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年前直到正月十五过后,琼北地区贴对联、放炮、绑戏、行袍、送灯、换花、偷青等各种祈愿的方式轮番上阵,好戏连台。
文海南日报记者 谢向荣
4日,立春这天,海口琼山区十字路镇道斌村的吴光品,将自己收集的荔枝木与甘蔗皮绑成一捆一捆,“府城人有过年烧荔枝木围炉的习惯,甘蔗皮是引火的,有步步高升的意思,荔枝木的旺火希望来年红红火火啊。”老吴说,现在烧柴的习惯已渐渐消失,这些东西也只有一些老城区居民会买,从原来的二十多个摊到现在一两家,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热潮正在将这一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年俗慢慢湮没。
“为什么现在的许多城市居民到酒店里去吃年夜饭,环境好菜式多样,但仍然感受不到年味?我们传承延续了千百年、带着农耕文化色彩、崇尚自然、与天地更加接近及融合的古老年俗,其让人怀念的韵味又在哪里呢?”2月5日,研究海南乡土文化多年的蒙乐生认为,琼北地区“做年”的许多内容里灌注着传统的感恩、孝悌之道,融入了人们对天地尊重与敬畏,包含着数代人的生活智慧,也是人们释放情感,增进交流的一种方式,体现着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的交叉……
做年中渗透着感恩文化
“回屋做年不?”腊月一到,这句话似乎是许多海南本地人的流行语。熟知海南话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的“屋”指那有着祖屋的农村老家。
海南为何叫“做年”?81岁的河南大学政治系退休教授陈忠雄是自小在府城长大的海南人,他认为“做年”这一说法,与琼北一带的口头语表达有关系,用“做”字更加能体现程序的繁多及隆重,是按人的意志及愿望做出来的,往往还包含有一些祭祀活动,比如“做清明”、“做斋”、“做雪”(雪是海南话中人们对一些农历节庆的统称)、“做亲家”(摆喜酒的意思)。
海南俗语里有“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八月十五,乡下人就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了,阉公鸡、填肥鸭、备做年钱。而一过阴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从腊月二十三的“送灶公”开始,琼北地区的“做年”风俗就一项项地准备着,连接不断:采屋、置年货、做年糕、贴对联……
“祖公屋”是琼北地区农村中的一大特色,屋里往往摆放着香炉、八仙桌等,每逢春节大年初一天未亮时,同一祖公但早已分成多家的各家各户,都会在祖公屋的八仙桌上摆上背上夹着整块完整鸡血、头高昂着、双脚呈跪拜姿式的肥鸡,一块半肥瘦、切成长条的五花肉,一整条鱼,还有3碗饭,3杯茶或5杯酒,户数多的家族有时八仙桌上排得满满当当的,而在这里祭拜先公先祖的子孙们也须按辈份排着。
蒙乐生认为,对先祖始终怀有崇敬及感恩之情、对日月天地的崇拜始终怀有敬畏之心,是儒学强调的“报本返始”“尊祖敬宗”思想,而在这一传统的“做年”方式中,得到了切实的体现。
做年时享受的美食文化
“二八九没有磨盘闲,三十没刀砧闲”这句海南俗语生动地体现了过年前两天的繁忙景象。而在许多琼北人的记忆里,年,总是与许多特定的美食牵在了一起,甜的有糯米磨粉而蒸制成的甜、筐,还有炸的京果、糖供(米花糖)、类似领带的“领带花”、炸饺子、煎堆等,这些都统称为“海南的年糕”,不管是过年时接待亲戚朋友、还是祭祀时,这些美食都是主角。
