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甸溪北岸百年来沉淀历史文化的建筑有很多,它们因特殊的文化价值而被人们所称道。
当面临城中村改造的拆迁大潮时,是让市场洪流滚滚碾过,遗存变成高楼大厦,还是依旧不去过问,眼看这些“历史的缩影”飘摇于风雨之中,成为留给城市管理者的一道难题。
在历经几番思索与一年多的实践之后,海甸溪北岸拆迁终于走出了拆与留的绝对对立,让这些具有文化价值的遗存再次融入时代当中去,形成了真正的保护之道。
海甸溪北岸部分庙宇被确定原地保留。 本报记者 黄一冰 摄
古树、古庙见证着这里过去几百年的历史。 本报记者 黄一冰 摄
【渔】
老陈小心地把船靠在岸边,爱人赶紧接过他从船上递过来的一箩筐鱼,挑起来就走向新埠桥头自发形成的海鲜市场。只要出海的下午,老陈和爱人都会这样配合,抓紧时间使送到市场的鱼更新鲜,以便卖个好价。
“现在的鱼越来越不好抓,有时连油钱都换不回来。”船实在太小,老陈很快就冲洗完甲板。他拿出自制的水烟筒,坐在船头,吧-啦-吧-啦地抽起来。
抽完烟,老陈跳下渔船,带着水烟筒走向一栋崭新的建筑,这栋建筑是元旦才刚刚建成的关圣庙,它是全村人聚会休闲的地方。从10多岁随父辈出海那天开始,老陈就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出海回来后先到庙里坐坐,一方面感谢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回来,另一方面和村民聊聊天,了解这些天周围发生的事情。
老关圣庙原来并不在这里,大概距离有一两百米,那里才是他们过岗村的中心。现在整个村都拆了,也没有了所谓的中心。反正庙建在哪里,村民就会到哪里。
从美兰区启动海甸溪北岸改造以来,庙里的话题变了,以前说的都是谁家的女儿嫁了,谁家又和谁家吵架了这些鸡毛蒜皮的事。而现在,大家开口闭口都是拆迁的事,讲安置房盖到了几层,卫生间有多大等等。
老陈最关心的并不是安置房。他说,只要有个地方住就行了,以前的老房子也没有多大。他每天都会打听渔船港口和渔家乐的进展,只要听到有一丝新的进展,老陈都会立即点一筒烟,高兴好一阵子。
老陈打了一辈子的鱼,除了打鱼他也不知道做什么。但最近,他有了新的谋划:等渔家乐建好后,他每天打回来的鱼就不用爱人挑到对岸去卖了,在自己的渔家乐里做给客人吃,这样才新鲜。如果客人感兴趣,老陈还可以带客人参观他的渔船,条件允许,老陈甚至准备带一些客人和他一起出海打鱼。
“这叫吃喝玩乐一条龙。”老陈掩饰不住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老陈并不知道,美兰区旧城改造指挥部的人每天都在为这些事忙活。区委副书记、区旧城改造指挥部指挥长符革心里明白,拆迁一片旧城容易,旧房一拆,安置房一盖就完事。但最难的是怎样让老百姓在改造中受益,传承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海甸溪北岸改造涉及的群众有农民、渔民,还有下岗职工。符革说,最难处理的就是渔民,农民早就不种地了,各自有各自的经济来源,而渔民一直都是打鱼为生,不打鱼就没有经济来源,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为此,美兰区委、区政府把旧城改造与旅游化改造结合起来,在保障他们传统捕鱼生活的同时,延伸他们的产业链,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让渔民在海中能赚钱,上岸也会有收入。
【庙】
春节,椰城的气温下降不少,傍晚比过去提前到来。和平桥头的郭公庙前,人却越聚越多,一庙村的男男女女都聚集在这里,打球的打球、聊天的聊天。庙内,村里的老人在玩着牌,时而争得面红耳赤,时而又喜笑颜开,旁边围观的人比打牌的人还多。
村里的房子拆了,大家都临时搬到四面八方居住,但不管住多远,村民每天到村庙里聚会的习惯却没有变。因为,这里有他们的“根”。
庙,是老海甸溪人的精神家园,一庙、二庙……村庄的得名也是因为它。但与许多海南的村庄不同的是,海甸溪边庙宇不仅供奉着各种传说神灵、英雄人物,庙宇内的木质雕刻、石碑、古老木门等都刻写着海甸溪人的生活方式、曾经的期盼、往日的历史……
一庙村主任韩才发告诉记者,郭公庙也称文武庙,是一庙村最大的一座庙宇,始建时间已不可考证,但庙内石碑文字记载,清嘉庆四年(1800年)曾重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复修,可见该庙年代已在200多年以上。每年农历二月时,一庙村的村民们都会杀鸡煮饭,送到庙里来供奉,并把庙里供奉的“公”请回家,然后约上亲戚朋友聚会。
在海甸溪,庙是一种文化,是村民的精神寄托。为此,对这一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最难的就是庙。一庙村的村民告诉记者,庙就代表村,不管村子有没有了,只要庙在村就在。
