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韩槐凖: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第一人
韩槐凖: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第一人
来源:www.hainan.gov.cn      作者:李文婷    2009-03-17

  

  韩槐凖收藏的珍贵瓷器,手中拿的是青花大碗。陈耿 翻拍。

  海南文昌人韩槐準(1892-1970),是一位在国内鲜为人知,在国际上却享有盛誉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植物学家。他在1915年背井离乡赴新加坡打工,凭兴趣和毅力自学成材,被誉为“研究中国古外销陶瓷第一人”。他秉性诚厚,喜结交文友,与大作家郁达夫结为莫逆之交,视大画家徐悲鸿为自己“一生之最知音者”。他魂系中华,不仅将自己数十年在东南亚历经艰辛搜集的三百多件国宝文物无偿地捐献给国家,而且年逾七旬还携妻带子回到北京,争分夺秒地投入他未竟的研究事业。韩槐準一生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至今仍为后人景仰与称道。

  1962年,香港。一位从新加坡归国的70岁老人,扶着舷梯缓步走下轮船,他身材清瘦,长途劳顿的他似乎显得比较疲倦,但眼镜背后的双眸却炯炯有神。他叫韩槐凖,在结束了47年的侨居生活之后,此番决意回国定居,并全身投入我国的历史文化研究。与韩槐凖一起回国的,除了他的家属,还有一批珍贵的中国古代陶瓷和其它文物,这些文物都将无偿地捐赠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名誉会长、厦门大学资深教授叶文程对韩槐凖评价颇高:“韩槐凖先生是一位中国古陶瓷和古外销陶瓷专家,特别是对中国古外销陶瓷的研究,成就卓著。他是我国研究中国古外销陶瓷的第一人!”

  从普通胶工到考古学家

  韩槐凖先生出生于1892年,文昌昌洒凤鸣村人,先后在当地的“宝敦学堂”和“蔚文学堂”读书,21岁毕业时,也就相当于今天的高小学历程度。

  此后,他开过染坊,终因入不敷出,生活困顿,于1915年跟随族人离乡背井到新加坡谋生。他在那里当过割胶工人、书记员,从事过配药和制药工作,难能可贵的是,韩槐凖白天拼命工作,晚上还刻苦读书,尤其是还自学英语,认识他的家乡人都笑他是“神经病”。

  在新加坡,韩槐凖先后阅读了大量研究中国与南洋关系的著作,对我国古代陶瓷贸易书籍尤其感到兴趣。由于在家乡文昌有过开染坊的经验,韩槐凖对有机化学染料和无机化学染料的认识,使他从彩料加热后所起的化学变化和风化程度,以及从外国釉料传入中国年代的先后,便能准确地鉴定一件陶瓷古董制造的年代。

  新加坡历史学家许云樵说:“用这样的纯科学的客观方法来鉴别瓷器 ,在华人中韩先生是首创者。”

  1952年,韩槐凖经推荐加入“伦敦东方陶瓷学会”,先后写了许多有关中国陶瓷研究的论文,其中仅发表在《南洋学报》的就有16篇之多,并著有《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成为南洋一带公认的陶瓷研究权威。凡到东方来研究中国陶瓷的欧美考古家和收藏家,都会先去拜访韩槐凖。

  说到《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叶文程教授认为:“这是他积25年全面、系统、科学研究中国古外销陶瓷成书最早的一本专著。该书详尽介绍他在南洋各地搜集的标本资料,这些资料都是新发现和新资料;书中论述和阐发了不少新观点、新意见,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书中引用了许多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与发现的标本相互印证,从而增强了该书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一个瓷器碎片都不放过

  对于中国古陶瓷流失的史实,韩槐凖曾说过:“……遗留在南洋群岛的我国文化遗物,尽被外人搜刮而去,而我国几乎无有,此亦国家之一玷。”于是,出于研究和收藏目的,他借业务旅行之便,到东南亚各国搜集古代中国运销在外古陶瓷,而不是关起门来做学问。

