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鼓楼街:青石板路穿透鼓楼600年历史
鼓楼街:青石板路穿透鼓楼600年历史
来源:海南特区报     作者:王吉拉    2010-10-04
 鼓楼街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呈南北走向。南起高登中路,北止文庄路。街道长260米,宽2.5米,为石板、混凝土路面。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在郡城南门兴建了一座鼓楼。街道从鼓楼拱门下穿越而过,临街因此被称为鼓楼街,至今已有633年的历史。鼓楼街两旁多为民居,临街有小铺面,明清时期,街道很繁荣,街道居民以加工牛角梳为业,远近闻名,目前,这一传统生产工艺在鼓楼街已消失。
  
  现存文物鼓楼铭文大铜钟
  
  鼓楼大铜钟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铸造,重2320斤,口径1.43米。原置鼓楼之上,钟上铸有铭文,全文直刻楷体。钟上铭曰:“海南卫指挥佥事,信官张玉、石玉等同琼州府知府程莹,发心各出俸资,命匠人新修造铜禁钟一口,计重2320斤,永充在本府楼中,开鸣晓昏,专为禁动,镇平民而康泰,保卫府以平宁。雨畅时若,国泰民安。”钟高5尺,大30余周,有阳刻八卦环绕四周。
  
  弘治十一年(1498年)副使陆渊将南郊的琼山县学宫迁建于府学之西,因而拆除钟楼用其地基建县学明伦堂。楼上铜钟移置府城隍庙中,现存于海口五公祠。与古炮为伴,静卧在学圃堂中,供游客观瞻,让游人感受其昔日的遗韵。
  
  影像笔记
  
  漫步在狭长的鼓楼街上,走过幽深的鼓楼拱门,我有种穿越时光遂道的感觉。
  
  高耸的鼓楼,像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沉默无语,街道直穿拱门而过,蜿蜒到远方。
  
  古旧的青石板,低矮的民房,闲适的居民,来往的过客,小街处处浸透着一种古朴而悠远的气息。
  
  走过鼓楼街,感受一段跨越600多年岁月的历史,宛如品尝一杯陈酿的老酒,令人回味悠长。
  
  史地发现
  
  鼓楼保护过很多府城人的生命
  
  鼓楼是府城人的福楼。1939年和1940年,日军占领海南的初期,日军的飞机经常扔下炸弹轰炸府城。遇到敌机轰炸时,守卫府城的政府军便会打锣、拉钟、吹螺报警,并在鼓楼上立杆放风球预警。蓝色的风球是预警号,红色风球是紧急警报,取下风球就是解除警报。
  
  听到报警声和看到蓝色预警风球后,府城镇的居民都往鼓楼下的石拱门内躲藏,这里成了天然的防空洞。鼓楼下的石拱门,保护了很多府城人的生命。
  
  两天前,记者来到鼓楼街时,正好下雨。雨水从街道两旁的屋檐上倾泻而下。街道北高南低,雨水沿青石板流向下街,街道顿时成了一条浅浅的小溪,雨水哗哗流淌,注入下街的水沟。
  
  我跑到鼓楼的石拱门下躲雨,细细观察了一下拱门。拱门长约24米,宽约5米。墙壁用的都是整齐厚实的四方形石头,石壁上长满了青苔,南北两面的古楼城墙上长满杂树藤蔓和野草,在风雨中摇曳。
  
  石拱门两侧靠墙壁的地面上,砌有两条长长的水泥凳,供人坐卧休憩。
  
  忽然,一阵鞋跟敲击石板的清亮声音由远而近传入我的耳朵,我扭头一看,见一位穿牛仔裤,着露背衫的妙龄女子,娉娉袅袅地撑着雨伞从街口走来,我顿时想到了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描写的那位撑着油纸伞,像丁香花一般的小女孩。感觉静谧的小街突然变得鲜亮而生动。
  
