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改十一年 “夹心层”呼吁“二次房改”
房改十一年 “夹心层”呼吁“二次房改”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许甲猛    2009-11-02

房改十一年再现“房改”争论

  最近,社会上出现“二次房改”的呼声,引发人们对既买不起商品房、又难享受保障房的“夹心层”群体的关注。

  我国首次实行住房制度改革11年后,为何再现“房改”争论?“新华视点”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调查。

  “夹心层”受高房价折磨

  谈起房子,在北京某公职部门工作的李炘睿大倒苦水。这位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月薪四五千元,在别人眼中,他的生活应算轻松如意,殊不知小李为了买房几乎白了少年头。

  “北京市四环以内的期房均价已经过两万了,照这样算,我攒一年的钱只能买一两平方米。月薪是百儿八十地涨,而房价是三千五千地涨,收入永远追不上房价,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到政策的照顾呢?”

  李炘睿只是众多“住房夹心层”的一个缩影。这个群体正在普遍受到高房价的折磨。今年上半年以来,在实体经济尚未回暖的情况下,我国一线城市房价扶摇直上,其涨速、涨幅与经济基本面“脱钩”,远远超过了经济回暖的进程。9月份,深圳商品房每平方米成交均价已超过2万元,创下历史纪录,杭州、北京、上海等地房价也在近期达到或超过历史高点。

  随着房价过快上涨,“夹心层”购房负担越来越重,房地产市场购买力出现严重分化。

  针对房市的失衡现象,自去年下半年起,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刘慧勇、清华大学李稻葵以及住宅法专家李明等学者,各自提出了再次对住房制度进行改革的方案。由于是相对我国1998年首次实施住房制度改革而言,社会舆论称之为“二次房改”。

  “保障性住房”建设滞后

  记者调查发现,“二次房改”呼声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一方面肯定1998年政府推动“房改”的积极成果,同时又认为过去11年的“房改”存在过度市场化问题,特别是保障类住房供应严重不足,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提出“二次房改”的专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见:其一,政府应针对中低收入群体实行公共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并建立配套的土地供应制度和房屋建设制度。其二,单位应成为住房供应主体之一。由单位就近为职工提供住房,有利交通,可以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其三,通过调节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来解决普通家庭住房难题。政府应通过开征物业税、增值税、交易税等手段,遏制二级交易市场的投机行为。

  李稻葵等有关专家表示,1998年首次房改的成功之处在于启动了房地产市场,为我国成功抵御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发展基础。同时,房改也增加了大量社会财富,提高了居民住房水平。但问题依然不少,特别是有相当部分人既买不起过度涨价的商品房,又享受不到保障性住房。种种迹象表明,现有的房地产体系需要继续改革。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不少人对“二次房改”推行的时机和可行性表示怀疑。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表示,如果真的实行“二次房改”,如何保证公平将是一个巨大难题:一是享受房改的对象不容易界定,二是享受过上次房改的人可能再次享受。

  虽然“二次房改”要求难以实现,但其积极意义受到有关专家肯定。曾参与房地产政策制定的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仍处于“幼年”时期,1998年启动的房改仍需继续深化和完善,目前楼市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是国家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二次房改”的提出本身,折射部分公众认为有关部门仍应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调价格”和“强保障”两手抓

  在采访中,不少购房户认为,“住房夹心层”呼吁“二次房改”,表面是因为商品房价格增长过快,出现阶段性泡沫,但其实质是呼吁各级政府加快住房保障制度建设。

  全国人大常委会10月28日公布的权威报告显示,截至8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仅为23.6%。这一数字的背后凸显地方政府对住房保障政策执行不力。有关专家表示,政策再好,落实不到位也无济于事。

  近来公众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滞后的质疑,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近日在江苏省考察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时释放出强烈信号。他表示,在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政策体系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等住房建设方式,加快解决新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等“夹心层”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

  顾云昌表示,住房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不仅需要政府从市场与保障的角度入手进行改革,还需要运用系统思维,从完善土地供应体制、健全房屋交易和租赁市场、发展住房金融体系等方面多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夹心层”住房难问题。(记者韩冰储国强邓华宁)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