  有时候,韩槐凖会邀上好友许云樵一起做考古旅行,一旦有发现,即使是破损的陶瓷,甚至是碎片,他都小心搜集,加以考证并编号登记。有时为了一片碎瓷器,韩槐凖总是查阅群书,直至查出其底细为止。他这种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仍为今天的学者所景仰。

  对陶瓷等文物的搜集,韩槐凖也十分舍得投入资金。许云樵回忆道:以前新加坡淡水河边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露天旧货市场,韩槐凖经常穿着工人服装到那里发掘古董、旧书画、破陶瓷等,收获可谓不小;有时,他会当机立断,以重金买下一件古物。

  韩槐凖还通过研究陶瓷来研究中国与南洋的文化史、关系史,这在其《中国古代与南洋之陶瓷贸易》、《中国古代之南洋航路》等文章中都有体现。

  由于考查深入、到位,韩槐凖推断的一些结论最终得到了今人的认可。据叶文程教授介绍:韩槐凖在南洋地区发现不少属于越窑系统和龙泉窑系统的青瓷,但也发现一些宋元青瓷,根据他的研究,认为应该是华南地区的海南、广东和福建等地区生产的青瓷,这是他从地理、生产技术和适于输出南洋等方面得出的结论;韩槐凖的预言和推论在今天得到了验证,譬如,他在南洋发现并搜集的“八卦龙凤海马罗经字三彩大盘”,已在福建的漳州平和窑等多处窑址发现了。

  收藏研究但不据为己有

  在研究中国古外销陶瓷的同时,韩槐凖自然也收藏了不少珍贵的古陶瓷,但他并没有将这些宝贝据为己有,而是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自己的祖国。

  今年4月6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陈丽华女士,在海南大学出席“纪念韩槐凖逝世38周年暨《韩槐凖文存》首发式”时介绍:从1956年至1962年间,韩槐凖将一生所搜集的文物装箱寄送北京,共7次向故宫博物院无偿捐赠了325件文物,其中瓷器315件、珐琅2件、徐悲鸿绘画1件、书法1件等;韩槐凖捐赠的瓷器中,最具特色的是我国古代销往东南亚的外销瓷,这些器皿在当时烧成后即销往今南洋一带,都是盘、碗、罐等日常生活用品,在国内极其少见。

  陈丽华特别提到,在韩槐凖的捐赠品中,有一件景德镇的康熙青龙缠枝花大罐,是韩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以高价从一贩子手中购买的,后来此大罐长期借展于新加坡佛士博物馆,索回时该馆曾出重金意欲收购,并一再加码,但韩槐凖并不为之所动,婉言谢绝了该馆的请求,不远万里将大罐送回了祖国。

  归国后的韩槐凖并没有闲下来。故宫博物院首先聘请他为瓷器部顾问,同时又补上文史馆馆员,此后的8年内,韩槐凖曾多次到全国各地考察,直至1970年因患胃癌病逝在北京肿瘤医院。就是在病榻上,韩槐凖也不遗余力地回复新加坡友人和后学来信请教的问题,个人不懂的则介绍对方另找他人,或代为询问。

  1970年底,许云樵在《追悼韩槐凖先生》一文写道:“南洋有数不清的百万富翁,都是赤手空拳发迹起来的,但从一个略识之无的胶工,一跃而成为博学多闻的考古学家,古往今来,在东南亚千余万华人中,惟韩先生一人而已。”

  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在近日举行的纪念韩槐凖先生逝世38周年的一次学术研讨活动中说,韩槐凖先生一生奋斗拼搏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

  “愚趣园”