谈到拆迁,庙成了居民最放心不下的事情之一。有的居民希望能就地安置,庙也能就地保存,这样就可以延续以往的生活方式了。有的居民表示,如果安置在别处,也希望把庙留下,至少回来时可以再看看。
据介绍,一开始,庙并不在保留之列。后来经过市、区旧城改造指挥部的反复协调,才终于把一些历史悠久的庙宇保留了下来。“海甸溪北岸改造最成功的不是拆了多少房子,盖了多少高楼。真正成功的经验是把一些庙宇保留了下来。”一些领导和专家在现场看了给出这样的话语。
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就曾说过,海甸溪边的古庙保存得较好,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一下毁掉很可惜,改造时应把人文多考虑进去,文化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一样重要。
保留庙宇还面临着与开发商的博弈,每个开发商都希望拿到的是一块干净没有任何建筑的空地,一个古庙坐落在一群现代建筑中,开发商都希望能彻底拆除。
美兰区旧改指挥部不断地与这些利益相关者争辩,最大限度地尊重百姓风俗习惯,不割断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旧城改造不仅仅改变百姓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凝聚百姓,提升城市的品位。”美兰区的各级干部已经形成一种共识,旧改不终止传统文化,不隔断历史。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海甸溪北岸部分庙宇被确定原地保留,另一部分庙宇将拆除后异地重建。美兰区旧改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方树青介绍,他们准备在关康庙一带建庙宇主题公园,将一些拆除的庙宇移到此处重建,形成规模效应,提升此地的旅游价值。
村不在了,但庙还在,村民的根就不会忘。
【树】
拆迁后的废墟上,星星点点保留着一些古树,这在海甸溪北岸的拆迁工地上,也算一道独特的奇观。树上安窝的小鸟并未因为熟悉的邻里离开而放弃这个“家”,就像村民的房子拆了不放弃庙一样。
在新安村关康庙前,两棵参天的枇杷古树依然矗立在海甸溪畔,它们栽于清乾隆年间,距今有260多年的历史。在郭公庙前,四棵100多年的榄杏树仍然枝繁叶茂,60多岁的符大爷对这几棵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树上树下都是自己小时候玩耍的场所,几十年过去了,自己已经老去,但树却依然葱绿。
美兰区旧城改造指挥部的本子上,海甸溪北岸的每一棵树都有一个档案,多少年,什么树,如何处理,都一一记录在案。符革说,这里很多树都是上百年的历史,有着很高的价值。改造中,它们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今后的规划中,也会把这些树考虑进去。
村民对树的情感犹如对村庙的感情。在过岗村,村民在搬迁关圣庙的同时,把原庙前的两棵古树全部移了过来,种在新庙左侧。搬迁过程中,为了不伤及古树,村民仔细研究搬迁方案,对树根、树干都进行了很好的保护。村民吴国猛说,树和庙本来就是一体,庙搬了,树也会跟着移。
溪边的古树见证着这里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它还将和海甸溪的溪水一道,见证这里未来一点一滴的变迁。(记者王绍兵)
相关链接
海甸溪部分保留或移建的庙宇
一庙村的一庙为郭公庙,又称文武庙,始建时间已不可考证,但庙内石碑文字记载,清嘉庆四年(1800年)曾重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复修,1936年再修。现存庙宇是村民1997年重新修建的。
新安村的关康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建。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先后多次修缮,历经200多年。关康庙供关云长及康王。(康保裔在抵抗辽兵牺牲后被封为“威济善利孚应英烈王”,后人尊称为康王,其忠心报国的英雄气概为后人所敬仰。)
过港村的关圣庙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间,于光绪七年和宣统年间先后重修。1995年再次重建,使其旧貌变新颜。在本次海甸溪北岸改造拆迁中,关圣庙移到关康庙旁重建,已于2010年元旦落成。
仁心寺始建于宋朝嘉熙年间(1240年),“慈公”上人鉴于海甸岛的独特地理位置,将位于海甸河北岸(今海甸一西路半岛酒店附近)的“妈祖庙”与“鲁班庙”原址空地上建起“大雄宝殿”和“如来殿”,供奉如来佛祖,改称为“仁心寺”。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