现着一种横空出世的气势。如果没有雷火震裂那个长方口,那么,它的天然生态就是无棱无角,浑然像一匹古代恐龙踞伏着,尾部向海,头部朝着东北面的文门村。传说此石原来果真是活着的恐龙。有一年,文门地区发生雷灾,天空中霹雳隆隆,山坡上雷火滚滚,眼看那雷火就烧向文门村,危及村庄田园。那时,这只神勇的恐龙,奋不顾身,横地一卧,伸足甩尾向雷阵扑去。轰然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雷火灭了,巨龙也被击断尾腹部,倒伏在山冈上。其尸体随之化成了今天的惊天石。从地表物象的遗留获悉,文门地区在古代确曾发生过大雷灾。有这么一墩巨石裸露在光秃秃的山冈上,它必然首先遭受雷电的攻击。当雷电发生强烈的爆炸之后,其攻击进程也随之消失,这在客观上保护了文门村庄的安全。古人没有科学知识,以为雷灾的爆发,是雷公兴妖作怪。雷公把巨石击裂后,惊动天帝,天帝派大神收伏雷公,保护文门地区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人寿年丰。有路过此地的道士为之祷祝道:“石破天惊,逢凶化吉”,“惊天石”因而得名。且不论神话传说如何,事实上由于这一巨石给予文门村很大的好处,所以全村百姓感恩不尽,公认它是镇村之宝,共同膜拜它为天神。村里有一个定例,谁家盖房屋都不能开门窗冲照此一神石,以免触犯天怒。传说,钦差大臣苗曹汤曾在此设坛祭石、拜天、祈年;又传说太守范云梯也曾追踪来此题刻。

  当代还有两例关于惊天石的故事。其一,1940年,日军侵入文门村杀人放火。全村70余人逃来藏匿入惊天石底的两个大洞中,躲过劫难;还在洞中安全产下二名婴儿,添丁添喜。惊天石保佑村庄的传奇故事,变成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其二,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电白工头出数万元欲购取惊天石的开采权,众村民对此严词拒绝,并且立即组织巡逻队妥为保护,使得惊天石以及文门村其他大量石头的自然生态,免受破坏。


  钦 差 石

  陈运康

  文门黎村边,天涯古道旁,有一石叫钦差读书石,因苗曹汤在此读书授徒而得名。

  一个艳阳天,我去探访苗钦差足迹,见石惊诧,在那山野间小土包上,竟然屹立如此一尊巨石,石下方还有二张石床,一大一小,均平平滑滑。也怪,石床上头的石隙间长出一棵榕树,翠翠绿绿的,像一把遮阳伞,浓荫遮盖着石床面。坐在石床上,放眼望去,三面环山,阡陌纵横,一大片椰子树裹着的稻田里,农妇正忙着插秧;已插好秧苗的田畴里青青翠翠,像绿绒铺就似的,一片生机盎然;清风拂过,送来一阵阵野花的芳香……远远看去,山峦、溪水、田园像点染了油彩,有一种飘忽空灵美。如此旖旎风光,如此静谧田野,怎不撩动读书人的那份闲情逸致呢!于是,索性或坐或仰躺在石床上,在榕树下捧读诗文来。静心养神,心旷神怡,陶冶情操,这的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啊!

  传说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钦差大臣苗曹汤巡边到崖州,在下马岭海滨巨石上摩刻“海判南天”几个大字,后在天涯古道旁忽见此巨石奇特,有石床二张,便在石上休憩。钦差大人看见山峦环抱,田野秀美,一片明媚,不禁生出读书人的那份雅趣,一边读书,一边养神,悠悠然自得其乐。后召来文门黎家儿童,倚石教书,传授知识。钦差大臣的雅兴与风范,在古时蛮荒的崖州,着实让这奇石披上几道光环。

  我抚摸着钦差读书石,沉思于浩淼的历史中,想象着钦差大人凝神静读的那一种宁静致远的情怀,忽听见村头那所精致漂亮的小学校里传来一阵阵黎童琅琅的读书声,不禁觉得妙然成趣。


  古树群落

  周德光

  文门村四面环山,既多石又多树。傍村有1000亩古树,山下300亩,山上700亩。林业部门普查确认,山下的300亩中有百年古树106株。其中包括海南名木如墨本、木棉、非洲桃花心木、芒果、酸豆等。树龄最长300年,一般也有100年左右;树高达18米,树冠最大15米,胸径最大538厘米。人们走入这片古林,莫不惊叹:靠近村庄的大树,居然能够保护这样好,真是奇迹!文门村的老人对此作了解答:相传古代有一员朝廷钦差大臣来到文门村,见村边野果林熟果累累,硕大美味,遂采摘盈担,意欲当作岭南贡果的标本,进贡给皇帝。既作贡果,其母树自应妥为保护。于是,钦差官示禁封园,村民乃称此园为“贡果园”。这一罕见的古树奇观现已辟作生态园。

  几百年来,世世代代,约定俗成,村民们自觉不在此处砍树、打柴、刈草、刨土或葬坟。即使在大跃进年代烧炭炼铁、毁林垦荒、伐木建房的狂热中,也无人敢越规矩。商品大潮中有木材商前来出高价购树,村民们说:万万使不得。伤了园中的树木,村庄不平安!百年古树群落成了文门村的“圣林”了。实际上,古林的保护工作清代已经开始,连续经过了十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真是来之不易啊!


