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乡的南洋印迹 ———南洋文化丰厚海岛文明 本报记者蔡 葩 琼海市留客村蔡氏侨居。 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文昌市铺前镇也保留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 本报记者李英挺摄 兴隆归侨充满东南亚风情的表演。 本报记者李英挺摄 海口老街解放东路的骑楼风光。 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俗话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 海南四面环海,琼人自古就常以海为家,四处漂泊,寻找新的生活和栖居地。在历史上,琼人按地缘和族缘关系集结,多分布在东南亚各国,也即地理概念与文化内涵上的南洋。 行走在今天的海南侨乡,你不难感受到南洋文化对这片土地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双向的,互动的。 色彩斑斓的异国服饰,多姿多彩的东南亚歌舞,活色生香的南洋美食,南国情调的咖啡屋、茶餐厅、骑楼群,华侨回乡寻亲祭祖,世界琼侨联谊活动,教育文化交流互访等等,在海南侨乡随处可见,南洋文化与海南文化的交汇作用,产生了独具魅力的海岛文明。与海岛居民日常生活深度交融的南洋文化点滴,曾被人们因为熟识而忽视,如今,海岛南洋风正被重新挖掘、被重新审视,人们为其感动着震憾着…… 诗一般的南洋建筑符号 历经百年沧桑的海南骑楼,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具有文物、经济和审美价值。在国际旅游岛已呈现美好蓝图的今天,2009年6月10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海口市骑楼历史文化街区以其独特的欧亚风格和保存完整等独一性在200多条街道中脱颖而出,与天下闻名的北京国子监老街、平遥古城老街等一起入选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跻身于全国10大历史名街之列,为国际旅游岛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尽管她依然陈旧和破败,亟待保护,但她的精魂未散,风骨犹在,南洋文化的历史记忆在此展开,在此张扬。 70年多前,曾有外国旅居者感叹:“海口高楼林立,最豪华、壮观的建筑皆为华侨所建。”不仅如此,当时海口最大的商业实体也是操纵在侨商的手里,如侨商经营的“梁安记”,新加坡归侨合股经营的中华戏院(今解放电影院),新加坡著名侨商王绍经后人经营的大亚旅店和裕大商行,文昌归侨兴建的泰昌隆酒店,越南华侨吴坤浓建造经营的综合性大楼,即著名的得胜沙五层楼等等,都得益于这些成功侨商的回乡建设。 骑楼老街是海南乃至全国极其珍贵的文化载体,是先辈们留下的珍贵财富。海南的许多市镇里都保留有骑楼老街,当属世上骑楼建筑中的精品,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价值。除了规模宏大的海口骑楼,海南侨乡的骑楼风格建筑也深受南洋骑楼风格的影响。1920年代开始修建的文昌铺前港骑楼街,琼海嘉积的新民街,三亚原有的骑楼老街区也颇具规模,崖城骑楼曾被誉为“民国第一楼”(至今已近消失)等等。 公元前5世纪,最早出现于南欧和地中海一带的骑楼随着英国的殖民统治而进入新加坡。新加坡牛车水骑楼街区,遍洒着一种与海南相似的热带阳光。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建筑的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形式随科技文化传入中国,闯南洋的商人将新加坡的骑楼新样式带入了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沿海各大商埠。于是,在沿海各大商埠的骑楼街上,形成了繁华的商业群和独特的南国商都景观线,南洋文化与古老的中原文明得到完美的结合,属于南洋文化圈的侨乡海南,也留下南洋文化的历史印记。 对骑楼文化有诸多研究的香港建筑设计师王宁光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天的新加坡牛车水骑楼和海口骑楼,堪称骑楼世界里两大最具特色的骑楼群。