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海岸一路行来,是以逐渐清晰的面目呈现于世人眼前的。
从2007年海口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大海口“东优”发展战略,到2008年通过海口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的评审《海口市江东组团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东海岸国家级旅游区蓝图日渐清晰。
2009,连接海口市新埠岛与东海岸片区的“新东大桥”路桥工程正式启动。而东海岸“江东组团”重点规划的景观路主干道滨海东路也在不久前通过专家评审,即将动工。
从纯生态海岸到规划的国际滨海新城,东海岸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真正实现,需突破诸多交通和配套障碍。眼下,海口新东大桥开工即将启动,东海岸区域牛市时代正式来临……
无桥不海口:桥修到那儿,海口城市就扩张到那儿。
海口的城市发展史,就是一座座桥梁兴起的历史;每一座桥梁,都给海口带来了新的区域拓展和新的价值准入机会。
■1984年,横跨南渡江两岸的南渡江大桥建成,其东接美兰机场,贯通琼北东西部地区,直接推动了海口航空港片区的区域开发进程。
■2003年,琼州大桥通车,进一步拉动了“一带两岸三区”的江东新区建设。
■2003年,世纪大桥建成通车,其连接海甸岛和龙昆北路,将至海口中心商务区区域时间大大缩短,直接推动海淀外环高端地产的发展。
■2006年,海瑞大桥建成通车,其东接江东新区、桂林洋开发区、美兰国际机场及海文高速,西连接琼山老城区、西线高速路等,对发展海口市经济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继上述海口四座大桥之后的新东大桥正式启动后,这又将带来海口东海岸区域的怎么一番景象?

海口向东看:世界的东海岸,129平方公里国际滨海新城 整个海口东海岸“江东组团”依托得天独厚的滨海生态资源优势,及零工业污染的生态文化城市定位,规划为国际一流的滨海城市居住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划总面积129.3平方公里,是大海口“东优”战略的核心发展区域。
区域按“两带一区五片”结构进行功能布局:“两带”指依托北面20公里海岸带,规划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利用14公里滨江带,开发沿江居住区。“一区”指桂林洋科教及产业园区。“五片”指规划范围内的五个建设片区,即以发展星级度假酒店和居住为主的东营滨海片区;以发展旅游度假为主的红树林片区;以发展居住和办公为主的沿江生活片区;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风情小镇为主的桂林洋工业片区;以发展高等教育产业为主的高教片区。
其中,东营滨海片区在北部沿海布置五星级酒店,在沿海中心位置规划一大型观海广场,在观海广场北部轴线的海面上规划一海上观光塔;沿五星级酒店外围以南用地规划为一类居住,沿一类居住南部外围布置二类居住;在东营河入海口处规划一游艇码头;在西面湿地处规划一体育休闲绿地和一处国家级渔港;同时在琼山大道中心位置配套商业、医院、学校等设施。
海口新东大桥:打通“东优”发展的“任督二脉” 2009年11月,连接海口市新埠岛与东海岸东营滨海片区的“新东大桥”路桥工程正式启动。新东大桥全长908m,桥宽30.5米,按双向六车道设计。
新东大桥路桥工程的启动,将与琼州大桥、海瑞大桥形成“三桥并立”格局,使整个东海岸板块与海口中心组团实现北部、中部、南部的紧密连接,意味着东海岸与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动脉,在原有的琼州大桥基础上,呈现双线并行、“任督二脉”的格局,距传统城市中心区将“更近一步”。
特别是位于东营滨海片区,数千亩规模的东海岸中央别墅区(CVD),包括鲁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