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蔡於良的收藏 捐赠逻辑
蔡於良的收藏 捐赠逻辑
来源:www.hainan.gov.cn     作者:李文婷    2009-03-17

  

  蔡於良与他收藏的花梨木床。(记者 张杰 摄)

  

  蔡於良向省图书馆捐赠的龙被。(记者 黄晶 摄)

  他拥有100多条龙被、200多套黎族服饰。他向海南省博物馆捐赠了36件珍贵文物,他要把自己一生的收藏,捐献给全国各地的博物馆。

  许多人知道,因为被黎族文化深深吸引和感动,所以他行走海南的山山水水,踏遍海南的黎族村寨,倾其所有收藏他珍爱的各种黎族文物。

  许多人惊讶,他为什么不惜重金收藏,却无怨无悔捐赠。

  因为挚爱所以收藏,因为博爱所以捐赠;因为要传扬,所以要收集。这就是海南知名收藏家蔡於良先生的“收藏———捐赠”逻辑。

  蔡於良:海南知名画家、收藏家、织绵研究家。海南出版社副编审、中国织锦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南省美协副主席。

  走进海南省博物馆,仔细留意文物的标签,人们可以在多个展厅看到蔡於良先生的名字,他捐赠的文物大到龙被,小到槟榔盒,民族文物、华侨文物、革命文物……

  人们惊讶于蔡於良先生丰富的收藏门类,折服于他孜孜以求的恒心,更让我们有兴趣探知他为什么会如此着迷黎族文化……

  淡淡回忆,淡定神情,蔡於良在一个阳光娇柔的下午,向海南日报记者娓娓道出他的人生故事。

  “我是澄迈人,一个地地道道的海南人,浓郁的乡情让我无法割舍这片热土,我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海南,用一颗赤子之心深爱海南。”

  蔡於良的青少年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他儿时的记忆停留在跟着老师学画画。

  1964年,广州美院毕业的宋飞等分配到海南澄迈一所学校当老师。“当时宋飞等老师主要是画电影广告、大字报等,我每天都站在他后面看,回家后自己画,时间久了,宋老师就主动提议无偿教我画画,那真是人生最美的一段记忆。”蔡於良说。

  1974年,蔡於良成功考入广东工艺美术学校,系统学习国画,还有制陶、木雕、玉雕、椰雕、绣花等技艺。1977年,他毕业分配到海南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

  人生际遇不期而遇,刚刚开始海南本土文化研究的蔡於良巧遇大学恩师金景山教授。金景山教授是研究海南黎族染、织、刺绣工艺的专家,1980年受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政府邀请,到五指山地区进行黎族传统文化搜集与挖掘工作。

  因为工作及师生关系,蔡於良陪金景山教授连续3年,每年利用3个月的时间,一起跋山涉水,走访了上百个黎村山寨,搜集了相当多的黎族服饰和龙被等实物史料,就这样一脚迈进黎村,再也拔不出来,迷于黎族历史,爱上了海南文化……

  “我把这30万元全部用于下乡走访黎村山寨,收集龙被、黎族服饰等研究资料,一直持续到1996年,30万元全部花完。”

  “要想准确、全面反映黎族传统染、织、刺绣工艺与艺术,就得深入研究黎族的图腾、龙被。”蔡於良至今难忘金景山教授的指点,深入研究黎族文化,必须大量占有第一手资料。

  于是,蔡於良开始走上了卖画换钱,购买龙被的研究之路。

  那时蔡於良的画已有点名气,不时有人慕名上门求画。 话锋一转,蔡於良兴奋地讲起自己的“第一桶金”。

  当时赶上海南建省,自己被请去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省六大银行作画,都是放置在银行大厅的巨幅画作,总共算下来有近30万元的收入。

