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海黎乡纯美昌江:情醉昌江
山海黎乡纯美昌江:情醉昌江
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作者:陈曼莉    2010-03-25

  

  身着黎族服饰的王下妇女。

  

  王下乡洪水村保存完好的黎族金色茅屋。

  

  

  

  黎家妇女在屋前筛米。

  

  王下静谧绝美的田园风光。

  

  一位小女孩在茅屋前砍椰子。

  王下,堪称一部蕴含着民族学、人类文化学的黎族风情长卷,

  在偶然进入德国人类学者史图博的视野后,

  王下成为一个富有意味的中国符号,

  从此进入世界人类文化学的词典。

  文本报记者蔡 葩 王勇 特约记者曾高文

  图本报记者苏晓杰 宋国强摄

  山海黎乡纯美昌江特别报道④

  昌江王下,一部蕴含着民族学、人类文化学的黎族风情长卷,早在她芳容未露的1931年,她便以独特的热带风光和鲜活的民族风情,偶然进入德国人类学者史图博的研究视野。当时,史图博是横穿霸王岭,准备进入乐东境内时发现王下的别样风情的。第二年,史图博第二次前往海南进行调查,先后达数月之久。王下乡茅草屋前微笑的黎族女子,大树下木讷拘谨的男人,史图博将观察所得的黎族民俗文化,变成了图文并茂的《海南岛民族志》(德文版)的重要章节。

  在史图博的叙述里,这些黎族女子,身穿短筒裙,裙子只长到膝盖,三块织有花纹图案的布料就可织成一条漂亮的筒裙,这筒裙是用屋旁的木棉和野生麻纤维自染、自纺、自织而成。黎家女盛装时戴的耳环、手镯和颈圈,在他的镜头底下熠熠生辉,那些用简单的铁线环串着蓝色与白色的珠子,也现出令人玩味的风采……史图博怀着发现新大陆的欣喜,拍下了众多黎族男女的服饰,最早记录了王下黎族同胞的生活场景和丰富表情。王下,一个富有意味的中国符号从此进入世界人类文化学的词典,而史图博镜头对准的王下洪水村,自然成为日后人们研究和踏访的目标。


  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王下乡是昌江深藏在霸王岭怀抱中的清纯少女。探访王下,是对人的意志和体力的一种考验。一座座崇山峻岭,壁立拔峰,层峦叠蟑,茂密的热带雨林草木葱茏,大莽林扑朔迷离。一路上的颠簸,如有进入川藏公路之险。山中民歌唱道:“入山只见藤缠树,出山又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这是由热带山地雨林、沟谷雨林、半落叶季雨林、常绿季雨林等构成的天然植物景观带。王下风光的旖旎多姿,尽在其中。

  通往王下的汽车沿着山道盘旋而上,窗外近处是峭壁,远处是翠山。山顶的风景和山中大不一样。开阔的视野和清新的空气,让人很容易想亮起嗓门呼喊和歌唱。站在山顶回望叠嶂的群山,你会感叹来路的遥远,远处的湖泊和河流被镶嵌在天边,被阳光染得多彩绚丽。

  当你还沉浸在兴奋中时,转过山角,眼前再次豁然开朗。一块平坦的土地上,分布着几排房屋,房前是一条小溪,溪水两侧是一畦畦的良田,农夫在田中往来种作。这就是传说中美丽的王下。这让人不由地想起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王下乡人口不多,副乡长李武能清楚地说出全乡的总人口,当年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这个占了昌江四分之一面积的乡镇,地广人稀,4个村委会13个村寨分布在群山中。

  和其他的乡镇不同,王下乡没有餐馆,来这里吃饭,必须提前到农家预约。听说我们第二天要来,他们已早早杀鸡宰猪,设酒摆宴。农家人很热情,所有的来客都是最尊贵的客人,他们拿出自己酿制的山兰米酒,与客人豪饮,直到大醉而归。

  到王下可别错过了听黎歌。所谓没有酒就没有歌,说的就是王下黎族同胞与生俱来的真性情。那一天,黎族民间歌手谭玉龙三杯入肚之后,在我们的热情相邀下,大方地亮起嗓子,唱起了黎族民歌。“昌化江咧长又长啰,山青青咧水蓝蓝啰。山泉酿出香甜酒咧,山兰米酒善达达啰……”已经中年的谭玉龙,嗓音依然清亮,中气十足,喝过酒的兴奋让她的歌一首又一首地轮番上阵。有趣的是,她擅唱《青藏高原》,毫不逊色于李娜的高音区,在霸王岭上久久回荡,让我们惊讶于她音域的宽广和厚重的同时,也感叹这纯净的山水对她性灵的深情浸润。一个不加掩饰的人,一种原生态的歌唱,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

