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巷里的藏书家
海口府城古道———达士巷。记者 张杰 实习生吴光曙 摄
六月下旬,我们沿着王国宪先生当年走过的琼山府城一条古老的石板小巷,寻找先生在此居住后半生的故居。位于府城的达士巷是一条不寻常的老街。这条街上不仅曾经活跃着王承烈、王国宪等一代藏书家和著名学者的身影,前辈学人如明代进士钟芳、郑廷鹄、郑宗结等,都曾在这条老街上生活和著述。
缓步漫行在达士巷内,巷道两旁随时可见古墙、古宅和老井边上清晰可辨的绳索刻印的痕迹,偶尔迎面走来的老者露出的纯朴笑容,让人依旧感觉古巷曾经的文脉余温。
文化名人汇聚古巷
王国宪先生的孙女王茂金介绍说,这古道始建于明代,全长116米,当时路面宽2.5米,皆用雕琢工整的长方形火山岩石条横直铺设而成,石间留有空隙。王国宪故居建于清乾隆年间,先生除早年到广州、杭州、乐昌等地求学和任职外,他的后半生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
翻开史料可见,数百年来琼崖名流在此古巷建宅聚居,名流绅士、大户人家一时云集,他们有的是世居达士巷,有的是后来移居于此。民国时期由于这里有海南最大的藏书家王国宪多达三万册的藏书室“更生书屋”,使这里成为府海地区文化名人会聚、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遥想当年,一介书生的王国宪把祖辈遗留下来的古籍与自己的收藏全部列于书柜,仿效明代先贤丘濬设立“藏书石屋”之举,在居所里建立“百诚书屋”(后改名“更生书屋”),以方便当地学子借阅。爱书如命的他宁可承受书籍传读、易损之苦,也要为海南学子筹备知识的资粮,为开阔眼界、传承文明而付出个人所爱,其胸怀襟抱,实在为一般读书人所不及。
搜寻先贤遗著为己任
王国宪一生以搜集、整理、刊印乡邦先贤遗集为己任,他不仅再三感叹呼吁,且努力付诸行动,经常深入乡里巷道征集古籍抄本。哪怕是见到先贤遗稿的几片残纸,也会令之兴奋不已。
在采辑《琼台文献集》过程中,王国宪看到明代文昌进士陈是集的《中秘遗稿》录有“溟南诗选序”,得知陈是集编过《溟南诗选》,但未及刊行。为此王国宪曾苦寻数年,也见不着《溟南诗选》的片纸残言。
民国十九年(1930年)秋,已年近八十的王国宪应邀到文昌修族谱。有天到朋友家作客,偶遇陈粲三,闲聊时问起陈家事,始知其为陈是集的后人,家中存有《溟南诗选》手抄本。王国宪当即欣喜若狂,急到陈粲三家借出,通宵阅读。
之后与陈粲三等热心乡邦文化人士商议筹资刻印,并在琼山县长陈明义的支持下,重新校编并付梓刊行200册,使其沉寂290年之后的海南先贤著作得以面世。(记者 蔡葩 通讯员 陈泰伍)
一部未竟的书稿
王国宪发掘整理的《琼州府志》。
王国宪生活在清末民初,一生热心教育,热衷海南文史的发掘整理,尤醉心于地方志的编修工作。有一件事几乎被世人所遗忘,那就是他曾编纂过一部《琼崖志》。这部志书虽然只编就了一部分,但它在海南修志史上却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1989年7月,文史专家陈波在海口图书馆查阅地方文献,偶然发现一部《琼崖志》,馆内仅残存两册,已严重破损。书为木雕刻本,未注作者、年代。其一为《琼崖志卷·金石志》独成一册,共61页,中有缺页,所记为海南各地之铜鼓、铜钟、铭器、石刻、碑记等。另一册为《琼崖志卷·琼山艺文略》,残存1至23页,记载琼山县所收藏之各种旧籍。其扉页上有“王国宪”方形红印。该卷第23页记载海南旧志目录数种,其中有《琼台书院志》2卷,注明“清王国栋辑”。据此可推知《琼崖志》约为民国初年编撰,因为清时人对清朝只称“国朝”或“大清”,而不太可能直称“清”。
民国版《感恩县志》卷首有王国宪写的《重修感恩县志后序》,其中记述了《琼崖志》的编纂过程:“岁在甲子,予奉饶道尹委任重修《琼崖志》,驰书各邑,一体赞成。发采访体例,限期五月采访完,以便分纂。未几,道尹去任,又遭琼崖连年内乱,屡催各邑采访,视为具文。此事遂废。年过一年,至庚午,省垣开通志馆,饬各属举征访员,并饬各属一律修志,亦无有遵行者。……予时充征访员,琼山采访,次年送完,亦思从事郡志,编成《古迹略》二卷,《金石略》六卷,《艺文》二卷。”从这段文字可知,《琼崖志》发起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后因种种原因而中断。民国十九年(1930年),省城开设通志馆,要求各地一律修志。王国宪当时充任海南修志征访员,利用得到的一些资料,于次年编出了作为“郡志”组成部分的《古迹略》、《金石略》、《艺文》共10卷。现海口图书馆所藏的《金石志》就是《金石略》的一部分,《琼山艺文略》就是《艺文》中的一卷。作为初稿,刻印出来的这两册卷次尚未定下,暂以墨钉代替数字。
