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南琼中县黎苗族民族风情
海南琼中县黎苗族民族风情
来源:     作者:吴耿    2009-03-09
  1、黎族织锦
  约在三千年前,海南岛的黎族同胞已开始织锦。宋代以前黎族妇女就会纺织布,她们织出的彩色床单锦布,特别是“崖州被”,远销中原。黎族的纺、织、染、绣四项工艺都有自己的特色,黎锦、黎单、桶裙、头巾、花带等,图案的特点是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富有装饰风格的百多种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的图案花纹,有的还嵌缀金丝银箔、云母片、羽毛、贝壳、穿珠、铜钱等,使织锦更显得光彩夺目。
  2、黎族打柴舞
  黎族民间传说,建茅屋时,竹竿不断从屋顶滑下,人们为避免打脚碰头刺脸,便不断地跳呀跃啊。这情形颇具趣味,就逐渐模仿和改进,便形成了“跳柴舞”。
  在有规律、有节奏的陆陆声里,跳柴者于圆木条分合的瞬间跳跃,动作不但要敏捷地进行退进,还要自然地做各种花样的舞蹈动作和表演,这叫“跳柴舞”。“跳柴舞”曾参加过中国第一届艺术节比赛并获得奖励。
  3、黎族的婚礼
  黎族人民的婚礼是多姿多彩、富有生活趣味的。每年春节前后是黎族青年的结婚佳期,他们的婚礼仪式是送娘、迎亲、吃喜酒、送亲。送娘时有“引路娘、陪娘”,另外有几十人的护引队伍,这些都是新娘村寨里的人,新娘由母亲陪送,步行到丈夫家,用雨伞或竹笠遮脸而行。
  送亲的队伍通常是傍晚到达男方村寨,村里的男女老少点着火把蜂拥到村口迎接,主持迎亲仪式的老人,点燃事先准备好的小柴堆,祈念幸福吉祥的贺词,并将一个鸡蛋抛过火堆打破,这时青年齐放粉枪和鞭炮,祝贺喜事临门,送亲的人都要跨过火堆。新娘进时,新郎的母亲亲自出来迎接,新郎的父亲迎接前来参加婚礼的亲友,贺喜的人有送猪羊、有送酒和红包的,有的送布料或槟榔。酒席中放有糯米甜酒,罐口插着十支吸酒的小竹管,还有几种菜色,在盛酒的土罐两旁放着两对用兽皮制成的藤凳,一对“正座”、一对“陪座”,除坐在土罐两旁的人用小竹管吸酒外,席间其他人都坐用碗盛来饮。新郎和新娘坐在“正座”上,两位亲家母坐有“陪席”上,大家快乐地饮喜酒,边饮边对歌,民间八音队不断地奏着婚礼曲,酒席充满欢乐。次日新郎在门口设送行酒席,每位送娘人要饮一碗酒。送娘回外家的队伍一般十多人,要带回去一担糯米饭团、一担酒、半头排猪肉或一只羊,出村时双方唱黎歌互相祝愿。最后由新郎的母亲和一群姐妹仔陪着新娘回家,在娘家摆设酒席招待亲朋好友。第三天新娘就回夫家与新郎共同劳动和生活。
  4、苗族的婚礼
  苗族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习俗都有变化,但古老的传统婚礼仪式则沿袭至今。
  苗族婚礼仪式分三天举行。
  第一天,新郎到新娘家举行婚礼。这天,新郎一早就穿好结婚礼服,一般内着白衬衫,表示内在纯洁无瑕,中着黑色的民族服装,外着长袍,由五名伴郎陪同出门上路。五名伴郎中一名是正陪郎,一名为对歌手,一名为挑夫,一名为护郎,一名为女陪郎(或称带郎)。上路后,不管路途远近,都得等太阳落山后方可到达新娘家的村口。天一黑,便鸣放粉枪或鞭炮,说明新郎已到村口。新娘家的长辈听到响声后,一般是在其家门口鸣枪回应,请新郎入寨,同时派一名代表到村口迎接。如果新娘家迟迟没有鸣枪回应,新郎绝不能入村寨,否则被视为无礼而遭受鄙视疏远。
  进村时,新郎和陪郎都要打开黑伞,在迎接人人引导下一同进入村寨,先在新娘方面定为接待新郎的主人家里用餐,而后才到新娘家。主人所做的菜肴无论好坏与多少,芭蕉心菜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因为“火烧芭蕉心不死”和“芭蕉一条心”的缘故,以示新郎新娘患难与共,白头偕老。