  诗话

  卖药庐中始识韩,转从市隐忆长安。

  不辞客路三千里,来啖红毛五月丹。

  身似苏髯羁岭表,心随谢翱哭严滩。

  新亭大有河山感,莫作寻常宴会看。

  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赠韩槐凖》一诗。韩槐凖在新加坡曾有座寓所——“愚趣园”,是文人墨客、学者专家和艺苑名士经常聚首之处,这些名人除了郁达夫,还有徐悲鸿、刘海粟及许云樵等。

  “愚趣园”的风雅聚会

  1936年,在新加坡闯荡、拼搏11年后,韩槐準在三巴旺十二公里处购置一片山地,开荒垦种,开辟出二英亩半的园地,取名“愚趣园”。他还亲题了门联:“愚到穷时方悟性,趣从幽处有真情。”这首藏头联写出了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生活境界。

  每当自己种植的红毛丹成熟时,韩槐準便邀请朋友们来他的园中品尝。老诗人柳北岸忆及愚趣园首次聚会时说,主人领着客人入室观赏他珍藏的古董、书画,并从旁讲解或答疑,然后招呼大家围着庭院里的长桌坐下来啖红毛丹。这些刚从树上采撷下来的果子,是主人亲手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肉质丰厚,味道甜美。大家边吃边聊,谈古论今。徐悲鸿兴之所至,吟道:“日啖红毛丹百颗,不妨长作炎方人”。

  此后,徐悲鸿和郁达夫成了愚趣园的常客。徐悲鸿在园中小憩时,曾为主人题字作画,门楣上“愚趣斋”三个大字,落款为“悲鸿”。同时还赠送一副对联:“愚忱泥处尊唯我,趣味浓时兴不阑”,赞扬主人的情操美德。时隔不久,郁达夫也赠了一副对联给韩槐準:“其愚不可及,斯趣有作为。”此联诙谐中包含着对愚趣园主人的赞美。郁达夫翌年又有二首题画诗相赠, 诗曰:“红冠白羽曳经纶,文质彬彬此一身。云外有声天破晓,苍良深处卧斐真”。另一首是《为槐準先生题悲鸿画(喜马拉雅山远眺)》:“寰宇高寒此一峰,九州无奈阵云封。何当重踏昆仓顶,笑指蜗牛角上踪”。

  视徐悲鸿为“一生最知音者”

  1941年12月,徐悲鸿携带了向国内的好友(如齐白石、张大千、高剑父、吕凤子等人)征集的作品和他自己的作品、收藏品共二百余幅,赴英举行现代“中国画展” ,为中国抗战筹募义款。因太平洋战争突发而滞留狮城。翌年二月,在日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徐悲鸿立即把携带在身边的一批珍贵名画托韩槐準代为保存,归国加入抗日行列。

  韩槐準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回忆道:“名画家徐悲鸿教授(归国前)一再驾临敝园时,红毛丹正熟,红绿相辉映,徐教授于一见之下深富美术感,乃写一红毛丹图赠与笔者,其题云:‘吾慕韩夫子,卜筑山之麓,宁静识物理,花果满其谷,甘美无比伦,饱食畅所欲,太平他年事,岁暮亦何速,暂别当再来,结聆效劳躅,此题款对笔者殊有过誉,汗颜难当,然徐氏之志趣及希望皆露其中。”

  抗战胜利后,韩槐準将这批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珍贵名画,一件不少地差人送到北京。1951年4月,徐悲鸿病魔缠身,仍强撑病体亲作汉隶屏条赠与韩槐準,诗曰:“十年长忆海南韩,愚趣园中嘉会难。篱落参差存古意,宾朋细品红毛丹。”没想到,徐悲鸿赠的这幅墨画竟是和韩槐準最后的诀别,悲痛之中,韩槐準执笔写道:“徐教授可谓笔者一生之最知音者。”

  韩槐凖先生毕生的学术成就涉及陶瓷学、考古学、历史学、植物学、矿物学、民俗学以及华侨史等多门类、多领域。

  建树多多的韩槐凖

  “海南文化考古第一人”

