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潭门渔民:南海开发先行者
琼海博物馆馆长陈贻爱收藏了一本抄于民国时期的《更路簿》,它是一本文字航海图,更是潭门渔民闯西沙的宝贝。(于伟慧 摄)
琼海市潭门港。潭门镇是海南渔业大镇,现拥有大小渔船1000多艘。
潭门渔民早期闯南沙的宝贝———罗盘
潭门港,新一代潭门少年在堤岸边奔跑。
在海南岛周边,散布着很多渔港,每一个渔港都有自己的故事。航海针经“更路簿”这样记载:“自大潭过东海”,就是指船从潭门开往西沙,“东海”是潭门人以前对西沙的称谓。
2008年岁末,3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来到海南,共同缅怀我国南海史地研究领航人韩振华先生,专家们拜访了潭门港,他们与渔民座谈,对南海诸岛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论证。
说起南海开发,离不开最早闯荡南沙海域的渔民。而潭门的渔民自古在西沙南沙海域开发与活动,和这块祖宗地有着不解的情缘。春节前夕,常年在外的潭门渔民驾着渔船纷纷返港,此时我们将视线投向这个有故事的百年老渔港,去关注潭门港的前世今生,去倾听祖国最南端的渔民开发南海的传奇故事……
“自大潭过东海,用乾撰驶到十二更,便半转回乾撰巳亥,约有十五更。” 在海南渔民手中流传的《更路簿》,开篇为此。
“更路簿”,也称“水路簿”、“沙更簿”,是一种航海工具书,记录从潭门港到西沙南沙的航海路线,类似于今日航海指南或海图一样的文字资料。
文中“自大潭过东海”,就是指船从潭门开往西沙,“东海”是潭门人以前对西沙的称谓,这里记录了航向和航程,还记录了西沙群岛的17个地名。
2008年年末,全国几十位南海研究专家来到潭门,研究港口的历史和海南渔民对南海开发的历史。春节前夕,常年在外的潭门渔民驾着渔船纷纷返港,本报记者也再次走进潭门。
南沙群岛的最早开发者
据广东省及海南行政区1977年和1982年两次调查,历史上经常前往南沙及西沙群岛进行生产活动的渔民,以海南岛的琼海和文昌两县最多,其次是陵水、万宁、临高和三亚。
琼海县1974年曾做过一次调查,在1824年(清道光时期)以前,该县青葛地区渔民吴坤俊和李泮松等人就已到西沙和南沙海域捕鱼。1871年,则有潭门上教村渔民何大丰等二十余人到南沙群岛从事捕捞。而据潭门一些老渔民介绍,其实潭门渔民去西沙南沙捕捞,年份更是早于这些年代。据潭门66岁的老渔民卢裕钦说,他家的祖辈是明朝从福建远航而来,一直从事海上捕捞。
据卢裕钦介绍,在抗日战争前,光潭门去西沙、南沙的渔船每年就有二三十艘,渔民三四百人,均为男性。抗日战争时期,渔民不敢出海,抗战结束后,渔民又恢复在西沙南沙的捕捞。在1946年至1949年,琼海潭门渔民往来及居住南沙群岛,从事渔业生产从未间断。到了1956年,台湾向太平岛派驻军队后,海南渔民的生产活动仅限于西沙一带,到了改革开放,海南渔民又开始大规模的前往南沙海域作业捕鱼。
关于海南渔民对南沙更早的开发,潭门镇石宛村老渔民麦兴铣收藏的《麦氏家谱》有记载:“四十七世俞文次子声香妣王氏”:“考生,卯辛年十月十九日未时去东海(西沙)卒,咸丰五年四月初五卜葬港门坡与俞昌公同矿。”麦氏一门经营南沙,至少已有240年的历史,比本文前面提到的吴坤俊和李泮松还要早得多。
《更路簿》作证
《更路簿》为何物?它可以说是一本文字航海图。在那个年代,凡前往西沙南沙作业的海南渔船必备两样东西,一是罗盘;二是《更路簿》,《更路簿》上记载着从潭门出发到西沙南沙各主要岛礁的方位和航程。翻开《更路簿》,便可以知道渔船航行的速度和所处的位置。
南海研究专家、香港《华夏纪实》主编王业隆说:“由于《更路簿》是由特定的人(海南渔民),用特定的文字(海南方言字)和特殊的方式(文字地图),画出特定的区域(由海南至西沙南沙各岛礁)的航海图,在世界上难以找到第二种,因此,《更路簿》就成了海南渔民开发南沙群岛的重要见证。”
潭门镇渔民郁玉清,十五岁起就开始去南沙捕鱼,足迹遍及南沙各个海域,他收藏的的《更路簿》记录了南海诸岛传统地名68个。潭门镇草塘村苏德柳1977年将他十三岁时抄写的《更路簿》献给国家,由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据苏德柳说,《更路簿》是父亲当年从其他老渔民那里抄来的,苏本《更路簿》记录传统岛礁名82条。