  用餐时,新娘方面的五名陪娘都到席间挑逗新郎或陪郎,如果陪娘来得早,则将菜中所有的鸡爪都藏起来,在给新郎夹菜时,出其不意的把鸡爪塞入新郎的口中,以示亲热和友谊。
  用餐后,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上,前往新娘家。到新娘家门口,新郎要站在屋外,举行酒礼。由陪郎把事先准备好的酒斟满三杯,第一杯敬给新娘父母;第二杯敬赴宴的父老乡亲,以示新郎如有什么过错,请多原谅;第三杯酒,则由一名乡亲父老送回新郎,意思是:你的请求我们已领会,不责怪你。行酒礼完毕,厅里所有的人都得退出,待新郎进屋后方可回来,其意为:不打扰新郎的到来。此时新娘不在自己家中,而在陪郎——对歌手的家中。
  新郎进屋后,陪郎又拿酒到对歌手家中请回新郎。新娘接此酒后,则回来同新郎一起拜堂。这次拜堂为非正式拜堂。拜堂时,新郎新娘都戴头巾。拜堂完毕,新郎脱掉头巾,新娘依旧披头巾进入洞房。待新郎斟一杯酒两人共饮后,方可揭去。饮完酒,新郎立即退出洞房,回到客厅同乡亲们举杯畅饮,待到新郎给在座的父老乡亲斟过三轮酒后,就由陪护郎陪同回到招待新郎的主人家去就寝。
  其实就寝还不是时候。这时,全村寨的姑娘都来挑逗新郎,挑逗形式不拘一格,可以用小抽条抽打,可以用手指掐,可以用鸡笼罩等等。然而,新郎被挑逗时,不准出声,也不准还手工躲闪,只能由护郎进行防护,如果违反,则被认为不近人情,与此同时,村中的男女青年,同陪郎一起对歌、逗乐,一直闹到深夜甚至拂晓方散,场面非常热闹。
  这夜,新郎如果入寝,不得挂蚊帐,通常是铺席于地和衣而卧。新娘则在洞房中入寝,但不许人有前去逗玩,否则会被视为侮辱之举。
  次日清晨早饮毕,新郎又来新娘家,同新娘举行第二次拜堂,这次拜堂才算正式拜堂。拜堂完毕,新郎立即回招待他的主人家,收拾行装,在陪郎的陪同下,鸣枪上路。新娘由家人背出家门口,与陪娘、陪郎一同到新郎家去举行婚礼。
  回新郎家中举行的婚礼仪式基本与新娘家的相同。但新娘这夜寝于洞房,新郎则同一陪郎就寝。
  第三天早上,新郎新娘举杯同家人和村中乡亲父老道别,上路回娘家。这一去,新郎新娘要在女家定居三至六年之久才回男家定居。
  5、传统佳节“三月三”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纪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的传统节日“三月三”。
传说,远古时候,洪水淹没人间,只剩下天妃和观音兄妹俩人,他们抱住葫芦随波漂泊到昌化江畔的燕窝岭下,被大树卡住才活下来。洪水退后,兄妹俩分头出去寻找亲人,约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到燕窝岭相会。他们走遍天涯海角,皆寻不见人影。年复一年,眼看两人快要衰老,为使黎人不致灭种,妹妹拿定主意,在脸上刺上花纹,使哥哥认不出自己。于是翌年三月三日,他俩就在燕窝岭下结为夫妻,生男育女,繁衍后代。从此,每年“三月三”,观音和天妃便带子孙们欢歌载舞,欣欢喜庆。后来,天妃和观音死在山洞里,化成观音石,黎族后人为纪念他俩,将石洞定为娘母洞,每逢三月三日,黎家男女老少,携粮带糖,从四面八方赶到娘母洞前,对歌、跳舞、射箭以纪念。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欢度“三月三”更加隆重。每年的这一天,黎族男女盛装打扮,成群结队赶往活动地点,以山峦对歌形式相邀自己的意中人,然后携手并肩双双散入丛林翠竹或小洞河边,互诉衷情,夜幕降落,情歌轻唱,对对情人沉醉在幸福之中。破晓,双方互赠定情信物,相约明年再会。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