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族原始泥条盘筑制陶技艺是新石器时期产物,一直相传至今,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地区一带传承得较好。2005年,该制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江县石碌镇保突村今年83岁高龄的羊拜亮是这项技艺较高的传承人。
羊拜亮于13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这项技艺,并在几十年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成为制陶能手。她利用木杆、木臼及竹刀、蚌壳等简易工具,以泥土为原料,经过系列工序制成的陶釜、陶甑、陶瓮、陶碗等器具,已为国内外研究家、收藏家所青睐。
2007年8月,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羊拜亮作为黎族手工制陶技艺传承人入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主角,是漫漫岁月长河中传统文化走下去的“提灯人”,延伸着传统文化从古至今的路。他们是让民间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人,他们是活着的历史精华。
1选泥
黎族原始露天烧陶:制陶史上的活化石
一件件原始古朴的陶器,竟是在露天的情况下烧制出来,这正是昌江的黎族原始手工制陶技艺珍贵所在。
据省文物部门的统计,我省现已查明的古窑址有19处,其中有7处陶窑,1处陶瓷窑,11处瓷窑,它们分布在澄迈、陵水、定安、东方、乐东、白沙等10个市县。
“这些古窑址说明海南制陶历史悠久,但昌江黎族的露天烧陶,传承了久远历史的制陶术,我国最早的烧陶方式也是露天烧陶。黎族保留着制陶的原始形态和特征,不失为中国古代原始制陶的‘活化石’”,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介绍。
海南岛孤悬海外,关于黎族制陶的起源年代,至今未见历史文献。专家分析,从黎族原始手工制陶技艺来看,具备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制陶工艺的条件,第一以黏土为原料;第二是低温(600—700℃)烧制;第三以手制成器物。
2\捣泥
对于黎族原始制陶记载最早的文献有: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以土为釜,瓠为器。......土釜至今用之,瓠瓢间以水......”。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中称:“陶土为釜,器用瓠瓢”。由此可见,黎族制陶代代相传。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王海昌介绍,黎族制陶可以称为制陶文化的活化石,黎族原始制陶工艺的起源虽然未见文献记载,但是它的制陶工艺完全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制作工艺,对于研究我国制陶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黎族制陶用黏土为原料,以低温(600℃-700℃)烧制,以手制成器物。从采掘陶土到制成陶器,十多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制陶工艺全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和感觉才能掌握,可见黎族烧陶对于现代制陶的贡献。
王海昌说,随着时代的进步,黎族制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地位,但是作为一项技艺,仍有保护的价值。从历史价值来看,黎族原始制陶这种手工艺,在中原地区已经失传,但是长期以来依然保存在边远的黎族地区,它作为少数民族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作用。
3\筛泥
“从文化价值来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黎族过着原始的刀耕火种迁徙生活,黎族原始制陶,它代表了一定时期黎族的原始手工业,从生产自用,到以物物交换缓慢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工艺价值来谈,陶器制作每道工序都是凭感觉,这些生产技艺是黎族人民长期劳动的智慧结晶,它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王海昌说。