  洪水村坚守的原生风貌

  好客的李武随后带我们到洪水村参观最纯正的黎族生活场景,而这美丽景观遮蔽下的洪水村,则是史图博为之惊叹的黎族村落。经历了现代化文明的冲击和影响后,洪水村在远古的凝望中坚守着那一份难得的原生风貌。

  汽车一路艰险前行,在一处高坡上,谷底惊现一群金色茅屋:群山包围中有一块稍大的平地,一条小溪从上面流过,洪水村村民房屋沿溪水而建,由于平地实在太小,很多村民的房屋只能建在斜坡上。而这里所谓的房屋,就是至今保持完好的金色茅草房,70多年曾进入史图博的视野,成为洪水村别具情味的风景。

  洪水村现有150间金字形茅草屋,全村有韩、林等4个姓。茅草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形似覆舟,故称船形屋,房屋以树干作为支架,竹干编墙,糊稻草泥抹墙,房顶再戴一顶编织细密的“草帽子”。

  早春时节,记者随意走进村民韩秀荣的家,48岁的她正在哄孙子。家里的家具简单、古朴,墙角门前散落着牛皮凳、藤条凳,她会随手拿起一个请你坐。那张结实的牛皮凳已经坐过三代人,依然硬朗,皮面光滑。家里桌、椅、床都是手工制作的,卧室和厨房用一个栅栏隔开,屋里最显眼的地方,张贴着全家人的照片,她指着照片一一给大家介绍着家庭成员。韩秀荣识字不多,她会让人把重要的日子刻在屋内的梁柱上,比如她清楚记着1998年1月27日村里通电,她的赊账记录,用词简单古朴,使用“银”而不是“钱”。

  村寨里最年长的人叫韩眉头,现已104岁高龄了。老人的面部和手脚,都保留着黎族特有的纹身图案。青黛色的线条和圆点,组合成黎族杞系方言村寨特有的标志符号。想着70多年前史图博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韩眉头老人正当年华,岁月虽流逝,却留住了身上的民族文化印记。

  从村民的船形屋出来,我们在村里的平地上碰巧看到一老人用木槌捶稻谷,一个一人高、碗口粗的哑铃型木槌在老人手中上下翻飞,却毫不费力。老人说,这样捶,能把稻壳与米分离,也叫脱粒。想到老人吃一碗米饭,要经过漫长的从水稻下种、灌溉、收割、去壳等漫长而艰苦的过程,“粒粒皆辛苦”原来是如此的滋味。

  在风中吟唱的金色茅屋

  洪水村所有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画面,连同他们祖辈居住的茅草屋,在我们这个喧嚣的世界,在现代化轰隆的推土机中更显得弥足珍贵:洪水村的金字形茅草屋既保留古代黎族住宅的营造技艺,又融合了汉族传统的建筑艺术,是迄今海南保存最完整的金字形茅草屋部落,堪称黎族文化的活化石。

  这是一个富有启迪意义的村庄。从70多年前史图博惊呼发现洪水村的黎族生活群落,到现在的有识之士对洪水村的开发性保护,洪水村似乎是上苍故意留给人类的一座民族文化的活体,让有心人探寻其中的奥秘,获得全新的生命体验。霸王岭山谷下泛着金色麦浪的茅草屋,将是旅人心中幸福的黄手帕,召唤着每一个迈开的脚步……

  王下是昌江最偏远的乡,地处原始森林茂密的霸王岭山区,下辖4个村委会、13个自然村,其中近年闻名遐迩的洪水村,因150间金字形茅草屋保存完好、黎族风情浓郁,成为吸引民俗文化工作者纷纷前往研究的地方。

  2008年5月,(香港)中国探险协会创办人黄效文等人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发的首批9间茅草屋改造现已全部改造完毕。这9间改造好的茅草屋,准备用作示范区和生活区,为驴友们提供方便;另外再开发五六间茅草屋建成展览馆、图书馆、小戏院、医疗站,陈列从村民家收集来的手工艺物件,让人们对这里的历史多一份了解。

  (蔡辑)

  画外音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 一天
  • 三天
  • 一周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