  “越是研究深入,越是觉得素材不足,就越是觉得手中的钱不够,于是又走上卖画换钱的路子。”蔡於良说,那30万元全部用于收集龙被了。

  1998年,蔡於良成功编辑出版大型画册《海南风情》。之后,他将全部画作带到深圳,委托一家大型拍卖公司拍卖,由此换得100多万元收入,支撑他的黎族文化研究。

  作画———卖画———收藏,蔡於良就是用这种方式将自己研究一步步引向海南文化的精髓,如痴如醉,痴心不改。

  “村干部说,你每一户都买一件,黎族人才把你当真正的朋友。”蔡於良觉得这种做事思维,本身也是黎族文化的一部分———尊重与平等。

  蔡於良是个性情中人,不经意间总被黎族文化感动着,被黎族后人感动着。

  上世纪90年代,有一次在东方一带的黎族村落,一个中年丧妻的男子准备将亡妻的衣物卖给蔡於良,恰逢赶上女儿放学回家,看到这一幕,女儿深知家庭的贫困,或许这些衣物可以换来维持生存的口粮,便提出剪下母亲衣物的一部分永久保留。

  蔡於良说,黎族服饰是黎族人的根、更是黎族人的灵魂。

  那是在昌江一带的一个黎村,起初只有两三户人家提议卖给蔡於良筒裙,当时蔡於良提出每条筒裙500元,不一会村里二三十户人家全部拿出筒裙卖给他。

  村干部就对蔡於良说,你要每一户都挑选一件,每件500元,这样黎族人才把你当作真正的朋友。蔡於良一切照办。他觉得这种做事的思维,本身也是黎族文化的一部分———尊重与平等。

  蔡於良说,黎族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民族,要想搞黎族文化研究,首先要学会与黎族人交朋友。

  黎村山寨一般都位于边远山区,每次进村,他总会准备上几十把手电筒送给黎族人,很小的一个举动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黎族人才愿意把自己的民族故事讲出来。

  1996年,蔡於良在白沙一个黎村看到一件纹饰十分齐全的龙被,龙凤、八卦图案样样具备,那可是一件可以填补自己收藏空白的珍贵龙被,说了半天,村里人就是不同意,坚信龙被是全村的财产不能卖。

  为了这件龙被,蔡於良绞尽脑汁,不能卖就换吧,他花3000元牵来3头肥壮的水牛,终于换回这件珍贵的龙被。

  20余年如一日,全家节衣缩食,用有限的工资及心爱的画作得来的稿酬,不惜重金,搜集各个山村黎寨及流散社会的龙被、服饰,乐此不疲。

  “我深谙黎族人民的生活现状和传统民族习尚,又掌握理智织染刺绣的工艺技术和图案设计原理,一分责任,一分执着,让我潜心20年,著述黎族文化”。随着收藏的不断丰富,蔡於良的研究逐渐深入,他开始埋头著述,将多年研究心得结集出版。2003年,《黎族织贝珍品·龙被艺术》出版,2007年《黎族织贝珍品·衣裳艺术图腾百图集》出版。

  从1980年爱上黎族染、织、刺绣艺术,20余年如一日,蔡於良全家节衣缩食,用有限的工资及心爱的画作得来的稿酬,不惜重金,搜集各个黎寨及流散社会的龙被、服饰,乐此不疲。

  “黎族姑娘利用古老简陋的工具,以自己纯朴的理想追求和艺术才智,把繁复的自然对象去繁就简,抓住精神实质,创造出千万结构简单而神情十足的织贝图腾图案。” 蔡於良说, 龙被是黎族民间艺术品,也是宫廷艺术品。随着传统技艺的濒临失传,这些被挖掘出来的龙被显得弥足珍贵,龙被是研究中国社会文化、民族民俗、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更是黎族人民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我手中的文物是大家的、社会的,我会陆续把它们捐赠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让他们真正回到社会,让后代子孙了解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蔡於良不愿过多谈及向海南省博物馆无偿捐赠36件文物的往事。这已不是他的第一次捐赠,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上海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广东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等,都有他捐赠的文物。

  蔡於良曾邀请海南省博物馆王辉山、陈佩等人到家中挑选文物,可以说看中哪件就送哪件。他还主动推荐,把自己多年收藏中最精美的一件龙被,送给海南省博物馆。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