这是一个木棉花开的时节,在昌化江两岸的山间和田野上,一片片火红的木棉花儿好似天空中的一朵朵红云,装扮着海南岛西部的一个个小镇。车子一路走来,一路尽是风景,我们最后选择停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去欣赏村里火红的木棉,去拜访村里一位高龄阿婆,她,就是黎族原始泥条盘筑制陶技艺传承人羊拜亮。
4\和泥
自幼和母亲学习烧陶
老人居住的村子离昌江县城不远,村子就在县城所在的镇上———石碌镇,村子的名称叫作保突村,至于村名的来历,问了许多村民,我们都无法知道确切的含义。
走进村子,鸡犬相闻,孩童嬉戏。间或耕牛走过,脖下挂着的牛铃叮当作响。在几位孩童引路之下,我们来到阿婆羊拜亮家中……
老人的家地处村子一隅,院外是一菜园,菜园外便是田野。就在田野中的木棉树下,一位身材弱小的老人正在树下捡木棉花,老人娇小的身材在粗大的木棉树和空旷的田野中显得微不足道,但老人藏青色的衣服和火红的木棉花相映成趣。
在我们视野中的老人,就是羊拜亮,得知我们来拜访老人,老人的曾孙女赶紧跑到田野之中,把老人叫了回来。
老人光着脚走回家中,对于访者并不陌生,一边微笑着,一边指示旁边的曾孙女给我们倒水。我们一边欣赏赞叹着院子里未烧制好的坛坛罐罐,一边去探访老人背后的故事。
5\盘筑泥条
保突村:制陶技艺传女不传男
羊拜亮的婆家和娘家都在这个村里,村子虽然不大,也有百来户人家,在羊拜亮的记忆里,在母亲一辈的妇女中个个都会烧制陶器。制陶,是保突村女人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艺,就好比女孩看孩子、做饭一样,也就是在这种影响下,羊拜亮从13岁就开始和母亲学习制陶,因为在这个地区,制陶有着传女不传男的说法,羊拜亮早早地接受了这一技艺。
保突村四周高山林立,田地很少,挖土烧陶,成为保突村妇女养家糊口的特有方式。每逢有闲空时间,村里的妇女便去田地里挖土烧陶,烧制出来各种陶器之后,便挑到附近的村子换取稻谷。
在众多的烧陶妇女之中,羊拜亮的母亲是技艺最为精湛的一个,她制作出来的陶器样式好看,经久耐用。聪明、伶俐、懂事、能吃苦耐劳,这是羊拜亮在全村人心中的印象,而正是因为这些, 也成就了羊拜亮的婚姻,才嫁给了老伴王阿度。
6\制胚
陶罐见证烧陶女爱情
王阿度比羊拜亮小四岁,提起当年的故事,坐在墙角的王阿度开始用着我们根本无法听懂的语言讲述,好在阿度的曾孙女在一旁翻译。
羊拜亮当年并不是很漂亮,但是聪明能干,很讨阿度母亲的喜欢,阿度母亲就决定让阿度娶拜亮为妻。可是阿度当时觉得拜亮并不漂亮,没有答应,但在拜亮的眼里,阿度是一个很能干的小伙子,阿度的母亲又非常喜欢拜亮,拜亮就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打动阿度。于是,有一天,拜亮连续在阿度的面前唱了三天的山歌,“虽然我长得不漂亮,但我能烧火做饭,烧陶换米……”诸如此类的歌声终于打动了阿度,于是阿度和比他大四岁的拜亮结婚了。
阿度的母亲和拜亮的母亲一样,心灵手巧,是村里最能干的妇女之一,羊拜亮嫁到阿度家里后,又和阿度的母亲学习制陶,就这样,羊拜亮从母亲和婆婆那里学到了制陶最为精华的部分,使得她的制陶技艺一直延续到现在……在老人家中院子里的一个水罐,见证着拜亮和阿度两位老人的爱情。羊拜亮告诉我们,她嫁到王阿度家里,烧了第一件陶器,就是这个水罐,虽然过去几十年了,这个水罐还一直在使用。
听着几十年的爱情故事,看着见证爱情的水罐,不知不觉已天黑,我们只好相约第二天看老人制陶……
7\烧陶
年轻时靠烧陶养家糊口
第二天春光明媚,我们早早来到老人家里,老人已经在等待我们的到来……
拿着铲子和挑筐,我们跟着老人去田野里取土。老人带我们走了约一里土路,土路的两旁尽是篱笆,篱笆里的稻田间生长着一株株粗大的木棉树,时值三月,木棉花开,突兀的枝头上镶着一朵朵火红的花瓣,在蓝天的掩映下,甚是打眼。偶有小风吹落花瓣,树下凋谢的木棉花同样也是一片风景。老人径直下到田里,看着田里的泥土,我们怎么都不会想到这样的泥土能烧制出陶器来。
挖陶土到家,老人开始她的制陶工艺。 晒陶土、舂陶土、筛陶土、和泥、制作器底、搓泥条、泥条盘筑、制坯、摆放陶器、露天烧陶。这就是烧陶的整个步骤。
制作了一辈子的陶器,使老人的每一个步骤都是那么娴熟。老人一边制作,一边在讲述着当年的情景。
8\淬火
老人嫁到阿度家之后,生活一直窘迫。他们生有四个儿女,在当时的情况下,养活四个孩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村里田地有限,稻谷根本就不够吃,拜亮只好靠烧陶换米来养家糊口。可是在当时制陶也辛苦,因为白天要为生产队出工,大多是晚上制陶,等家里人都睡了,羊拜亮要挑着筐,去取土,制陶。
“那是物物交换的年代,一件陶皿能换多少粮食,要看陶皿的容量,它能装下多少稻谷就换走多少稻谷。”羊拜亮的孙媳妇文阿芬说。
由于羊拜亮的技术好,每次都能烧出大的陶器,而且很耐用,附近的人都喜欢用稻谷换羊拜亮烧出的陶器。
渐渐满足了附近的村子陶器的使用,羊拜亮开始为生活奔波到更远的地方换取稻谷。老人去最远的地方都要跑到东方的八所,白沙等地。
夏天的太阳很毒很热,光脚走在地上十分烫脚,羊拜亮就随便在路边采些草,编上一双草鞋继续赶路。
羊拜亮老人结婚时制作的一对陶罐,其中一个为美国人收藏,另一个由昌江县王青收藏。