可是,注重骑楼文化开发的新加坡,却使牛车水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成为新加坡不可拆卸的“紫禁城”,其中,牛车水发达的餐饮业,创造不可估量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值得海南学习和借鉴的。 王宁光满怀感慨地说,海南各地的骑楼老街各有特色,海口的大气整体;文昌的柔美优雅;儋州的华丽伟岸,都让海南充满异国情调,风情万种。骑楼楼顶檐口巴洛克式雍容华贵的凹凸面、涡卷形的天际线、弧线优美的窗户拱券,均透着老成持重的贵族气息,彰显着南洋成功商人的气派。如今墙面上随意点缀的苔藓等植物以及斑驳的岁月痕迹,令人感叹。 海南骑楼老街,在默默的守候中,日显它的文化价值,在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地域的相互碰撞中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诉说着百多年来这个海岛异样的前世今生,成为海南文化盛世珍宝,南洋文化与中原文明交汇的典范,为国际旅游岛瑰丽中深藏的一颗闪亮珍珠。 |
饮食风味中的南洋元素
在东南亚,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潮州粉条福建面,海南咖啡人人传”。在东南亚,大部分的咖啡店最初都是由海南人经营的。1940年代开始,东南亚的归侨们,不但把喝咖啡的传统和制作、冲泡咖啡的手艺带到海南兴隆,还生产出后来声名远扬的兴隆咖啡。游人说,不喝兴隆咖啡,等于没有到兴隆。
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产自北纬15度至北回归线之间。最佳的咖啡产地不是哥伦比亚、土耳其、印度尼西亚,而是中国的海南北部和云南南部。兴隆华侨农场“印尼侨友会”永远名誉会长杜橙波先生回忆,1959年周总理来到兴隆,品尝咖啡,曾称赞说:“兴隆的咖啡是世界一流的,我喝过许多外国咖啡,还是我们自己种的咖啡好喝。同年,一位民主德国的专家到兴隆访问,他在喝了兴隆咖啡后说:“你们的咖啡味道比我们以前喝过的都要好,希望你们能大量地种植。但愿在不久的将来,在德国能买到印有‘兴隆牌’的咖啡。”可见,南洋来的咖啡已经不仅是一种饮品了,它已成为一种标志,一种情怀。
兴隆华侨农场,是一个风情万种、南洋文化特色浓郁的地方。解放初期,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籍侨民,从不同地域、不同国界走到一起,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质交汇融合,形成了兴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
已经90多岁的杜橙波老人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兴隆美味的东南亚菜肴和糕点:咖喱鸡、巴东牛肉、情人糕、椰香饼等,让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来自各国的华侨侨眷,有一种特有的气质,各种地方性的方言,如粤语、客家语、闽南语、海南本地语、印尼语夹杂一起,令人耳目一新,不虚此行。平时或重大的节日都可看到归侨侨眷们穿着东南亚特色的服装,俨然一个“小联合国”,初来咋到者仿佛置身东南亚国家。
此外,风靡全岛、分布城市镇墟大小街巷的海南特色饮食———老爸茶咖啡店更能体现南洋文化在海南的融合。老爸茶,这一海南最原汁原味的休闲饮食习惯最早来源于南洋回乡华侨。
《海口文史》原主编冯仁鸿说,海南现代餐饮最早应该要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下南洋回乡的华侨,在博爱路开始建设金华号、金海号、五昌行、琼南酒家等知名茶楼酒馆。抗战前,海口市大小酒楼、中西茶店已经达到100余家,声名远扬南洋的酒楼就有琼南酒楼、中国酒家、长安酒家、李香馆、广顺茶楼、富南茶楼、奇珍酒家等十余家。从南洋来的风味食品和中国大陆传来的美食汇聚一起,构成海南特色的菜肴。
其中创建于1928年的奇珍酒楼,民国时期已经成为海口一流餐馆。解放后改建为南岛风味,更成为展示海南本土菜肴最知名的酒楼之一。海南老一代名师何茂兰、戴礼洲、张大庆等都曾在这里主厨,被誉为琼菜宗师的覃文章也曾在此主厨。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烹饪百科全书》中,南岛风味与陶陶居、楼外楼、同和居等50余家全国知名餐馆被同列为“中国名餐馆”。这是海南餐饮曾经到达的高度,当中的南洋文化与多元文化内涵的和谐,应该成为今天旅游文化核心价值的一部分。
国际旅游岛的重要内涵