  “韩槐凖先生毕生的学术成就是多学科、多门类和多领域的。”海南大学唐玲玲教授告诉记者,除了陶瓷学上的成就,韩槐凖还是一个考古学家,他对海南的历史文化研究贡献尤其之大。

  早在1950年,韩槐凖先生回文昌凤鸣村省亲,在村子周围考察时,搜集了被当地人称为“雷公凿”的石器60多件,后经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的石器。

  韩槐凖的发现在国内外掀起了一次研究海南石器的热潮:1951年,韩槐凖首先在新加坡的《星期六周刊》发表了《在海南搜得的石器》一文,他详细记载了发现古人类石器的地点及方位,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启发了考古学家进一步采集和鉴定,成为半个世纪以来海南岛史前考古的第一次具有开拓性历史意义的研究成果。

  1951年9月,受韩槐凖的发现启发,海南籍人类学家、史前考古学家岑家梧来到凤鸣村访问,在韩爱菊的引导下,又发现了80多件石器,此次调查写成了《海南岛凤鸣村新石器时代遗迹调查》一文。

  唐玲玲说:“凭着韩槐凖先生对考古学的功绩,我们可以称他为‘海南文化考古第一人’。”

  作为植物学家的韩槐凖

  在新加坡,熟悉韩槐凖的朋友都知道,他除了搜集和研究陶瓷之外,在植物学方面也很有成就。

  韩槐凖有座属于自己的小庄园——“愚趣园”,他在园中种植了400多棵红毛丹树,然后用科学园艺,进行驳接新种,改良品质,增加产量。韩槐凖种出来的红毛丹,色美、肉香、汁多、味甜,让人啧啧称奇。

  此后,韩槐凖还应邀在《南洋学报》上发表了《红毛丹种植谈》,该文不但详细介绍了红毛丹的种植方法和技巧,还论证红毛丹的原产地在马来亚,并查阅红毛丹在我国方志里的相关记载,资料非常全面,研究十分严谨。

  从韩槐凖先生遗留的文章可看出,他对龙脑香、都念子、儿茶、榴莲和椰子等植物的历史和特性,都有过翔实的考证和研究,并形成了经得起推敲的专论。如若碰到自己无法弄清楚的问题,韩槐凖还给远在海南岛的钟义先生写信虚心请教。

  郭沫若先生对韩槐凖认真的学术精神赞美有加:“七十一岁的爱国侨胞韩槐凖,他在新加坡侨居四十多年,现任文史馆馆员兼故宫博物院顾问。他便补充了我的关于‘椰珠’的知识。他有《椰语》一文,蒙他惠赠,就椰树和椰珠,根据实地检验和古今文献,考证甚详。”

  没有巨著但不乏开山力作

  纵观韩槐凖一生的学术成果,厦门华侨博物院名誉院长、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的陈毅明教授说:他是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的开拓者,他的研究还包括考古、交通、贸易、华侨史、民族学、民俗学,以及古代中南贸易代表性物品的原料和生产工艺等许多方面;他的著述,称不上“等身”、“巨著”,却不乏开山力作,而且是很有分量的。

  在《龙脑香考》一文里,韩槐凖考证出没有到过南洋的玄奘,知道南洋特产龙脑香准确的马来语名称,可见印度与南洋交往频繁;而郑和的随从马欢与费信在他们的书里没有提到这种南洋特产,可见他们“有蒙蔽朝廷,而有营私行为”。

  陈毅明认为,韩槐凖在学术研究上不但有着刨根究底、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且非常坚持科学原则,不畏权威。她举例说到:韩槐凖的《紫矿之研究》一文旁征博引,引用了中外文献20来种,说明“紫矿”即紫梗、虫胶,是药品、染料、胶、画料、火漆,是胭脂的原料,从而指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望文生义,对“紫矿”的介绍存在讹误之处。(作者 陈耿)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