有一次她和村里几个妇女挑着陶器去卖,没想到爬山的时候脚下一滑,自己摔了一跟头,肩上挑的陶器全部摔碎。当时羊拜亮看着走出来的几十里山路,又要空手回家,想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还在等米下锅,她坐在地上,一直哭到天黑,但最后还是无奈地回到家里,连夜挖土制陶……
有时走到一个地方陶器换不到稻谷,羊拜亮只好守在那里,给大户人家干工,不要工钱,只要能管饭就行,一直到把身上的陶器换成稻谷。但偶尔碰到有卖鱼的,羊拜亮也会用陶器换上几条小鱼,回到家里给老人孩子改善生活。
就这样,老人靠着烧陶,养活了一家子人口。
制陶手艺传承孙媳妇阿芬
老人一边讲述年轻时的故事,一边在做陶器,一团团黏土,在阿婆的手里成了一件件艺术品。老人原来也没有想过,自己做的陶器到今天会有这么多人认可,还有更多的人选择了收藏。
据文阿芬介绍,前来拜访阿婆的人很多,有许多外国的专家学者都喜欢收集收藏阿婆烧制的陶器,而这些,都是起自2005年以后。
那是2005年的一天,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的人陪同省里的专家来到保突村,找到阿婆,说是她的制陶技术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阿婆不懂得具体是怎么回事,但家里人都知道这是一件好事。
又过了一年以后,昌江黎族手工制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羊拜亮也入选成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老人也开始着急,开始急着把这项技艺传授下来,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孙媳妇文阿芬成了老人传承的首选。阿芬勤劳、聪明,每次制陶的时候,老人都把阿芬叫到跟前,一边做一边给阿芬传授技艺。
如今,阿芬是保突村技术最好的制陶师之一,也是保突村委会为数不多的制陶师了。
37岁的阿芬不善言辞,说话时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在阿芬介绍其间,阿芬和阿婆已经把十几个各式各样的陶器都做好了,有饭碗,有水罐,有茶壶,有煮菜用的锅。
由于刚做好的陶器需要晾晒,阿芬和阿婆只好拿出几天前已经晾晒好了的为我们烧制,阿芬在田野间摆放好木柴,一件件地把陶器放到木柴上,燃起了熊熊的大火,看见一件件陶器在火里烧制,我们不由得感叹,几千年前的烧陶技艺还能保留至今,真是人类的幸运,我们也默默祈愿这项制陶的“活化石”继续传承下去……
看老人烧陶 好比制作艺术品
一位年过八旬的阿婆,能用硬梆梆的泥土烧制出一件件陶器,真的让我们惊讶不已,由衷地赞叹。看着老人制作陶器,就好比在艺术馆里看着艺术大师做艺术品。
在制作陶器之前,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首先挖陶土拿到家里晒干,然把陶土放入木臼里,捣碎,用细孔竹筛筛陶土三至四遍,余下的粗陶土倒入木臼里再捣碎。一系列工作做好,开始和泥制作。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无法想象一件件陶器是怎么做出来的。
老人先在工作台上铺一块布,用泥搞成薄饼状做器底,尔后把饼状器底,移到一个倒扣的竹筛上,用尖竹子刮器底为圆饼状,把边角料去掉,然后把事先和好的陶泥搓成直径约2厘米,长约50厘米的泥条,双手持泥条将泥条置于器底之上,用手把器底和器壁捏连在一起,如此一圈一圈向上加泥条,泥圈结合处用手紧捏使之紧密结合。
到达泥坯所需高度之后,在制陶工具的钵里洗手,一手扶器内壁,用尖竹子刮平器外壁,沾水把器壁搞湿,一手扶器内壁,一手用木拍往上拍打器外壁,使其又高又平,用一根麻线割平器顶,搓一根泥条放在器物上面搞口沿,接口处放一点水,泥圈结合处用手紧捏使之紧密结合。一手扶器外壁,一手用贝壳刮器内壁,沾一点水,用贝壳的背面抛光器内壁,同时也把器外壁搞往外鼓,再搓一根泥条放在器底于器壁之间,用手紧捏使之紧密结合,用贝壳背面抛光,用沾水的手抹器内壁光滑,一件陶盆陶坯便做成。
陶器做好之后便是晾干,将连着竹筛的陶坯,晾晒半天,尔后才搬到院子里摆放在地下暴晒,晒一个星期后,摆放在棚子里使之自然干燥,完全干燥后,才能烧陶。
露天烧窑,选择一块平坦地面,用一牛车的干柴火,下面横竖间隔摆放好,选一个人专门摆放陶器在柴堆上,将陶坯倒扣在柴堆上大大小小随便摆放,再放一个上次烧好的陶器在一起,希望这一批陶器也象这个陶器一样在烧陶的过程中不裂。在点火前,为了使陶器在烧制的过程中不裂,羊拜亮围着柴堆举行简单的赶鬼仪式。
点火烧陶,烧陶多在黄昏时分开始点火。用干茅草点火,扯干的椰子叶点火,从上面陶坯的中间点火,再从四面八方点火,把柴火烧旺起来,柴火烧到剩三分之一的时候,从四面八方扔一堆堆的干稻草在陶坯上面让旺火烧陶,烧2担干稻草,上部形成厚厚的火灰,火渐由表入里,继续着小火状态。
取陶是男人的活儿,经过1个小时烧陶,火弱后,用一根长约2米,直径约5厘米的木棍,挑陶器放在一边。为了增加陶器的硬度,洒一种黎语叫“紫涯”植物树皮的汁。这样经过冷却,一件件陶器就烧制成功了。
记者 于伟慧 特约记者 曾高文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