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南民间乡土小吃 韧劲十足的黄粑
海南民间乡土小吃 韧劲十足的黄粑
来源:     作者:许甲猛    2010-09-13

浇上了红糖汁的黄粑

  海南民间乡土小吃中,最寻常也最诱人的,是一种浸透着糯米的清甜和椰丝的浓香,海南话叫做“bua”的东西。用汉字来表示,就是——粑。

  海南的粑,是一个系列,其中常见的有薏粑、猪肠粑、椰子粑、黄粑。这些粑多为甜食,形状则方圆不一、大小不等,似乎是由着制作者的喜好任意为止,其实却都是有着传承定式的。

  海南人对粑最初的记忆,大多与乡下、童年、奶奶或者外婆联系在一起。许多人一说到粑,立马就能和春节划上等号,仿佛那是节日里才有的美味。在记忆中,每一种粑都带有不同的味道,有温暖的回忆、有雀跃等待的期盼、还有对亲人绵延不绝的怀念……

  关于粑的文化溯源,琼海作家庞启江有所研究,他介绍说,从气候上说,海南地处亚热带,阳光炽热,夏天时间长,人们出汗多,消耗热量也多,故此,海南人在中晚两顿正餐中间往往还加上一餐,此餐乡下叫“淘导(谐音)”,一般在下午三四点钟进食。在那漫长的贫困年代里,“淘导”或为在家吃碗午饭吃剩的番薯稀饭或为吃杂粮制作的粑食。如今,在炎炎夏天,人们仍保留吃“淘导”的习惯,但内容与形式已发生变化,即上小茶店中来杯中式茶或咖啡外加一个粑或者其他点心。

  三亚的街边巷尾,或市场拐角处,就都有专卖一样或者各样粑的小摊位。如果你够幸运,在路上也会偶遇那些挑着担子四处卖粑的女人,她们的粑好像味道更地道呢。

  黄粑

  年轻姑娘阿秀说:“小时住在乡下,那时的我天天盼望着过春节,因为每到要过年了,奶奶就开始做一种甜粑,金黄色的,记忆中它的味道带有股淡淡的清香……长大了,它的身影渐渐稀少了,想见上一面都难。如果突然有天在一些街边小巷里偶然听到“卖粑咯”的叫卖声,就会猛然一惊,再而是狂奔过去,若是发现了它,便喜不自禁。想必,这就是久久企盼却无法天天满足的愉悦感吧。”

  这种甜粑,又称为黄粑,也叫黄米粑。它采用优质糯米及纯天然碱制成,自然透黄色,不仅色泽晶莹,吃起来还特别清香、柔韧。据说,天然碱还有促消化、防止肥胖等作用呢。

  在阿秀的记忆中,每逢春节、小年等传统的节日或是客人来访、家有喜事时,乡下的女人们就早早起来备好一盘盘的黄粑,或拿来拜祭祖先,或和亲朋好友一同分享。黄粑制作过程有些复杂,先要把山中一种灌木烧成灰,加水浸泡再沥出汁(俗称“天然碱”)来,再将糯米浸泡在这种汁水里,待米泡呈橙黄色,才可取出用手推石磨磨成粉后用扁平的蒸锅蒸熟。

  制作过程中,特别讲究的是木灰汁的浓度、糯米浸泡的时间、木灰汁与糯米的比例、蒸米粉的火候等等,拿捏是否得当往往会直接影响黄粑的口感色泽,因此这也是乡下妇人一展手艺的好方式。

  黄粑的吃法比较特别,先用小刀切出一小条,再用剪刀剪成一小块一小块,加入红糖汁调味。吃起来滑滑的,口感有嚼劲、Q劲十足。咀嚼到最后,自有一股滑溜清香味弥漫在整个口腔,恍若心旷神怡一般,让人吃了还想再吃。

  “这黄粑看样子不咋地,可吃了一口我就着迷了。”一个夏日的黄昏,记者在河堤旁偶遇一名正在挑担四处叫卖黄粑的妇人,边上几名学生津津有味的吃得不亦乐乎,其中一位女生嘴角挂着糖汁都毫不知觉,一边吃一边说道:“好特别的味道好Q的口感,真好吃!”(见习记者 周秀 本报记者 袁燕/文图)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