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亚即将消失的影像:疍家人
三亚即将消失的影像:疍家人
来源:南海网     作者:陈曼莉    2010-11-03

  南海网11月3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张茂 )晨雾渐渐散去,三亚河入海口处的渔船与游艇逐步清晰。

  岸边,5岁的陈群,在匆匆吃完一碗拌有虾米的汤粉后,偎在爷爷身旁,一笔一笔地描着渔船、海虾,这是他最熟悉的图景。但是,他家居住的港口,渔船越来越少,游艇越来越多,周围楼房越来越壮观。

  陈群的爷爷陈琼典,年过六旬,已经不再出海打鱼,只在岸边摆摊卖炸薯片。他一家老小8口人挤在只有二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挣来的钱除了生活起居外便是租房用了。小陈群一家其实是这里的老住户,但他们的家原本不在岸上,在船上。

  他们被称作疍(音dàn)家人。疍家人,是原居于陆地的汉人,秦朝时为官军所迫逃入海岛,以船为家,以渔为生,被称作“海上吉普赛人”。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海南大小港口。一处家人聚居地,就是一个水上社区。

  据统计,目前全岛疍民后裔近10万人。现在,陈群家所在的小渔港正在进行彻底改造。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三亚这个国际滨海旅游城市里的一张名片——国际化的游艇码头。他们曾经依赖的水上社区,将成为历史。

  事实上,即使没有游艇码头,家人也要“登陆”生活了,水体污染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另一个现实。“登陆”后的日子并不轻松。一些疍民没钱租房子,便在大桥底下搭起简易棚和炉灶。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疍民,他们无法像年轻人那样出海打鱼了,仅靠在内港摆渡,或另谋小本生意来维持生计。

  岸的另一边,矗立起一座座林立的高档住宅或高级酒店,那与他们无关,那是地产商和炒房客的世界。陈群一家人和邻居们,盼望着通过城市改造,可以落脚到适宜的住所。

  疍家人,从陆地到海上,又从海上到陆地,他们嘹亮的渔歌见证着时光的变迁。现在,钢筋水泥间留存的,只有一段久远的记忆了。

  一位母亲正背着自己的孩子准备渡船回到“家”中,漂浮在渔港中的渔船便是疍家人的家(南海网记者张茂摄)

  位于三亚市河海交汇处的水居巷旧港,生活着一群疍民。他们以渔为业,以船安家,夹杂在林立的酒店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海上疍家社区,宛如两个世界(南海网记者张茂摄)

  清晨,疍家人穿梭于豪华酒店下的身影。随着三亚市的蜕变发展,越来越多的疍民成了新一代的“陆上疍家人”,年轻人穿着打扮开始“前卫”,而老一代人依然保持着“传统”穿着(南海网记者张茂摄)[page]
 

  刚在幼儿园学画画的陈群开始画他每天见到的渔船和海虾,他的爷爷在旁边为炸薯条片而备料。他们一家8口人挤在二十多平米的小屋里,月租有300多元(南海网记者张茂摄)

  夜幕里,在酒店的霓虹灯倒影下,一名疍家小女孩“划船”回到自己的家:渔村(南海网记者张茂摄)

  疍家人把鲜鱼晒成鱼干后便可以保存更长时间。在这里,无论是海上还是陆地,都可以看到一排排整齐的鱼干(南海网记者张茂摄)[page]
 

  夕阳下,12岁的许亮站在救生圈上拍着冲浪的姿势。疍家人从小就天生好水性,平静的水面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南海网记者张茂摄)

  66岁的周岳明在窄小的“露天理发店”中为渔民简单理发。这也是疍家人登陆上岸后开始的一种新谋生方式(南海网记者张茂摄)

  一面镜子映出过往的疍民和对岸林立豪华住宅楼(南海网记者张茂摄)[page]
 

  一名渔民坐在岸边休息。自从海南国际旅游岛获批,渔港的游艇渐多了起来(南海网记者张茂摄)

  疍家人登船回到家中,他的背后是高楼林立的高档住宅楼房(南海网记者张茂摄)

  晚饭后,一位母亲拉着小男孩的手在水泥过道上散步(南海网记者张茂摄)

  越来越多的疍民成了新一代的“陆上疍家人”,就如奔跑的他,急于逃离,奔向如愿的未来(南海网记者张茂摄)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