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鉴真和尚已届61岁。
这一年春天,日本留学僧荣叡和普照到扬州崇福寺拜见鉴真,诉说再次东渡日本的心愿,鉴真欣然答应,于是开始远航准备。早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日僧荣叡、普照在中国留学已经达十年之久,一直留心寻觅能够到日本传律的高僧,希望早日回日本复命。他们听说鉴真的盛名和学问,决定前往扬州礼请鉴真赴日传法。这一次已经是第五次东渡了,此前已经四次东渡而均告失败。
历尽艰险到振州
这一年的6月27日,鉴真一行三十五人从扬州新河(瓜州运河)扬帆,开始第五次东渡。船只在狼山(南通)附近为风浪所阻,翌日得顺风至越州三塔山(嵊泗小洋山),在此候风近一个月。
8月,得顺风出海,至暑风山(舟山列岛),又候风一个月。
10月16日,船只经须岸山(普陀山)放洋,经黑海、蛇海、飞鱼海、飞鸟海,历尽艰险,海上漂泊14天,最终漂到海之南崖城……
一场台风让唐代高僧鉴真的法音留在崖州,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于“晒经坡”与“和尚田”———鉴真和尚和随行者,将海水打湿的经卷在崖城海岸的坡地上晾晒,这块坡地就被崖州人世世代代称为“晒经坡”,鉴真大师途经的稻田就叫“和尚田”。尤其可叹的是,鉴真还在崖城修建了“大云寺”,传律受戒,广播佛法,开创了海南佛教文化的先河。今天,这些依稀可寻的遗迹成为中日宗教界、文化界人士凭吊鉴真,进行中日文化交流的载体。鉴真之到崖州,一方面,海南惠受佛法的恩泽,一方面也使得唐代海南人物增添了一个熠熠生辉的人物。
鉴真第五次东渡被日本真人元开详细记录在《唐大和尚东征传》中。这一次,鉴真绝无料想到,他们在海上漂泊十四天之久,他的船只离日本却越来越远,又回到了大唐最南的国土———振州(今崖城)。
对隋唐文化史术有专攻的周泉根博士介绍说,鉴真是唐八世纪著名高僧,生于则天朝垂拱四年(688年),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卒于日本,俗姓淳于,广陵江阳县(在今江苏扬州)人。其父在扬州大云寺从智满禅师受戒为居士,修习禅法。则天朝天长元年(701年),鉴真十四岁,受父感染也出家为沙弥,拜智满禅为师,和父亲同一师门。这一年,朝廷有诏命天下诸州度僧,鉴真于是编籍于大云寺。在唐中宗即位恢复唐朝后,大云寺改称龙兴寺。
周泉根说,鉴真巡游四方,访师求学,深入学习佛教经、律、论“三藏”,尤重律学。此外,他精研焚声音乐、庙堂建筑、雕塑绘画、行医采药、书法镂刻等各类知识、技艺。他不囿于宗派门户,转益多师,更从高僧融济、义威、远智、大亮、全修、慧策等请教,遂能博学益智、境界高远,成一代宗师。
据《唐大和尚东征传》,鉴真第五次东渡,“造船买香药”,“备办百物”。所载“百物”可谓琳琅满目。粮食且不说,各种香料如麝香、二脐、沉香、甲香、甘松香、龙脑香等等,就有六百余斤;还有胡椒、石蜜等五百余斤。尤其重要的是各种佛教典籍及佛寺用品。佛经有金字《严华经》一部,金字《大品经》一部,金字《大集经》一部,金字《大涅槃经》论章疏都一百部。其他有“画五顶像一铺、宝像一铺、金泥像一躯”,还有六扇菩萨障子一具,月令障子一具,道场幡一百二十条,珠幡十四条,玉环手幡八口,铜瓶二十口,大中小铜盘八十四面,袈裟一千领,褊衫一千对,华毡二十四领,真是举不胜举。东渡没有成功,他们却陷入了当时被视为畏途的荒夷蛮野之地。那时,海南岛热带雨林浓密,野兽出没,人口稀少,海盗作恶。这一艘载满百物的官船来到天之涯海之角,充满着险情。
有一段记载可见当时情形:“是时冬十一月,华蕊开敷,树实竹笋,不辨于夏。凡在海中,经十四日方得着岸。遣人求浦,乃有四经纪人,便引道而去。四人口云:‘大和尚大果报,遇于弟子,不然合死。此间人物吃人,火急去来。’便引舟去入浦。晚见一人被发带刀,诸人大怖,与食便去。”
周泉根解释说,他们在四位当地商人的引导下,来到一个相对安全的港口,准备明日启航。谁知夜幕刚降临,便有一个长发黑面、手持利刃的强盗到船上来抢劫,众僧赶紧送给他许多食物,他才离开。鉴真一看这里不是泊靠之地,于是连夜起锚开船。那四位商人正好想去振州做生意,便同船引路,往南而去。
迎候与惜别