  雨停歇之后,我沿着石阶登上鼓楼。楼顶上有座砖木结构的平房,西北角的屋顶已经塌陷,漏出一个大窟窿。平房内现在还住着三户人家,一位妇女坐在平房的厅堂内,在做着加工小灯炮串塑料帽的手工活。她指着破败的屋角说:“坏了很久了,一直没人管。”鼓楼顶上的木瓦房呈长方形。墙面上的泥土已脱落,鼓楼基座上长着几棵高大茂盛的楝树。
  
  90高龄的陈柳英老人头发灰白,背也驼了,脸上布满刀刻般的皱纹,她行走起来很吃力,必须用竹竿撑着,岁月摧老了她的容颜,但不变的是她对百年鼓楼的依恋和深情。
  
  在小街上行走,和坐在家门口的居民谈起鼓楼时,他们一个个都显得几分得意和自豪,因为他们的街道因声名远播的鼓楼而得名,他们庆幸自己是这条有名的古老街道上的居民,沾着鼓楼的贵气,能保佑这条街上的人平安万福。
  
  加工牛角梳曾使鼓楼街远近闻名
  
  鼓楼街两旁的房子比较低矮,有的伸手就能摸到屋檐。这些小巧的居民住宅,蕴含着街道居民内敛而不事张扬的秉性。
  
  年老的居民告诉记者,从前,街道两旁清一色的都是两米左右高的平房,相差不大。居民知足常乐,过着平淡而安稳的日子。
  
  府城解放前素有“七井八巷十三街”之称,明清时代曾繁荣一时。
  
  明清以来,鼓楼街居民以加工牛角梳为业,并形成规模,当时,鼓楼街加工的牛角梳因质量好,数量大,不但销往海府地区,还销往内地和南洋,远近闻名,街上还开有当铺,十分繁荣热闹。
  
  鼓楼街的手艺活,解放后,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1953年,街道成立手工合作社,组建琼山红城日用厂,属二轻集体所有企业。鼓楼街上加工牛角梳的居民大部分吸纳为琼山红城日用厂的工人,主要从事梳子和算盘的加工和生产。
  
  记者在鼓楼街上来回巡视,从街道两旁的每家门口望进屋内,已见不到昔日加工牛角梳的场景。
  
  街道上看不到店铺,有一些邻街的居民在进门的厅堂内摆上货架,上面陈列着一些日用品和饮料、烟酒,成为一种家庭式的食杂店。感觉很温馨、很亲切:小店家中开,生意家中做。
  
  鼓楼街因直穿石拱门向南北延伸,狭长的小街浸透着古色古香的味道。只是有几幢平地而起、高耸突兀在老街平房之上的、贴着白色墙外砖的新房子在这条古旧的街头上显得很刺眼,破坏了小街那股古朴、中庸、平正的风格,反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路过鼓楼街8号民宅时,房屋的主人爬在竹楼梯上对着自家的旧屋拍照。记者询问屋主为何拍照?郑先生告记者:鼓楼街8号、10号都是他家的老屋,因年代久远,年久失修,房屋已破裂,成为危房,现在拍照准备向城建房管部门申报拆旧建新。
  
  听完房主郑先生的话,记者心里像打翻了个五味瓶,很不是滋味:拆旧建新本是件好事,但记者担心的是,这些记载着百年历史包容着特殊文化符号的古老民宅,拆建成现代的钢筋水泥建筑,将破坏这条特色老街原有的风貌,这条有着600多年悠长历史的古老街道将会变得面目全非!
  