 

  芒果树王

  吴强

  文门村生态园,占地1130亩,是利用古树群落创建起来的现代生态园,规划有六大景区,即:古树群落区、百果园、天涯文人苑、英雄树风采区、纪念树种植区、自然资源保护区。

  笔者进入古树群落区,只见古树参天,木棉映红;新植的椰子树、槟榔树点缀其中。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屹立在园区大门正中处的三株芒果树王,它们成一条横线排列,相互间隔五六米;树均三人才能合抱;树高十几二十米,眺望树顶,枝桠横生,树枝上爆出鲜嫩嫩的新芽;树身上爬满了苍苔绿藓,斑驳如毯,记载着岁月的沧桑,见证着世间的变迁。据村民介绍:这三株芒果树王树龄在280至300年之间。此外,尚有相依相携情如手足的兄弟树,相拥相伴形影不离的夫妻树,而以芒果树为多,且岁之老、形之美,成为绿色王国中的佼佼者,这其中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时任崖州知州程哲在下马岭海滩巨石上刻下“天涯”二字后,沿天涯古道来到文门,热情好客的黎族同胞搬出埋藏多年的山兰酒,用山蒌叶煲狗肉盛情款待程哲。程哲吃得津津有味,不时竖起大拇指连声说这狗肉真香。酒毕,主人摘来芒果让程哲品尝。第一次吃芒果的程哲真没想到天下会有如此鲜美甘甜的佳果,他一连吃了好几个,然后询问佳果名称、由来。当听说这是文门岭上生长的芒果时,程哲申告村民,要世世代代保护果木,多种芒果。种植芒果、保护果树就一直成为文门的良好村风,因此,一百多株芒果树历经三百年风雨完好无损,创造了奇迹。

  芒果树王。伟岸的身躯,爬满三百年沧桑;铁干铜枝,一再爆出新绿。它是在张扬生命力的旺盛呢?还是在颂扬文门人的环保功劳?


  清幽澄碧土龙湖

  罗灯光

  你见过如此清冽平静的一泓池水吗?它在雄浑葱茏的文门岭下,当地人管它叫土龙湖。

  你见过如此富有水墨画韵味的梯田吗?它坐落土龙湖畔,田埂弧线飘逸,禾苗青翠,微风吹过,给人毛茸茸的感觉。

  你见过如此鲜艳醒目的木棉吗?它挺立在土龙湖畔地头田间,一串串的花朵,如火如血,映红了二月。

  走进这样一幅画中,我的心醉了。

  携手连环、峰峦起伏的两条山脉,像一张巨型咖啡椅的靠背,土龙湖静静地躺在这张椅的怀抱中,左右两座小山包有如椅的扶手,右山较大,叠着的满满的一山石头,就像一大群黑黝黝的水牛争先恐后地奔下土龙湖。

  细看之下,不禁喜从心来:土龙湖,捧在文门岭张开的两条巨臂手掌中的一颗明珠,闪烁着迷人的晶莹。

  风水宝地啊!

  这一声慨叹首先发自崖州知州程哲。当年他就被这里的画山绣水所吸引,情不自禁地走进这一派黎地风光,受到了以土娘为首的文门群众的盛情款待。山兰酒的芳香,让知州五脏六腑都浸透了黎家的淳朴善良。土娘壮年撒手先走,知州潸然泪下,亲自选址,将土娘葬于“风景最堪夸”的土龙湖畔,原本没有名字的湖从此传名,久而久之,“土娘”便由海南话叫成“土龙”。我想,土龙土龙,本土之龙,湖而藏龙,这名字也不懒。

  听着文门妇孺皆知的传说,我们下到湖沿,走在湖水与山石之间。由于没有污染,湖水冰清玉洁,偶见三两尾红鲤云游水中,不时跃起,水响湖更幽。我蹲下来,与湖水亲密接触,顿觉手、脸凉飕飕的。眼下是枯水期,从那些巨磊刻着的深深的水痕看,雨季水满湖涨,这里应是一片汪洋。

  湖的北端,矗一堵高高的堤坝,为改革开放后所筑,让湖蓄水灌溉。坝下,晾着又一派田园风光。田间一尊大石与湖边山上的石群遥遥相对,这尊石叫“吃人石”,那里头包藏着一个多解的故事。

  一队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路过文门,天空忽然雷声翻滚,珍珠般的雨点劈头盖脑撒下来。见路旁有石有洞,藕一样鲜嫩的新娘连忙躲进去,谁料石洞门却紧紧关闭了,任谁怎么哭叫,任锤砸钢凿,也不曾有丝毫松动。后人有此一说:新娘敬慕土娘的好心肠,愿与土娘长厮守;也有此一说:新娘恋美,不愿走出如此大山;还有此一说:新娘与被如来佛五指压住的孙悟空一样,一直活着。我们绕大石转了一圈,见到此石确有洞门痕迹。但我想,新娘活到今天,也只有100多岁,不是没有可能的,天之涯100多岁者比比皆是。

  土龙湖!土龙湖!

  土龙湖。清莹幽雅,波光潋滟,见证着文门的变迁,映照着别具一格的山野风景。


  说不尽的文门村

  文门村今后的发展方向,当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道路。为此,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文门人规划了“五个一工程”,即:一园(建设文门村生态园);一村(发展文门庭院经济、建设文明生态村);一道(修复天涯古道);一区(开发土龙湖垂钓休闲度假区);一溪(扩大文门渠道使之成为迷人的小溪)。利用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优势,把文门建成我市乃至全国知名的文明生态旅游村。

  欢迎中外客商、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在现有的良好基础上,共同描绘21世纪田园牧歌式的崭新图画。

  推荐理由:曾是州官朝宦往返崖州的驿站和隐歇之处,历史遗迹随处可寻。

  出行指南:文门村在三亚天涯镇北5公里处。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