《琼崖志》虽是一部未竞稿,但自有其收藏价值和史料价值。据陈波访查,到目前为此,全国各地图书馆和民间均未发现藏有此书,海口图书馆存有的这部残稿应算是孤本了。(陈泰伍)
热心公益事办学兴教化
在接触王国宪先生的一生伟业时,真的让人感慨他何以有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发掘整理海南文献的同时,又投身于家乡的公益慈善事业,且每有卓效,为海南的文化教育奠定了根基,培养人才。
光绪二十年(1894年)春,王国宪与绅商吴为熙等执簿劝捐,筹建爱生医院,督工建筑头门一间,正厅一座,寝室一座,厨房两间以及厕所等,颇具规模。建筑费合计2000余元,当时来说这是一笔巨款。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王国宪从广雅书院毕业回琼,适逢乡人名流林之椿、曾对颜、粘世绍等,发起重修琼山县学校。次年秋动工,公众荐举王国宪与曾对颜两人总任重修。同年9月,乡举考试揭晓,曾对颜中解元,上京赴考。以后,学校的一切建筑事宜,均由王国宪独自经理。竣工之后,王国宪专门写文记述这件事,说明抵制洋奴教育,继承和发扬民族教育,是关系至大的事情。
在兴办教育上,科举出身的王国宪的思想并不守旧。这时,维新思想在国内有所发展,各地普遍设立学堂。原琼山月湖书院和清泉书院,相继改为月湖学堂和清泉学堂。王国宪都给予支持,并为之写记。
1923年秋,王国宪深感中学教育为人才教育之基石,而海南中等学校太少,无法满足小学毕业生升学之需求。于是联络琼崖教育界知名人士冯官尧、钟衍林等发起创办琼海中学(即今海南中学)。
1924年,王国宪虽年事已高,但他不辞劳苦,积极参加创校活动,担任校董、总务主任、国文教师,并四处劝捐,与钟衍林校长等赴香港募捐建校。旅港同胞周雨亭首捐万元建办公楼(雨亭楼),海内外热心教育人士闻风响应,捐建教室、宿舍多间。创校的第一年,他同其他教员一样,不领薪金,义务教学,为常人所不为,激发当世学子,在海南教育史上留下一笔可堪赞叹的精神遗产。(蔡葩 陈泰伍)
故居前的忧思
坐落在海口市府城镇达士巷里的王国宪故居。
读王国宪编辑整理的海南丛书,你会跟他一起进入历史的时空,不再有一点历史的虚无感。你会觉得海南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版图中不可分离、独具风景的一部分,海南先贤的文字、风骨、气节激荡人心,明代出现的“海外衣冠盛事”更毫无逊色于中原。王国宪在给其曾祖父、清代进士王承烈《扬斋集》作序一开篇便说:“海南风雅,盛于有明。其时人文蔚起,出而驰誉中原,垂声海内。自丘文庄、王桐乡、唐西洲、钟筠溪、海忠介、王忠铭而后,有专集者数十家。海外风雅之盛,莫盛于是时。不仅理学经济,文章气节,震动一世也。”
纵观海南历代文人、学者、名宦,宋有姜唐佐、符确,明有邢宥、丘濬、王佐、唐胄、海瑞、梁云龙、王弘诲、许子伟、陈是集,清有张岳崧、云茂琦、韩锦云、潘存、王云清、王承烈等,皆以学识、宦绩著称,载誉中原,引领琼岛。然而,由于海南地气潮湿,当时出专辑多有困难,加之后嗣子孙不能保存等原因,海南先贤典籍除了丘海二公及桐乡、忠铭专集之外,到了民国初期,已处于“仅存十之二三,每有文献无征之叹”的状况。
以学问追求安身立命的王国宪先生看此现状,必定忧心如焚,于是他倾心于文史典籍的研究和耕耘,不惜在此间耗费了半世整整40余年的光阴!
然而,肃立于王国宪的故居前,我油然升起愧疚之感。主人已经谢世70周年,那座曾经藏书近三万的“百诚书屋”已不见踪影,正屋左房顶已塌,檩条裸露于日光之下;窗户的木栏朽坏,漏雨的房间内野草丛生,斑驳的墙面上长满青苔,院中乱石杂物到处堆放,呈现一片败落景象。原来大门上方挂有的御赐“文魁”门匾,已被人拆除,不知去向。
这位毕生都在为海南的文化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可敬先贤,百年之后几乎被他的乡人遗忘。他曾经云集了海南学子的故居,他曾经留下的众多典籍“更生书房”,如今已显残破之貌。采访中王家后人建议,作为海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期待得到政府和各方面的重视,使达士巷名人故居早日得到抢救和保护,让这些不可多得且又具有海南特色的古迹遗产得以传承下去。(蔡葩)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