  鼓楼街,一条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旧老街,亟待规划和保护。
  
  唯见风物
  
  鼓楼
  
  鼓楼又称谯楼、文明楼,在今府城镇鼓楼街。
  
  明洪武五年(1372年),海南卫正式成立,卫指挥王友在元醮楼故址建鼓楼,有台基和二层楼宇,共三级。成化十七年(1481年)夏,卫指挥李泰将原台基加大夯实,并对楼宇加以修葺。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军器局在楼台上制造兵器失火,楼宇被烧毁,只剩秃台。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琼北大地震将鼓楼震毁,万历四十三年(1705年)尚书王宏诲、知府谢继科,推官傅作霖等人复修。
  
  清代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琼州知府张万言捐出自己的官俸,雇工复修已经崩塌的鼓楼。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府宗思圣又重修鼓楼。这是鼓楼历史上一次比较完善的修葺。修葺后改名为文明楼,楼上设文昌祠。
  
  现存的鼓楼,为清代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吴典修造。吴典当时任琼台书院的主讲,琼山府城人,曾任四库全书编撰官。由他倡修的文明楼、台基不变,台基墙外层用青石围砌,内层用红土夯成,台基中间开一条南北向的石拱门。南门灰塑“海南壮观”,北门灰塑“奇甸文明”。楷体,均属吴典手笔。北面东西南侧设登楼台阶(今只存东侧石阶)各3层72级。外护石栏扶手(今已毁),阶台有篷廊(今已毁)。楼宇阔3间,深3进。东西长24米,南北宽16米,高9米,青瓦飞檐式建筑,楼脊塑双龙朝日,檐角高翘,各有卷云,脊梁刻各种图案。内有圆木柱24支,柱础为石质鼓磴式。檐上梁头雕成龙状,檐下通廊宽1米。楼宇正中原来设有神龛,供奉文昌帝君偶像。楼前设石栏,供人远眺凭吊。
  
  鼓楼居高临下,前不远处是府城南门,后不远处是府道官署和府学宫。经吴典倡修后的鼓楼,成为府城一景。鼓楼已列为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圣宫
  
  地处鼓楼下街,位于鼓楼街72号对面。相传为纪念明朝皇妃三圣娘娘而建。始建于明代,清朝雍正三年重修,清嘉庆三年复修。
  
  现在所见的三圣宫为2001年新修,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仿古建筑,宫堂后殿设三圣娘娘和关公神位。
  
  宫堂南厢房立有清朝雍正三年和嘉庆三年,捐资重修三圣宫流芳千古的两块石碑,碑上刻有捐资者的姓名。
  
  宫门上方写有三圣宫三个镏金楷体字。宫门旁贴着写有“神灵保佑民安康,三圣显赫威四方”的门联。
  
  每逢农历正月十二,三圣娘娘的诞辰日和农历五月十三的关公节,远近善男信女都要到三圣宫敬香祀拜三圣娘娘和关公,香火鼎盛。
  
  黄忠义公祠
  
  位于鼓楼街中段西侧60米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31年),距今有174年的历史。
  
  黄忠义公祠是清代海南最大的黄族公祠,早称“合族大宗公馆”,祠宇坐北朝南,院落三进,由祠门、拜亭(居堂)、正寝(后堂)及东西廊庑组成。东西宽37.5米,南北深47.5米,占地面积1781平方米。为侨居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黄民后裔及居琼黄民族人共同倡建而成,从发愿倡建到修成竣工耗时十年,耗资“白金”4335“大圆”,是府成现存最完善的清代建筑物。
  
  黄忠义公祠之所以以“忠义”命名,是宋元以来琼地的黄民族人供奉他们共同的“始祖”,——忠义开国公而来的。黄忠义公祠建筑轴线分明,布局严谨,前后院落花卉艳丽,树木葱茏,堪称滨海南国一处极富特色的宗祠公馆。
  
  大门(祠门):总体构造面阔5间13米,进深11檩8米,单檐硬山式层顶。
  
  拜亭(中堂):面阔5间22.5米,进深15檩12米,前后插廊1.6米,单檐硬山式屋顶。正寝(后堂):面阔5间22.5米,进深15檩12米,前檐插廊,单檐硬山式屋顶。
  
  黄忠义公祠不仅是封建社会后期海外华侨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史证,对研究清代道光时期的社会经济历史和古代建筑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现在,黄忠义公祠被琼山机关幼儿园借用。1998年,黄忠义公祠列为琼山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