除夕夜,当所有的祭祀都结束后开始“围炉”,全家人围着一个火炉,火炉上架着一个锅,家人就围在旁边吃饭。鸡肉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当地的名吃———乳羊。“围炉旁边,有木炭烧火的滋滋火声,汤锅里煮出的香味,美酒的醇厚,伴着孩子们放鞭炮的嬉笑声,这一顿围炉饭总是要吃上几个小时。”陈忠雄说直到现在,儿时过年时印象最深的仍然是除夕晚上围炉这一幕。
而大年初一早上无疑是主妇们最“闲”的时候,这一天,不用干农活、不动刀砧、不用扫地……往往吃过早餐人们就开始到附近“轮村”(到附近的邻居家闲聊),这天午饭的用料在前晚已准备好洗干净了,就是“斋菜”,虽然是斋菜,但也不简单,有粉丝、甜菜、木耳、芹菜、豆腐干等等上十种用料,而每一家做的味道又各不相同,海口人多做成“斋菜煲”,文昌人多是炒,而定安一带则多是用斋菜熬汤。
“这既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蒙乐生说,在除夕晚的大鱼大肉之后,肠胃负担往往加重,而这时吃斋清理肠胃,是最好的放松调理的养生办法。
大年初三,定安人吴先生一家总要做“菜包饭”,菜包饭是把肉、菜、饭混在一起,用菜叶包着用手捧着吃,这种吃法在定安县定城及邻近村庄老百姓中十分流行。
清末拔贡生莫家桐在《定安乡土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正月初三祭赤口吃菜包饭。”可见定城人吃菜包饭的习俗至少已有百年历史。旧时的定城人正月初三赤口日不串门不拜年,全家团聚吃菜包饭,有“齐心协力,拢住家财不流失”之寓意。
做年里祈愿来年更美好
春节,欢天喜地、满怀期待地祈愿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更可激发人们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从年前开始直到十五过后,琼北地区贴对联、放炮、绑戏、行袍、送灯、换花、偷青等各种祈愿的方式轮番上阵,好戏连台。
贴对联、贴利是钱是琼北人春节时必做的事情。“二十八糊对”时,往往家中的门上、柜子上、床上都会贴上各种各样的春联,门上、祖案上、床上都要挂上成串带着绿叶的桔子。“利是钱”是一种用红纸做的满是圆洞的纸,春节家家户户的大门框上都贴着四张随风飘扬的“利是钱”,甚至在水缸、炉、灶和犁、耙等农具上,都贴上了“利是钱”。
“放万三三炮车“是琼北地区过年时放鞭炮的俗语。“万三三”是指鞭炮的响数,在海南话中是指“多多”或是“很多”的意思,正月初一零时到来之际,人们总争先恐后地燃放爆竹,释放情感;去亲戚朋友家拜年,总要买上个大大的“万三三炮车”去噼哩叭啦地响上一番,火花烟雾、震耳响声、满地堆着的红纸,年味十足。
在海口大致坡及附近的文昌一些村庄,过年盛行“琼剧盛宴”,“绑戏”成为当地农民迎春贺喜的习俗。经济条件好的村庄会早早地请来琼剧戏班,定好剧目,呼朋唤友,前来看“人戏”;还有些不想花太多钱的村庄,“绑“的是“公仔戏”(木偶戏),有时会连演上几个晚上,让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享受娱乐生活。
除夕夜到大年初三,大多琼北农村的家里彻夜灯火通明,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
海口人从初六开始“行袍”,这是海南方言的说法,实际上是“迎神赛会”,相当于北方的庙会。就是把本村庙宇里的菩萨或神灵请下神案,抬着到村里的各家各户去放灯、驱邪。然后摆上宴席做“公期“,宴请亲戚朋友。
十五元宵节,海南人称为“年仔”,各家“以糯粉搓丸,小者煮浸糖米,大者裹以蔗糖,名元宵丸”,亲邻间互相赠送。元宵前后,各地都会举行观灯活动,在古城府城,则要举行从“换香节”演变来的“换花节”。
天青青,月明明,玉兔引路去偷青。偷了青葱人聪明,偷了生菜招财灵。偷了芹菜不糊涂,偷了葫芦办事清。 ———清《琼山县志》载元宵偷青歌谣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