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子:贝类的闭壳肌。北方称鲜贝。带子是广东话的叫法,俗称骚蛤。其肉圆形,扁状,名为“带子”,可鲜食,也可晒干食干制品即为江瑶柱,北方称干贝。营养价值极高,是珍贵的海产食品。带子在广东、海南沿海盛产。其质爽软,滋味鲜美,蒸、炒、油泡皆宜。
链接事件:
五月下旬,香港澳门等地惊现“毒带子”,数名民众食用带子后出现了麻痹性毒素中毒的症状。据香港中毒者描述,他们在家中进食带子后半个小时至3小时,出现面部、口部、舌头和喉麻痹,伴随四肢乏力、晕眩、视力模糊、肚痛、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状。有关部门表示,中毒严重者可导致说话和呼吸困难。
5月20日上午广东省卫生厅发出食品安全警报,提醒各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贝类的监测,确保民众身体健康,同时呼吁民众近期慎食贝类水产品。神探的手机也适时收到了一条忠告,近期最好不要进食双贝壳类的海产,当时神探还不知道,在海鲜市场上正因为此次的“带子门”刮起了不小的风暴……
5月23日,在香港北角码头的海鲜市场内,购买贝壳类海鲜的市民明显减少。事因“毒带子”事件扩展至广东及珠海,香港食安中心迄今收到14宗个案、共有28人出现麻痹性中毒,目前仍未查明问题鲜带子产区。当局提醒市民暂时慎吃贝类水产。
5月25日,新鲜带子“毒”翻港珠澳,在市场上引发一阵“带子慌”。一些菜市、超市和酒楼,均表示未收到相关部门禁售通报,但除菜市外,超市、酒楼难觅带子踪影。受到珠三角其他城市不断出现的食用鲜带子中毒事件影响,带子销量已经减少,价格也出现下降。[page]
带子毒还是人更毒?
“带子门”事件一出,广东省卫生厅发出食品安全警报后,各大媒体也拉响警报,纷纷出动。一时间谈贝色变,人们奔走相告,别去吃带子。神探不禁叹息,我们的生活里又少了一味食材。自从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再到瘦肉精、孔雀石绿、苏丹红,我们身边可以吃的东西到底还剩多少?几乎是媒体曝光一件,人们就惊讶一次,媒体的作用是强大的,强大到我们只能在菜市场里面提着空空的菜篮发愣了。
可是,我们需要的是在第一时间能给我们有效指导意见的媒体。吃带子中毒,人们会直接将责任归咎于带子本身。那么,所中的毒是否就是带子惹出来的?非也!带子本无毒,人类早就有食用带子的习惯了。为什么这么长时间相安无事,突然就出现了中毒事件?有人说是由于夏季炎热,带子放置时间长了变质。也有人说是气温增高,海水中副溶血性弧菌增多,海产品相对菌数增多,尤其是一些贝类容易被污染,死后导致其携带副溶血性弧菌(嗜盐菌)尤多,吃了后容易引起食物中毒。但这仅是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不食用死去时间较长的贝类和烹调时间足够即可被免之。
然而,这次服用带子中毒另有原因,原来带子有毒是由于受到藻类毒素的污染,当天气转热,海水温度变暖。带有麻痹性毒素的海藻容易生长,带子依靠鳃纤毛活动形成水流滤下有毒海藻等食物,使摄取的毒素在肝、胰、肠、生殖腺和肌肉累积,而变得有毒。也就是说,是海域的污染导致了带子有毒!是海水富营养化产生的赤潮导致了带子有毒!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海水营养化,更有利于单细胞微生物的繁殖,真正下毒手的其实正是人类自己。
一般来说,贝类的毒化与海水有毒藻类的浓度有直接关联,有毒贝类中毒发生在5月中到10月底。讽刺的是,就在毒带子出来之前,5月19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09年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广东海域污染形势堪忧。广东海域污染范围有扩大的趋势,与2008年相比,广东受污染海域面积增加3.6%,而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面积增加均超10%。这印证了:人类总要遇到自己把环境污染以后的恶果。我国的城镇化也给我们带来了持续环境污染的恶果。[page]
想吃又怕中毒?
既然这个结果与人类发展相关,不能一昧只让消费者去学会分辨东西的好坏,有毒还是没毒。最重要的是狠抓源头,污染已是事实,就不能让污染再扩大化。用立法来禁止在赤潮期间采集食用性贝类,可从源头上减少中毒的可能性。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还是有必要懂得一些保护自己的措施。
看?藻源毒素不仅存在于带子中,蚬、青口、蚝、扇贝等双壳贝类海产都可能受污染,市民都应慎吃。双壳贝类海产属滤食特性生物,是贝壳类海产中毒的常见传播媒介。而在赤潮来临的季节,这些贝类生物容易食入有毒的海藻,毒素就会积聚在贝类的组织内。毒素对贝类本身并不会造成影响,而且其外表、嗅味或味道均与正常贝类无异,但人食用后则引起中毒。所以,我们在挑选上面是没有办法靠外观去判别其有无毒素的。
最简便鉴别有毒带子的方法是动物试验,把2只带子的内脏喂猫,如2小时内猫不出现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则表明本批的带子不带藻毒素,可以安全服用。冬季贝毒降低,食用11月份至次年1月份采集的带子,基本不会发生中毒。
煮?可惜的是,这些藻类毒素是耐热的,高温加热也不能起到解毒作用。所以即使用蒸、煮、烘和烤后还可能引起中毒,加碱可减毒,加碱后煮沸20~30分钟可减少毒素85%以上,但经碱处理后带子风味口感全无。有毒带子中毒症状一般为恶心和呕吐,在进食30 min~16 h出现口、舌及四肢出现刺痛、麻痹或灼热的感觉,也会出现头痛、晕眩和肌无力,一般在24 小时内好转,48 小时内症状消失,少数中毒者可死于呼吸衰竭。反复中毒并不能产生免疫,最小中毒量并不能提高。
如果通常的方法也奈何不了毒素,我们必须要放弃带子吗?看来并没有这个必要,我们可以在有毒藻类污染的海域严格执行检疫规则,在非夏季采食,用猫来鉴定带子是否有毒,还能通过限制进食量等方法尽量减少毒素进入体内的量,食用带子总体来讲是安全的。
也有这样的说法,市民若是食用,可将贝类浸养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并定时更换清水,使贝类自行排出体内的毒素,但毒素也有较高的脂溶性,要排除污染了带子上的藻类毒素,其处理时间必须长7日以上,显然其解毒方法并非绝对可靠,也难以实施。食用时避免进食含毒素高的内脏、生殖器及卵子等,安全性稍高。
万一出现消化道和神经中毒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采用对症疗法(如用催吐排除残留在胃毒素)和支持疗法(对重症的呼吸衰竭病人吸氧和人工呼吸)后,一般预后良好。事实上,如果就医及时,此种食物中毒的致死率是非常低的。在处理病人时,注意勿服用含酒精的饮料和药物以免加重病程,不要使用镁制剂,如用硫酸镁导泻,因为藻毒素药理作用类似有钠通道阻断作用的河豚毒素,高血镁有抑制神经传导的作用。
小链接:
赤潮和贝类中毒有关,有毒的藻类主要有短稞甲藻、链状原膝沟藻和塔玛仑沟藻等。加勒比海沿岸的民众也常常受到了赤潮的侵袭。在赤潮发生时期,不要进食赤潮发生区域所产的海产品,我们也可向其借鉴。一般要在有毒藻类繁殖消退后3周后,贝类才能转为无毒。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