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文史专家周济夫先生认为,在明代众多的人才中,钟芳处于上承丘濬,下启海瑞的位置上,钟芳遗留下来的诗文,对于正确勾画出明代海南历史与文化发展轨迹,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一讲,周济夫先生将讲述钟芳的贫苦身世、求学生涯、治学理念和宦海春秋。
专栏主持 陈耿
钟芳是崖州高山所人(今三亚崖城镇高山村)。崖州在明代的时候,仍然是十足的穷荒之地,钟芳的父亲钟明以卖浆为业,勉强维持一家的生计。“浆”在古代指的是一种家酿薄酒,是平民百姓的日常饮品。
钟芳出身寒微,要读书入仕,自身的起点就很低,而且崖州地处琼岛的最南,荒僻之地,良师难寻,学官难遇,赶考路途更是最为遥远。要想克服这些困难考取功名,钟芳必须经历怎样的磨砺?
好家风和“还金寮”
有必要先说说钟芳的祖辈和父辈。如今的三亚崖城一带,依旧流传着钟芳父亲钟明拾金不昧的美谈,这个故事还被收在《钟氏族谱》的“钟筠溪年谱”当中。
原来,钟明夫妇在村边路旁搭建茅寮卖浆,以便过往行人购买。一日,有位客人路过小憩了片刻,匆忙离去时将三百两银子遗失在寮中,钟明夫妇打烊时发现后,深感丢失重金的主人一定很着急,于是一直等到深夜,才看见有个人“狂走遍觅”,还有妻子、孩子号啕大哭尾随其后。钟明询问之下,得知对方是失主后,立即将钱财归还。失主喜出望外,愿意拿出一半来酬谢,钟明说:我要是想要你的银子,早就拿回家了,还用在这里等你吗?婉谢了对方的好意。
父母的卓行,对少年钟芳的影响非常深刻,他后来身在宦海却能贤德高义,贫贱不移,富贵不淫,与其家风颇有渊源。钟芳的良好家风由来已久,如其祖父钟京就曾在“家训”中,严格要求子孙注重家教,尤其要安贫乐道,不能让身心失守。
清代光绪年间,崖州知州唐镜沅仰慕钟明还金取义之举,专门修建了一座“还金寮”,并在碑记中写道:“坐视数百金,弃之如敝履,与圣人富贵浮云之心何异哉?”钟明只是一介卖浆郎,却有圣人之心!唐知州对他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年少聪慧从学名师
钟芳生于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年),自幼颖异过人。相传他7岁时,祖父钟京(字锦堂)准备将家中所养的一匹马卖掉,与买方陈士郎谈妥马价后,便让孙子钟芳写一张卖马契。少年钟芳以诗代契,信手写下了:立契高山钟锦堂,西里买马陈士郎。家中早养马一匹,今年天旱马难当。聚首会面先商议,善价而沽不久长。钱马过交后不反,任君骑到罗浮山。陈士郎读后大为惊叹,便不再买马,索性将买马钱全部送给钟芳作读书之用。
据道光《琼州府志》记载:钟芳10岁便进入当时崖州的“州学”读书,弘治十四年(1501年)中举人第二名,正德三年(1508年)中进士二甲第二名。
钟芳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也离不开名师的点拨和赐教。在钟芳的《祭东崖纪公文》、《祭纪东崖文》和《东崖先生纪公墓志铭》等诗文中,多次提到的“纪公”便是钟芳的恩师。这位“纪公”名为纪纲正,是个饱学和有才之士,可惜仕途不顺,参加科考屡屡落榜,于是退回乡里,结庐授学,自题“东崖”。
周济夫说,纪纲正不但重视教授学问,还十分注重培养礼节,不急功近利,“先礼节而后文艺,务敦本实而不急其名”,看来纪纲正还是个“素质教育”的提倡者。《东崖先生纪公墓志铭》中还写有“崖之学者多出其门”,想必纪纲正是当时崖州的名师,琼台守帅甚至慕名重金聘请他到府城教育自己的子女,而钟芳出自纪纲正门下,岂不是应了“名师出高徒”的说法?何况钟芳本身的底子就不薄。
