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道
山水之道
横空出世的文笔峰位于琼岛东北部定安平原,形像笔架。
据史书记载,大约1200年前,文笔峰还是一座人迹罕至的小峰峦。唐朝末期,咸通五年(864年)唐兵进攻黎母山,李将军率兵从琼山府城出发,途经这座无名小山峰,发现该山气势非凡,登峰极目,感叹不已,于是上奏懿宗皇帝钦定,命名李家岭,并以李家岭为中心,横直三十里划为行政区域李家都,据为皇家宝地,载入史册。未建县先建都,无人迹先行政,奇迹般的宝地传闻为世人所垂涎。后来,与李唐王朝分庭抗礼的南汉国民众捷足先登,移民到李家岭,以国为名建立南汉村;远在福建的闽国也争先恐后,移居此地,以年号为名建立永隆市(今居丁下市);早先入琼的汉人,亦纷纷流入李家岭。短短几十年时间,李家岭即兴旺起来。从此,这座出世不凡的独秀山峰,成为钦身治世的宝地,每每接受新知事的朝拜,造福人间。
文笔峰从山腰至山顶主要由玄武岩和片理岩组成,山上植被茂盛,山顶常有云雾缭绕。峰顶奇石密布,登上峰顶环视四周,全无障目,百里奇观尽收眼底。鸟瞰大地,溪涧绵延,农家烟雾缭绕,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让人心旷神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文笔峰留下一处处富有神奇色彩的景点:“天池”、“仙娘子房”、“酒杯”云洞和“石酒桌”、“通天洞”,金银缸、“通海洞”和“望天桥”。
文笔峰的地质表层迹象也十分奇特。位于它东西两侧的乌盖、金鸡两岭,都是连片覆盖地喷出玄武岩;南北对向的龙门、旧州两岭,也是火山岩,而地处四岭正中的文笔峰却不是火山岩,其岩层上粗下细,沉积层纹理十分清晰,具有明显的水成岩特征,特别是显露在峰顶、被当地人称为“芋仔饭”的岩石,更是令人寻趣不尽。
这些石头,像“芋仔饭”一样,由各种色泽不同的小蛋石和细沙混凝而成,坚固异常,没有纹理,无法直切,强力敲碎,蛋石就会掉出来,这些蛋石与河流中长期被水冲刷、磨掉棱角的蛋石一模一样。据此,有人认为,文笔峰是从地下河中冒出来的,与珠穆朗玛峰一样,越冒越高。
人文之道
李家岭被神化后,名声大振。据史料记载,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两广总督按察司副使陈英视察定安,得知李家岭的神奇后,便亲自率领群僚,征募民力,修尖峰顶,改李家岭为文笔峰,大兴文风以振文运,并将岭南的李家村改名文头岭,岭北的石根塘亦改称文锦堂。从此,定安的斯文风气果真一发而不可收。文笔峰下的荒烟古道、阡陌小径相继走出王弘诲、张岳崧、张钟彦、王映斗、王器成等一批盛名绰绰的才子,贡生、举人、进士竟多达数百人,定安出现亘古未见的“瑞兆题名欣叠叠,人才蔚起绍前徽”的辉煌景象,并因此盛誉琼州。
海瑞、王弘诲的出生以及事业上的成功,被人们传为文笔峰的荫庇。从此以后,文笔峰成为定安文化的象征。每到定安的文人墨客,无不登峰领略奇观妙景,挥毫写颂篇。许多举人进士贡监生员,都将自己的成功托附于文笔峰,不少人竟以峰名为别名,以期藉励。同样,先辈的成功,又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子。明末清初,定安出现了求学读书的热潮,仅以清朝论,全岛有178人中举,定安就占31人,中进士的30人中,定安也有8人,还出现了一甲进士及第张岳崧探花郎,按比例算人数论拔尖,定安均居全岛第一位。明清两代,国史公认的“海南四大名人”丘浚、海瑞、王弘诲、张岳崧,除丘浚外,其余三人均出生于定安。明嘉庆帝欣闻偏隅之乡,竟如此文光翰气,特赐匾赞誉“何地无才”。
曾经的皇家封地,昔日的文豪之岭,因白玉蟾而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结缘,并在定安民间,留下一个妇孺皆知的美丽传说。
北宋时,琼山县五原乡有位姓葛的神童,12岁起修炼洞玄雷法,法号白玉蟾,是个“蓬头跛足、服气餐霞”的怪人,他“非道非释亦非儒,读尽人间未读之书;非凡非圣亦非士,识破世上未破之事”,他朝思暮想离开肮脏的世界,寻求清静的天堂仙境。
他慕名来到李家岭,登上峰顶,有似超凡脱俗:身置云层,面朝天门,耳闻天鼓,目极千里,脚踏彩霞,手招群星,不是仙境胜似仙境。他舒了一口气,望着插入云天的一块上大下小、蛇蛤未到人畜不近的平顶峭岩,宛如天梯第一阶,于是运足气功神力,踏陷垫石,飞跃天梯台阶,朝叩天门,大笑三声,便登天成仙去了。现存山顶偏西有一洞口,俗称“石门”,仅容一人从此穿过。最大一石,危居其巅,周围数丈,高丈六七,其垫石上一双尺余长的脚印清晰可见,传说就是白玉蟾留下来的。
养生之道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曾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重要地位。由于长生不死的信仰是道教义理的核心和道教人士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对于生命的保护,延长甚至永生,就成了道教最为关注和探索最多的课题,所以道教的一切宗教活动因而也大多都是围绕养生保健,修道成仙而展开的。在文笔峰张监院的眼中,“文笔峰玉蟾宫可以说是天下第一宫,当然不是单单的因为他的建筑面积大,因为这里有‘沧海桑田第一见证’;也是‘道教宗师文笔第一’的白玉蟾祖师修道之所,还是认识生命真谛的‘南宗丹道第一阶梯’。”
文笔峰玉蟾宫是道教南宗主道场,而南宗文化就是以修炼内丹为主,也就是养生之道。年岁近百玉蟾宫方丈张道长认为,养生原则可以概括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要健康长寿,就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顺应自然的调理最智慧!”人身上的肝胆肺腑,各种经络,都有其最活跃的时间与规律。无非就是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中国古人最朴素的方式去做。只要顺应这个物序,吃什么补药都不如食补最健康;做多少护肤美容,都不如睡足觉最踏实。“总之道教养生最基本的也是在追求和谐,养生追求的是自身身体的和谐,是自身身体阴阳二气的和谐,是自身气血的和谐。”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道家无论是在养生还是立世善用“减法”和“除法”的这一推崇,在深受其影响的定安人民身上可见一斑。定安人具有从不排外、和谐包容的性格,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给外地人的第一感觉往往都是随和,他们总是含蓄地微笑着接纳来自异乡的朋友。在生活中,他们擅长“减法”和“除法”,举重若轻,大事化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得到一种淡定的境界。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