经过三天航行,船终于到达振州江口,即今宁远河口。四位商人上岸报告州府。于是,鉴真和尚与崖州的传奇故事拉开了序幕。他没想到的是,在这个化外之地,竟有寺院,而且还有信仰佛教的人!在州府中任别驾之职的冯崇债一听有高僧自远方漂来,惊诧不已,于是,立即派遣兵卒四百余人前来港口迎接。周博士说,鉴真一行人刚一进州城,早已等候在那儿的冯崇债趋步上前,拜倒在鉴真面前,连拜三下,又把鉴真扶上自己的马车,直驱官舍。冯崇债之所以如此虔诚,不仅因为他是一位佛弟子,神奇的是,这竟应了他昨夜做的梦!梦中有一和尚告诉他:将有一姓丰的和尚到此,他便是你的舅舅。可当得知鉴真一行中并无姓丰的僧人时,冯崇债依然十分虔信,就把鉴真当作他的舅舅,极尽供养,真心挽留,希望鉴真长住于此。一方面是弘法,另一方面是等候良机,鉴真一行便又搬进大云寺居住。在此一住就是数月,鉴真在振州整整呆了一年之久。
周泉根说,冯崇债听说鉴真是律学大师,便邀请大师在府内举行授戒大法会。崖州历史上第一次法会在鉴真的宏亮法音中举行,从此在崖州留下佛法传承的纪录。鉴真听说大云寺年久失修,佛殿破败。于是,众僧捐物,信众捐财,准备重修,鉴真大师慨然主持了佛殿的重建工程,历时数月而大功告成。这又是鉴真为这方水土留下的福音,至今绵绵不绝。
大云寺佛殿修缮完毕之后,鉴真执意要走。东渡传法是他此生的大愿。冯崇债挽留不住,只好作罢。因为海上强盗出没无常,所以,冯崇债自备甲兵八百余人送行,经四十多天,一行30多人才到了万安州(今海南省万宁市)。当地大头人冯若芳隆重接待了鉴真一行,并把他们安排自己家里,虔心供养。三天后,冯崇债继续护送鉴真一行抵达崖州(今琼山)。这里已比较安全,冯崇债便拜别鉴真,领着八百余兵卒依依惜别,返回振州。
留下千古佛音
鉴真和尚抵达振州时,已经年过花甲,但鉴真的事业却似乎才刚开始。他的普度众生的宏愿也注定他不能局限于江南之间,他的事业在广阔的东南和东洋。于是,到了天之涯的崖城,他依然以弘法为己任,不畏劳顿,传法建寺,给化外之地的崖州,留下佛音,千古传诵;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第六次东渡,已经双目失明的鉴真大师终于成功,实现了毕生的宏愿,由此开创了日本律宗。周泉根充满敬仰之情说,大师还把中国的建筑、雕塑、书法、医药学等传送到日本,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大唐和尚鉴真在海南流寓的遗迹上,已经建起了南山佛教文化中心,南山(又称鳌山)西峰还建起了一座花岗岩石鉴真《登岸》群雕像,鉴真师徒五人面向大海,石头的刚毅质感凸现五人面对危情时的无畏刚强之态。从雕像那刚毅慈悲的脸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出鉴真九死不悔、博大无忧的圣贤气象,引人景仰。
主讲专家
周泉根,男,1977年生于江西省南丰县,文学博士,现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书》、《文艺争鸣》、《中国文化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要著作有《隋唐五代海南人物志》、《海南历代贬官研究》和《国学人文读本》(魏晋卷)等。近年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艺学和海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一样,乃是中国佛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事。
崖州有幸。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的失败,却给崖州带来了一次莫大的佛缘,从此,沉寂多年的开元寺得以修缮,法音嘹亮,信仰者众,影响深远。鉴真精修经、律、论三藏,通晓医药、历算、书法百术。如今,伫立在三亚南山西峰一座花岗岩石鉴真《登岸》群雕像,气势恢宏,鉴真大和尚目光深邃,神情悠远,似乎还在注视着崖州故地。他那刚毅慈悲的脸,依然可以看出九死不悔、博大无忧的圣贤气象。
本期主讲专家周泉根,专修隋唐史。让我们跟随他的思路,寻找鉴真大和尚在崖州留下的印迹。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