在《祭纪东崖文》中,钟芳对纪纲正的评价很高:“先生积学渊宏,秉心刚毅。怀玉不售,卒老遐荒。”并对纪纲正的苦心栽培,感恩不已,“每阅鄙文,误蒙奖许。岂惟成物之效,实荷知己之明。兹叨宠荣,敢忘攸自?”从中也可以看出,纪纲正还是一位善于赏识和激励学生的好师长。
崖州学子求学四难
曾经校点过钟芳著作《钟筠溪集》的周济夫先生,发现其诗文中多次说到崖州人求学之难。
首先是生存之难。钟芳的《崖东王氏族谱序》写道:“予惟崖处穷壤,民生甚艰,日以操兵备寇为事。”在这种贫困和动荡的环境之下,崖州人尚能“士竞力学”,读书考试要与琼州府所在的琼北地区抗衡,殊为不易。
其次是得师友之难。钟芳在《东崖先生纪公墓志铭》中提到:“崖距京师万余里,俊髦间出,师友难其人。”不过,钟芳倒是很幸运,能够出入纪纲正之门,从师学业。
再者遇学官之难。钟芳的《怀督学朱公》一诗有自注,称弘治十三年(1500年)以前,省督学还渡海周巡,其后便托言崖州瘴疠染疾,次年督学只到万州调考;后又托言琼州海峡有海和尚登舟攫人,自此督学干脆不再渡海,只在雷州调考。这无形中增加了崖人乃至琼人仕进的难度。
还有就是赴考路途之难。钟芳在《送慕容廷进还乡序》中说:“琼在广南海中,洲居,崖又居琼之南,距广三千里。由崖来者,陆行旬日乃达于琼,渡海倍旬乃达于广。”“行者弗胜劳,则往往由海,海涛汹涌如叠嶂,望之眩悸,颠冥累日,其险危又有不忍言者。”何况距离京师更是“万有千里”,路途之难真是难于上青天。
钟芳能够适应和克服这种种艰难险阻,从海南岛最偏远的琼南大地脱颖而出,成就一番功名,更是不易中的最不易。
从“黄芳”到“钟芳”
熟悉钟芳的专家学者都知道,钟芳考中进士时,皇榜上的名字是“黄芳”而不是“钟芳”。这是怎么回事呢?道光《琼州府志》的钟芳传略中,说是“少育外亲,因黄姓,后奏复焉”,按此说法,钟芳小时候是由黄姓的外亲抚养成人,所以才改姓“黄”的。
周济夫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成立,因为他在钟芳《复姓拙稿》一诗的附文中,看到钟芳自己的解释:“不肖祖籍钟氏,元末从宦,自虔祖崖民也,其隶戎籍,异姓逮也,异姓显而本宗遂微,殆百年矣。”
原来,钟芳祖上在元代是军人出身,从其先祖钟虔开始,便迁移到了崖州,属于军籍户口。他写的《钟氏族谱序》中,也有类似的记述,这说明钟芳一家改从异姓已有百年之久了,并不是从他小时才开始的。至于是什么原因,使其依从异姓,因记述中语意较为模糊,一时还说不清楚。
“黄芳”中进士后,曾三度上疏申请恢复“钟”姓,终于得到了皇帝的许可,同时还解除了他原先的军籍。对此,钟芳欢欣之余,谢恩不已。
钟芳入仕之后,在学术和政事上有何建树呢?敬请关注下一篇的讲述。
主讲专家 周济夫
海南文史专家,省作协会员,曾校点丘濬《大学衍义补》(与人合作)和钟芳《钟筠溪集》,主要著作有《椰荫诗话》、《苏轼谪琼诗选注》、《石竹斋集》、《琼台小札》、《琼州杂事诗补注》、《济夫诗词抄》和《琼台说诗》等。
天涯热土,崖州大地,不但是历代官员的贬谪之地,也养育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本土人物。明代正德三年(1508年),考中进士二甲第二名的钟芳便是其中一位崖州骄子。他曾在全国多处为官,最后官至户部右侍郎。但钟芳一生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仕途,还表现在学问方面,他的生平事迹,与同时生活在明代中期的海南琼山人唐胄有相似之处,二人都是学问与事功并重。(记者 陈耿)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