《更路簿》经过一代一代的积累和传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大部分主要岛礁都有海南渔民自己起的俗名。一九八三年,《人民日报》公布了一百多个渔民常用的俗名,其中南沙群岛有七十多个,这些岛礁名在潭门渔民流传的《更路簿》中都能找到。
孤魂庙 渔夫墓
海南渔民开发南海的见证
潭门渔民协会会长麦邦奋说:“在西沙南沙群岛,有许多海南先代渔民遗留下来的孤魂庙和土地庙,他们是海南渔民开发这些岛屿的见证。”
据说孤魂庙的由来有一段血泪斑斑的历史。相传五百年前的明代,有108位海南渔民到西沙海域捕鱼,不幸遇上台风,渔船翻沉,108位渔民葬身大海,成了海底冤魂。多年后,另外一批海南渔民来到这片海域,突遇狂风恶浪,这些渔民焚香祷告,祈求108个弟兄解救,霎时间,风浪归于平静。死里逃生的渔民便集资在永兴岛上修建庙宇,祭祀108位孤魂,这些庙宇便像海南渔村那样,称其为孤魂庙或兄弟庙,这样的孤魂庙,在西沙共有五座。
至于南沙群岛的神庙,一般不叫孤魂庙,而称公庙或土地庙。
潭门镇今年74岁的老船长苏承芬是一位老南沙,自从15岁就开始到南沙捕鱼,他说:“在南沙的北子岛,至今还残存着两座清代的无主荒墓,从碑石的刻字可知,一座是同治十一年的翁文芹,另外一座是同治十三年的吴某某。”
据潭门渔民苏承芬介绍,在北子岛,潭门渔民许书琳种植的50棵椰子树,部分树上刻有“新海利鱼庄”五个字,而在南子岛,文昌县龙楼的陈大财,也种了不少的椰子树。
据琼海县政府在一九七四年一月调查,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潭门渔民在太平岛西北部建浮波庙一座,并在岛西北部开掘水井一口,同时有分别在红莓岛、中业、双子、南钥、南威等岛上各开掘水井一口,种植椰子树20至100株不等。
据海南经济史研究专家陈光良教授介绍说:“清末以后,海南渔民在南沙一带住岛人数逐年增加,凡具住人条件(有淡水及柴草等)岛屿,具有海南渔民居住。双子岛、中业岛、太平岛、南钥岛,都有海南渔民修的民居,建的庙宇、挖的水井,还有他们种植的椰子、香蕉、木瓜等,这些足以证明海南渔民对南海诸岛的开发。”(记者 于伟慧)
潭门印象
冬日的潭门港略显拥挤,在港口内,停放了数百艘船只。港口一头,便是浩瀚的大海,海浪一波又一波涌上港口防护堤,堤坝外侧,大海汹涌澎湃,堤坝内侧,港内风平浪静。
港口的一条航道,把港口上的居民隔成两岸,一条小小的机动船穿梭于两岸,把这边的人运到那边,又把那边的人运到这边。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条手摇的摆渡,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渔民风雨不误。
港口停放着数百条船只,但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哪是潭门的渔船,哪是外来停泊的渔船。潭门的渔船宽大,气派,油漆刷的铮亮,船头一般都包着钢板,看上去十分坚固。
生活在这里的渔民,不知道渔港什么时间开始存在,只知道他们祖祖辈辈靠捕鱼为生,但让他们引以自豪的是,潭门港的位置,左面是龙湾商港,右边是博鳌水城。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潭门渔民骄傲不已:龙守其左显尊贵,鳌护其右呈吉祥。
春节时候,来到潭门港,这里显得更为热闹,长期出海作业的渔船如今几乎全部回来,停放在港口内,港口虽显拥挤,但是船与船之间排放得十分有序,一些渔民在船上贴着春联,贴着一些祈求平安的祝福。
港口内除了海鲜店之外,还有一些工艺品小商店,有贝壳风铃,漂亮的海螺,也可以找到海底的铁树,个别小店还可能见到唐宋时期的瓷器等。
在临港而居的居民家,一些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婆会坐在门口,面对海港,海风把他们脸上吹得皱纹斑斑,却在这里不知不觉地生活了一辈子。
与阿公搭讪,阿公会告诉你他是一个水手,捕了一辈子鱼,是个老南沙,自己活到这个年纪实在不容易,许多同龄人早已被海难夺走生命。和阿婆搭讪,阿婆也会说:爹爹、丈夫、儿子都是水手。当你遇到她们神情凝重时,不要再去追问,或许碰到了伤心之处,因为在潭门港,几乎每个女人都是出海明灯,当她们送男人离港时,女人就像盏灯一样,长久的守候。(记者 于伟慧)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