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莺歌海盐场
这些堆放好的粗盐并非全是银白色的。
来到莺歌海盐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垠的盐海。渠道纵横井然有序,片片盐田银光闪闪,水泵房池星罗棋布。座座盐山,此起彼伏。远远望去,几位工人正在一幅银色的世界里忙碌。
莺歌海盐场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西南部的海滨,是海南岛最大的海盐场,在华南地区也首屈一指。从西线高速路黄流路口下,转海榆西线大约两公里就可以到盐场大门。西环铁路在黄流设有站点,离这里约两公里,目前还未开通客运。
莺歌海盐场建于1958年,总面积3793公顷,年生产能力25万吨,最高年产30万吨。主要产品有粗盐、日晒细盐、日晒优质盐、粉洗精盐等。盐场建在海山之间,尖峰岭的连绵群山挡住了来自北方的风雨,使这里长年烈日当空,持续地向地面喷洒光热。大量蒸发水分,加之这里的海水含盐度高,造就了此地得天独厚的海盐生产条件。
《莺歌海盐场志》记载:日军侵华前就想着手开发莺歌海盐业。1941年,三井洋行董事长滕枝得一曾率日本海军特务部台湾专卖局技师山田贡,来实地考察,编制了盐场的开发计划。1942年开始,日本海军特务部主持,会同盐业会社,在这里开展大规模的勘探,计划建设年产34万吨—41万吨的盐场,并抓来劳工施工修建。由于抗日武装力量的打击,工程进展缓慢。到日本投降时,3年时间里只打通了一条小纳潮沟。
国民党统治时期,财政部部长宋子文也曾成立莺歌海盐场筹建组织,并曾向海外集资建盐场。但派到海南的工程技术人员未进行实地勘测,仅根据日本人的一些零星资料闭门造车,方案根本没法实施,更由于政局动荡,计划终成泡影。
直到1955年,新中国的技术工作人员进入,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全面勘探,并于1958年动工修建当时我国南方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盐场—————莺歌海盐场。
在盐场,游人可以参观富有情趣的制盐工序,涨潮时,海水从纳潮口闸流入储水湖,通过扬水站,再流过初、中、高级蒸发池,海水浓度便逐级升高,成了人们平常讲的卤水。卤水进入结晶区,就在那里饱和结晶。每天下午一辆辆收盐机忙着收盐,机后铲起一道道雪白的盐花,机前的旋转刀片,迅速地把盐捣碎,盐粒通过自动传送带进到机仓里,运到池畔,堆成一座座连绵不绝的小盐山。这些优质盐,通过场区十多股火车道源源不绝地运往岛内外。(王凯)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