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元宵节民俗集中在府城,府城元宵换花节在全国惟一,换花是由“换香”演变而来,对此不少人熟知。而与“换香”一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元宵节民俗到底知多少,本地年轻人和外来者对此大都摇头。今天记者在府城绣衣坊、马鞍街等地走访一些老人,了解到不少源自本土的元宵节民间风俗。
“公仔”游街艺人踩高跷
70岁的海南师范大学退休职工徐雪瑶说,“让我们这辈人难忘的,是元宵节那庞大的公仔戏队伍!”公仔戏游街队伍一般有20多人,以舞狮开路,后面还有俊男靓女骑马,艺人踩高跷表演和化了装的“情侣”,浩浩荡荡地走大街串小巷游演送“福”,惹得满街人山人海观看。舞狮采青的白天就有,整个公仔戏队伍游演却是从上灯时分开始,到晚上十一二点把街巷游完为止。
摘榕树叶一路剥吃花生
今年76岁的府城中学退休教师叶能杰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晚饭后到街上换香火,参加此项活动的大多是年轻人,未婚的找心动的人换“情”,已婚的找生了儿子的换“旺”,晚上回家总会发现衣服上被人有意或无意地烧几个洞。元宵节要换的东西多,都是跟吉利或表达美好心愿有关,很多人家都会就近采摘一点榕树叶放在家里,算是采“万年青”,表示“年年岁岁常青常乐”和健康长寿,而出游闹元宵者也几乎人人买花生,一路走一路剥着吃,一直吃到看完灯换好香回家,这也是取长生不老之意。
老人撞牌坊青年摸银行
马鞍街几位80多岁的老人回忆说,府城古城以古楼为中心之一,马鞍街和绣衣坊街是通往海口的路,也是当年城外最繁华的路。沿街居民开窗做生意,每到元宵家家挂花灯,两条街上各有一座约5米高的石牌坊,牌坊及其石柱也是元宵节最受老年人亲睐的吉祥物。居住在绣衣坊17号的冯先生说,牌坊在文革期间被毁,街上只残剩一小截柱子,它的模样在“琼台福地”有新修的复制品。从他记事起,街上老人多是用身子去靠,用背去磨牌坊过元宵,说是“祛病”,后来牌坊没了,老人还去找其他牢固的东西去靠,祈祷身体硬朗,有的甚至去如今的培龙市场旁“撞”残剩的城墙,“反正参加什么活动按个人意愿,青年男女大多是抢着去摸银行的门或牌子,表示新年要发大财!”
一些民俗走出现代生活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如今府城诸多元宵节民俗已淹没进历史烟尘之中,少有人提起和知晓,就像换香火被换花代替已永远成为过去一样。曾经的府城人按风俗习惯,大年三十必吃汤圆或吃火锅寓意家人团团圆圆,作为海南小年的元宵节的晚餐也是以汤圆(元宵)为主食表示“全家团圆”,如今这年节的食谱已是家家随意各有不同了。现在人们都是购花灯拿着走和玩,过去老街凡有能力的都是自制花灯以悬挂为主。
琼山区文联主席王钰涛说,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一些民俗必然逐渐被人淡忘或消失,一些适合现代文明生活需要的却会得以继承和创新,且日渐焕发光彩。 作者: 彭桐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