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非遗”成为旅游竞争的绝招
本报记者林莹史晓晖实习生杨丹丹孙学新文/记者刘孙谋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涵盖了美食、歌舞、戏曲绝活等9大类,如被入选第三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文昌鸡和海南粉就在其中。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环境下,从旅游的角度来说,这9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做任何旅游项目的灵魂所在。我们拿什么绝活去与别人竞争,只能依靠海南本身传承下来的文化。为此,有关专家对我省各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摸家底”。
今年10月中旬,在省文体厅的组织下,全省20名专家对我省各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摸家底”,11月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刚刚返抵海口的省群众艺术馆馆长邓景华说,调查工作基本收尾,紧张的统计工作已经展开。
保护进行时
一批批传习所相继建立
2005年、2008年海南省已先后有两批共21个项目进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崖州民歌、儋州调声、黎族打柴舞、黎族传统的纺染织绣技艺这些成功申遗的项目,近年来的保护现状有没有发生改观?
“有的。”邓景华思考了数秒后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他的阐述从举例开始,他认为这种改观应该体现在一批传习所相继建立、一批批民族技艺的培训班相继开班,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的获批、一些少数民族示范村的建立、一系列展馆设立和巡展的活动上。
他介绍,在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传承人名单中,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的羊拜亮老人,被确定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唯一传承人,今年石碌镇孔车村建起了黎族制陶技艺传习馆,至此,羊拜亮和黎族制陶有了自己的传习所,羊拜亮的孙子媳妇文阿芬已经完全掌握了制陶,而且县里把制陶作为职业中学技能课,传统技艺开启了和年青一代亲密接触的窗口
2007年,黎族妇女容亚美被中国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容亚美又被认定为政府拨款资助传承人,开始在多个培训班传授技艺。
黎族织锦传承人刘香兰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继承人,她带领村民办起了一家黎锦公司并有了黎锦传习所,十几个妇女靠织锦月收入都有近千元。
邓景华称,今年6月开始,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在海南7市县相继举行赢得好评。当前,调查工作结束后最重要的是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邓景华认为,在眼前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保护和抢救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合理的利用。而目前保护工作中,经费问题依然是一个制约的“瓶颈”,但以后也会慢慢得到改观。
“非遗”是特色旅游的灵魂
你拿什么绝活去竞争?
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健生认为,目前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环境下,必然会再度引起海南旅游的高潮,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涵盖了美食、歌舞、戏曲绝活等9大类。从旅游的角度来说,这9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做任何旅游项目的灵魂所在,而且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使其区别于任何旅游产品。真正把海南的旅游放在国际平台上,拿什么绝活去与别人竞争,只能依靠海南本身传承下来的文化。
把海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于旅游开发,如何开发才能让项目更具吸引力?对此,王健生建议:对“非遗”进行生活化、社会化改造和再现。
王健生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市民对其认可度不高的现状。在开发时,应着力进行生活化改造,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的表现在生活当中。“黎锦作为海南黎族民间的一种织锦,在生活化改造这一方面就是比较好的做法,现在的黎锦不再是跟以前一样把一块锦直接拿来出售,而是常常会加工成服饰、手提包这一类生活中市民用得着的成品,既美观又实用。”王健生说。
王健生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旅游时也需将其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而不只是简单体现某种文化中的某些项目,要打造文化的土壤,把文化的环境营造出来。“像外省的一些古城,云南的民俗村一类旅游项目,都是很好的做法,给游客身临其境的享受。我省一些标榜是原住民文化生态旅游区的旅游项目,应从打造文化环境入手,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跟原住民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从而避免被游客戏称为没有文化内涵的‘野人谷’。”王健生说。
(附: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9项)
崖州民歌、儋州调声、黎族打柴舞、临高人偶戏、昌江黎族制陶技艺、黎族传统的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钻木取火、黎族三月三节。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2项)
琼中黎族民歌、黎族竹木器乐、海南斋醮科仪音乐、琼剧、海南椰雕、晒盐技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黎族服饰、南海航道更路经;其余为扩展项目:崖州民歌、海南八音器乐、文昌公仔戏及三江公仔戏。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5项)
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临高人偶戏、黎族文身、黎族干栏建筑生态自然村、军坡节、黎族“三月三”节、儋州调声、黎族哈应语口传长篇创世史诗《吞德剖》、黎族树皮布、黎族吉贝精品——龙被、黎族著名民歌歌手王妚大民歌、黎族骨器制作、缬染工艺、昌江黎族原始手工制陶技艺、黎族钻木取火、黎族麻纺织工艺、黎族民间打柴舞、黎族民间舞蹈《咚铃伽》、文昌盅盘舞、崖州民歌、苗族招龙舞、舂米舞、定安琼剧、东坡笠、七彩雕画。
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9项)
民间文学(1项):琼侨歌谣;
民间音乐(8项):海南八音器乐、黎族民歌、黎族传统器乐、海南军歌、临高“哩哩美”渔歌、海南斋醮科仪音乐、儋州山歌、崖州民歌;
民间舞蹈(3项):黎族共同舞、海南苗族盘皇舞、黎族面具舞;
传统戏剧(2项):琼剧、海南公仔戏;
民间美术(3项):海南椰雕、龙塘雕刻艺术、澄迈民间炭画像;
传统手工技艺(3项):南海珍珠传统养殖技艺、海南洋浦盐田传统日晒制盐技艺、海南陵水黎族藤编技艺;
民俗(9项):黎族传统服饰、南海更路经、海南军坡节、黎族文身、黎族船型屋居住习俗、海南府城镇元宵换花节、黎族传统婚礼、黎族渡水腰舟、海南三亚回族婚礼。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31项)
一、民间文学(4项)黎族民间故事、海螺姑娘、临高渔谚、黎从六之歌。
二、传统音乐(3项)临高渔歌、黎族方言长调、疍家调。
三、传统舞蹈(3项)黎族老古舞、虎舞、麒麟舞。
四、传统戏剧(1项)海南斋戏。
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项)黎族传统游艺与体育竞技活动。
六、传统美术(1项)花瑰艺术。
七、传统技艺(14项)黎族絣染技艺、黎族双面绣技艺、黎族泥片贴筑制陶技艺、黎族独木器具制作技艺、海南苗族传统刺绣蜡染工艺、海南黄花梨木家具制作手工技艺、后安刀锻造手工技艺、椰胡制作技艺、黎族织锦纺染工具制作技艺、传统土法制糖工艺、黎族藤竹编技艺、文昌鸡养殖与烹调技艺、海南粉、陵水酸粉。
八、传统医药(2项)黎族传统接骨医药、黎族医药蛇伤疗法。
九、民俗(2项)海南渔民祭祀兄弟出海仪式、海南苗族传统三月三节。 (林莹整理)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