著名作家韩少功说,所谓“南洋”,是一个跨国性的人文地理概念,旧指十七世纪以后东南亚广阔的环海地域,甚至也包括中国岭南的一部分近海地区,如香港、澳门、广州、海南等等。这个广义的“南洋”,在中国人以前的俗称里,既区别于欧洲之所谓“西洋”,也区别于日本之所谓的“东洋”,但同著一个“洋”字,显示出它也是欧风劲吹西俗浸染之地,曾先于沉闷和凝重的大陆内地,上演过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运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早期主要依托南洋的思潮、风气、人才以及资金,富含着西服、领结、咖啡馆、橡胶园等等形象,无异于一颗南洋文化所孕育的政治硕果。
韩少功所述的南洋文化圈,海南正好处在它的中间。如何挖掘南洋文化资源,让它和本土的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发扬光大,不能不引起重视。骑楼、咖啡、各种南洋风味的美食,依然活跃的南洋歌舞,依然鲜艳的南洋服饰,等等,都是我们可资利用的南洋文化资源。
王宁光先生说,海南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几千年来它上连中原,下通南洋;又有着自己的地域原生态特色,并在商贸渔港和文化教育上,有过举世瞩目的辉煌。现在,我们建设国家旅游岛,不差文化,不缺元素,缺乏的是文化的自信力、感染力和感召力,没有形成以文化为核心价值的旅游发展新型产业业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前景和吸引力的。中国沿海著名侨乡如厦门、汕头在推进当地的旅游文化时,都十分注重南洋文化对旅游的推动作用,注重提升南洋文化底蕴和品位,比如开发南洋文化旅游小镇,吸收侨资,建设华侨博物馆,加强与海外乡亲的联系等。海南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过程中,也尝试从文化的和艺术的高度挖掘南洋文化资源,寻找南洋文化的切入点,充实国际旅游岛的丰富内涵。
文化都是有物质载体来承接,来包容的。去年10月28日,正值第十一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在新加坡举办之际,由海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及海南东坡书画院联合举办的《海南·故乡的太阳》摄影/美术作品展带着海南岛热辣辣的阳光,集体走向南洋。目前,我省围绕着海南椰风海韵和南洋文化打造的两大剧目《印象·海南岛》和琼剧《下南洋》,注入了诸多南洋文化与海南文化交汇的元素,虽是尝试,尚有诸多不足,但已迈开了可喜的一步。
与南洋艺术具有相似特质的海南艺术文化,必将成为将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涵与支撑,南洋文化在侨乡海南播撒的种子,留下的印记,将不仅停留在记忆中,老街里,还将发酵出新的活力,散发无穷魅力,其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已经在国际旅游岛呼声日盛的时候充分显现。
本报记者 蔡葩
相关链接
海南人下南洋简史
据史书记载,中国人出洋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当时的中国人已通过陆路和海路与东南亚发生了联系和交往。唐代,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关系达到了空前发展的时代,在当时由于海南地处南海中西航线之要冲,同时还拥有丰富的热带土特产品,这就使海南人迁移海外成为了可能。唐末至五代十国时代,中原兵祸不断,海南虽地处偏僻,但不愧为避世的世外桃源。所以,中原人士为躲避纷乱时世,纷纷南渡至海南和南洋。
宋元明清四朝,海南人出洋人数倍增,特别是明清两朝。明代自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外交往增多,在这个大的经济背景下,海南岛亦出现了一股向外移民潮。康熙之后的雍正和乾隆时代,相对地放宽了“海禁”政策,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海南人再度掀起一轮向东南亚移民的浪潮。
陈翰笙主编的《华工出国史料》写道:“从1876年-1898年的23年间,仅通过客运出洋的海南人就达24.47万人,平均每年一万余人,而通过其他途径出洋的人数也不少。”现在,聚居在东南亚国家的海南华侨华人大约200多万人。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